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桉属植物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黄丽平周中流伍影瑶李春燕...
    531-542,中插1-中插12页
    查看更多>>摘要:桉属(Eucalyptus L.Herit)是桃金娘科(Myrtaceae)的大属,该属约600余种,主要分布于世界各地热带亚热带地区.我国引入品种较多,主要分布于华南地区,其中广东和广西为桉树的主要种植基地.桉属植物具有较多的工业价值,其木材、叶、果实等是化学工业、香料、医药领域的重要原料,可用作开发高性能桉木重组材、竹桉复合材料、造浆与造纸等.桉属植物作为民间药材被使用,具有抑菌消炎、疏风解热、防腐止痒等功效,其药理研究表明,桉属植物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抗心血管疾病等药理活性.该研究通过查阅近三十年桉属植物相关的国内外文献报道,对桉属植物不同部位的421个非挥发性化学成分及其药理活性等进行了较详细的分类阐述,其中黄酮类化合物共73个、有机酸化合物共61个、萜类化合物共45个、多酚类化合物共229个、脂肪醇类化合物共13个,药理活性多集中在抗氧化、抗菌、抗病毒、抗肿瘤等,但相关机制仍需进一步阐明.该文重点关注桉属植物的药用部位,充分发掘其药用价值,开展临床转化和新药研究工作,为今后桉属植物的进一步研究、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桉属植物非挥发性化学成分结构分类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邵文哲周晓果温远光王磊...
    543-5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从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角度,揭示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后土壤养分的响应机制,该文以广西凭祥热林中心青山实验场的桉树纯林、红锥纯林和桉树×红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通过测定土壤碳(C)、氮(N)、磷(P)水解酶[β-1,4-葡萄糖苷酶(BG)、β-1,4-N-乙酰葡糖氨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酸性磷酸酶(ACP)]的活性及土壤理化性质,分析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1)桉树与红锥混交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均显著提高pH值、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的含量以及LAP酶活性,显著降低BG和ACP酶活性,但对NAG酶活性影响不显著.(2)SOC和TN与除酶C:N外的其他土壤水解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呈现不同程度的显著正相关.(3)在0~10 cm和10~20 cm土层,三种林分间土壤水解酶活性均具有显著差异,SOC和AN含量是土壤水解酶活性产生差异的驱动因子.(4)桉树纯林、桉树×红锥混交林和红锥纯林在0~20 cm土层土壤酶C:N:P分别为1:1.08:1.37、1:1.16:1.34和1:1.07:1.31,均与全球生态系统酶C:N:P(1:1:1)相偏离,表明三种林分的土壤微生物相对于C、N更容易受到P限制.桉树×红锥混交林的酶C:P和酶N:P均高于桉树纯林,而酶C:N低于桉树纯林,表明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壤受到P限制的情况,但并未改善土壤N限制.该研究结果为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管理以及桉树人工林养分循环的改善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水解酶活性土壤酶化学计量特征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养分

    桉树与红锥混交对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

    陈秋海周晓果朱宏光温远光...
    556-5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桉树人工林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全球性争议的热点问题,桉树与珍贵乡土树种混交的生态环境效应备受关注.为探究桉树混交营林措施对林地土壤养分及林下植物功能群的影响,该研究以桉树纯林(PE)、桉树×红锥混交林(MEC)和红锥纯林(PCH)为对象,开展了林下植物群落及环境因子的调查测定.研究结果显示:不同林分的土壤理化性质具有显著差异,混交林的土壤pH、有效氮(AN)和有效磷(AP)含量显著高于纯林;而土壤含水量(SMC)、有机碳(SOC)、总氮(TN)含量及C:N和C:P在混交林中没有显著优势,并呈现PE<MEC<PCH的趋势;土壤容重(SBD)和全磷(TP)含量则呈现PE>MEC>PCH的趋势.混交林显著增加林下木本植物功能群(WFG)的物种丰富度,而PCH显著增加蕨类植物功能群(FeFG)的物种丰富度.混交林的WFG和禾草植物功能群(GFG)的重要值均显著高于红锥纯林,而红锥纯林FeFG的重要值显著高于混交林.主坐标分析结果表明,MEC与PE的林下植物功能群组成差异不显著,但与PCH的差异显著;冗余分析结果揭示了AN和AP是W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MC、TN和SOC是Fe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SBD是GFG占优势的主要影响因子.以上研究结果表明,在南亚热带地区桉树与红锥混交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林地土壤养分的有效性和林下植物多样性.

    桉树×红锥混交林植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土壤养分植物功能群

    固氮树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莫雪青肖纳谭许脉高冠女...
    569-57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是反映土壤养分有效性和微生物生长代谢养分需求的重要指标,但固氮树种对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尚不明确.为探究桉树人工林土壤团聚体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对引入固氮树种的响应及其主要影响因子,该文通过选择11年生巨尾桉纯林(PP)和巨尾桉/降香黄檀(固氮树种)(MP)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采集0~10 cm的原状土样,采用改良干筛法将土壤分成>2 mm、1~2 mm、0.25~1 mm和<0.25 mm 4个径级,测定各径级土壤团聚体的理化性质和与土壤碳(C)、氮(N)、磷(P)循环相关的水解酶活性[β-葡萄糖苷酶(BG)、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亮氨酸氨基肽酶(LAP)、酸性磷酸酶(ACP)].结果表明:(1)PP和MP土壤团聚体均以>2 mm为主,其含量高于其他粒径团聚体.与PP相比,MP中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SOC)、总氮(TN)、硝态氮(NO3--N)、有效磷(AP)、pH、BG、NAG和ACP均显著提高(P<0.05),但LAP活性的变化不显著.(2)pH、TN、AP、NO3--N和铵态氮(NH4+-N)均与酶化学计量比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关系,而冗余分析(RDA)发现,NO3--N、SOC和AP的含量是驱动土壤团聚体水解酶活性和酶化学计量比产生差异的最主要环境因子(P<0.05).(3)该研究区域土壤C:N:P的酶化学计量比分别是1:0.86:0.74,与全球生态系统C:N:P酶化学计量比1:1:1相偏离,表明该区域的微生物生长代谢容易受到C源限制;MP中大多径级的土壤团聚体C:N和C:P酶化学计量比均低于PP,且在<0.25 mm径级中差异显著(P<0.05).综上认为,固氮树种的引入,不仅能缓解桉树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生长代谢的C源限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缓解其土壤的N、P限制,为固氮树种在提高桉树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生产力等方面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土壤酶活性酶化学计量桉树人工林固氮树种土壤团聚体

    马尾松R2R3-MYB基因特征及进化和表达分析

    孙爽胡颖陆晶宇杨章旗...
    580-594页
    查看更多>>摘要:MYB类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代谢、应答生物胁迫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等生物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为探究马尾松R2R3-MYB基因结构及功能,该研究以转录组数据为研究区域,从中筛选获得了17个马尾松R2R3-MYB基因,利用生物信息学对基因进行理化性质、系统进化树等分析,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基因的组织特异性以及在花发育时期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1)17个PmMYBs亚细胞定位于细胞核,均无跨膜结构,且均含有Motif1、Motif2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进化树将马尾松PmMYBs划分为9个亚家族,且与火炬松、白云杉等裸子针叶植物关系较近.(2)17个基因均属于组成型表达,但在不同组织的表达量不同;所有基因均参与了花发育和非生物胁迫,不同基因在花发育不同时期的表达存在差异,有7个基因可能参与了雌雄性状转变;大部分基因响应非生物胁迫上调表达,但响应胁迫的时间存在差异;少数基因在胁迫中下调表达,尤其是PmMYB11基因在所有胁迫中均明显下调表达.该研究较系统地分析了马尾松R2R3-MYB基因的结构特征、系统进化及其在花发育时期和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为深入探究马尾松R2R3-MYB基因的功能及逆境响应机制提供了参考.

    马尾松R2R3-MYB生物信息学分析非生物胁迫基因表达

    异龄复层混交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碳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肖纳莫雪青谭许脉苏小艳...
    595-607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层混交种植的近自然化经营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常用的营林模式之一,但目前其对土壤有机碳(SOC)的积累及其稳定性的影响仍不明确.为探讨该营林模式对土壤碳组分及其转化的影响,该文选取南亚热带复层混交经营的马尾松近自然林(CP)作为研究对象,并以相邻未改造的马尾松纯林(PP)作为对照(CK),重点探究异龄复层混交后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有机碳组分、微生物生物量和酶活性等的变化规律及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复层混交后表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提高;与PP相比,CP原土和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的SOC、高度不稳定有机碳(LOC)、中度不稳定有机碳(IOC)、惰性有机碳(ROC)、土壤碳氮比(C/N)、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MBC和MBN)、微生物呼吸(MR)、β-葡萄糖苷酶(BG)、纤维二糖水解酶(CB)、N-乙酰-葡萄糖苷酶(NAG)和酚氧化酶(PO)均显著提高,而其MBC/MBN和微生物代谢熵(qCO2)却显著降低.(2)几乎所有原土和土壤团聚体的SOC、总活性有机碳(LOC+IOC)、ROC和ROC数(RCI)均与MWD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3)SOC及其组分的变化主要来自于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性质和植物性质三者之间的交互作用,而复层混交后导致的凋落物碳氮比(C/NLF)和土壤全氮(TN)的显著变化是驱动SOC及其组分发生改变的最关键因子.研究认为,复层混交是一种有效促进马尾松人工林SOC及其稳定性组分形成的近自然经营模式,该研究结果为提高马尾松人工林的土壤质量和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组分土壤酶活性近自然化经营

    不同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的影响

    罗仙英莫荣海丁贵杰陈龙...
    608-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获得马尾松幼苗最佳施肥配方,该文以1年生马尾松幼苗为试验材料,采用L16(43)正交设计,并通过测定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叶片N、P、K含量,探讨不同N、P、K配比施肥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特征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配比施肥处理间马尾松幼苗苗高、地径、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和养分含量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处理12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隶属值最高.(2)施N对幼苗生长及生理指标均有极显著影响;施K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有显著影响,对叶绿素和针叶养分有极显著影响;施P对叶绿素a、叶绿素b、针叶N和P含量有极显著影响,对苗高、地下生物量、总叶绿素含量有显著影响.(3)施N对苗高、地径、地上生物量、总生物量、质量指数、叶绿素a含量、总叶绿素含量和针叶N含量的影响最大,K次之,P最小.各因素对地下生物量和针叶P含量的影响均表现为N>P>K.(4)N3水平利于幼苗苗高地径的生长及生物量的积累,N4水平利于叶绿素a和总叶绿素含量及针叶N、P含量的积累,P4水平利于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和养分P含量的积累.综合分析可知,马尾松幼苗前期应以施N为主,配施P和K相辅,配施N3P4K2营养液利于提升幼苗综合质量,即N、P、K浓度分别8.25、1.00、1.50 mmol·L-1.

    马尾松幼苗配比施肥生长苗木质量

    不同生长时期马缨杜鹃光合特性的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蔡艳飞彭绿春宋杰张露...
    617-6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高山杜鹃的光合能力在不同季节对环境因子适应的动态变化,该文以被广泛引种栽培的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为材料,露天种植在2加仑塑料盆中,利用气体交换技术和叶绿素荧光技术测定了不同生长时期马缨杜鹃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探讨不同生长阶段影响马缨杜鹃光合作用的主要生理生态因子.结果表明:在云南昆明地区,马缨杜鹃的生长与其光合变化重叠,光合特性的季节变化可准确反映其生长周期的变化.在5—7月的生长初期,马缨杜鹃的净光合速率(Pn)快速增加,气孔导度(Gs)是此阶段影响马缨杜鹃Pn的决定性因素,空气相对湿度(RH)则通过影响Gs和蒸腾速率(Tr)来对Pn产生较大的间接效应,可通过增加RH来激发光合潜能以促进生长;在7—10月的生长盛期,RH高,Gs大,Pn较高且稳定,但受昆明地区独特气候的影响,该时期内较低的气温(AT)是影响该时期光合生理的重要因子,此阶段可通过增加AT来提高Pn以促进马缨杜鹃的快速生长;在10月之后的生长后期,AT和RH快速下降,气孔关闭,光合系统Ⅱ的光能转化效率(Fv/Fm)和Pn逐渐降低,Gs和Fv/Fm是该阶段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子.该研究结果可为马缨杜鹃的科学栽培及推广应用提供重要参考.

    马缨杜鹃光合作用温度相对湿度影响因素

    黄果龙葵幼苗对镉胁迫的生理生长响应

    周蛟潘远智赵胤刘思丽...
    628-638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果龙葵(Solanum diphyllum)是茄科的小灌木,已有的研究对黄果龙葵的镉(Cd)响应知之甚少.该研究采用水培控制试验,在160μmol·L-1 Cd胁迫下,测定了黄果龙葵幼苗在不同胁迫时间点(0、0.5、1、3、7、19 d)的生长、耐性系数(TI)、Cd富集特性、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渗透调节物质和光合色素等指标.结果表明:(1)在胁迫0~3 d时Cd对黄果龙葵幼苗的生长无显著影响.胁迫3~19 d时表现为明显抑制,且毒害随胁迫时间延长而加重.与对照组相比,Cd胁迫使黄果龙葵幼苗的生物量降低13.28%~62.40%.(2)黄果龙葵幼苗的最大Cd积累量为60.14μg·plant-1,其地上部份的Cd积累量占植株的15.46%~35.24%.(3)丙二醛(MDA)含量呈上升趋势,根的MDA含量最大增幅为对照组的5.25倍.SOD活性、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4)黄果龙葵幼苗的耐性系数TI随胁迫时间延长而降低,最小值为0.64.综上结果认为,黄果龙葵是一种潜在的Cd忍耐植物,其幼苗对高浓度的Cd胁迫在短时间内具有一定程度的耐性,并且黄果龙葵可能通过渗透调节和根系固持来缓解Cd毒害.该研究结果为寻找合适的植物修复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

    黄果龙葵生理生长渗透调节光合色素

    葛根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动态及其与块根产量和淀粉积累的相关性研究

    郭丽君羽健宾肖冬何龙飞...
    639-6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葛根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块根产量和淀粉积累的关系,以初步揭示其内在的生理机制.该研究以'桂葛1号'粉葛和'桂葛8号'野葛为材料,采取生理测定法对农艺性状、直链和支链淀粉的含量、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等进行测定,并对葛根发育过程中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农艺性状和淀粉含量动态变化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块根发育过程中,两品种葛根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AGPase)、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束缚性结合淀粉合成酶(GBSS)和淀粉分支酶(SBE)的活性呈现先增大后降低的单峰曲线变化,与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和总淀粉含量由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即在块根形成期至膨大期逐渐增长,至膨大后期达到最大,之后迅速下降,至成熟期缓慢下降,并维持在较高水平.(2)'桂葛8号'的淀粉含量和产量显著高于'桂葛1号',其酶活性也均显著高于'桂葛1号'.(3)葛块根的根长、根粗、单株重、干物质含量、产量表现为"缓慢-快速-稳定"的变化趋势,淀粉含量表现出类似变化.(4)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4个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与块根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及总淀粉含量、根长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单株重、产量、干物质含量及根粗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综上认为,淀粉含量增加是葛根生长膨大增粗的结果,提高AGPase、SSS、GBSS和SBE的酶活性和竞争底物的能力,可提高葛根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葛根关键酶酶活性淀粉积累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