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长兴水韭,中国水韭属一个四倍体新种

    童玲沈佳豪赵晓严岳鸿...
    611-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韭属是一类具有异形孢子的古老石松类植物,全属物种均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该文报道了在浙江省长兴县新发现的一个四倍体水韭属居群.基于形态学、孢粉学和细胞学证据,将该物种命名为长兴水韭(Isoëtes changxingensis),并详细描述了其形态特征.长兴水韭与保东水韭(I.baodongii)在植株形态及孢子纹饰方面都较为相似,不同之处在于其染色体为44条,大孢子极面直径为317~411 μm(平均为360 μm)(vs.染色体22条,大孢子极面直径为390~510 μm,平均为450 μm).与同为四倍体的隆平水韭(I.longpingii)在孢子大小方面极为接近,不同之处在于其根状茎3裂,叶片中间宽为2~3 mm,大孢子表面具棘刺-脊条状纹饰(vs.根状茎2裂,叶片中间宽度为1 mm,大孢子表面具瘤状-脊条状纹饰).该种与中华水韭(I.sinensis)的区别在于其大孢子较小,表面纹饰不同,叶片长为20~60 cm(vs.大孢子极面直径为340~450 µm,平均为409 μm,具脊条状突起纹饰,叶片长为15~30 cm).长兴水韭目前仅分布于其模式产地的一处沟渠,由于其分布区狭窄,野生居群数量较少,栖息地环境受到人为干扰,因此根据IUCN红色名录评估标准可将长兴水韭暂定为濒危(EN)等级.由于该种面临生境破坏和野外人为刈割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及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该文编制了中国已报道的水韭属物种的分种检索表,为该属物种的鉴定和保护工作提供了参考.

    新分类群水韭属石松类植物濒危孢子纹饰水韭属检索表

    辐冠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替代名称——Radiaticorollarus Y.G.Wei,F.Wen & Lei Cai

    温放韦毅刚李晓娟熊驰...
    619-6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辐冠苣苔属为中国广东特有苦苣苔科单型属,因其具有苦苣苔科中相对比较少见的辐射状花冠裂片而得名.有学者提出因其属名Actinostephanus F.Wen,Y.G.Wei & L.F.Fu和已灭绝的化石浮游植物属名Actinostephanos Khursevich极其相似而易于混淆,应处理为晚出同名.依据2018年《国际藻类、菌物和植物命名法规(深圳法规)》,该文为该晚出同名拟定了一个新名称,即Radiaticorollarus Y.G.Wei,F.Wen &Lei Cai,并将其属下辐冠苣苔 Actinostephanus enpingensis F.Wen,Y.G.Wei & Z.B.Xin 处理为新组合Radiat-icorollarus enpingensis(F.Wen,Y.G.Wei & Z.B.Xin)F.Wen,Y.G.Wei & Lei Cai 的异名.

    辐冠苣苔属辐冠苣苔苦苣苔科新名称新组合

    黑蜈蚣叶属(蜈蚣衣科)地衣一新种

    蒋树浩贾泽峰
    62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基于形态学、解剖学、化学及分子系统学的方法,对采自中国泰山的黑蜈蚣叶属地衣进行了分类学研究,发现了 1新种,即泰山黑蜈蚣叶(Phaeophyscia taishanensis).该新种的主要特征为地衣体上表面末端具稀疏的皮层毛;髓层白色;下表面黑色,裂片末端处呈灰白色或浅褐色;盘托上部偶有白色或浅色的皮层毛,常常稀疏可数;子囊孢子褐色,厚壁,Physcia型,孢子大小为(18.0~20.5)μm ×(9.0~10.0)μm.该文还基于表型特征讨论了新种与相似种的异同,并基于分子数据以ITS序列构建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且进行了序列分析,同时提供了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及特征图片.该新种的发现为蜈蚣衣科地衣生物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基础资料.

    地衣型真菌粉衣目蜈蚣衣科系统发育分类学

    广西苦苣苔科植物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

    马虎生陆昭岑许为斌盘波...
    629-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报道了广西苦苣苔科报春苣苔属(Primulina Hance)一新种——平果报春苣苔(Primulina pingguoensis H.S.Ma & B.Pan),该新种在形态学上与囊筒报春苣苔(P.carinata Y.G.Wei,F.Wen &H.Z.Lü)相似,但两者能明显区别,平果报春苣苔花冠裂片狭披针形至线型,长宽比大于2(vs.圆形至卵圆形,长宽比小于1.5),花冠内部具8~10条紫色条纹,与花冠同色,无明显导蜜线(vs.棕色条纹,与花冠不同色,具两条黄色导蜜线),花冠筒管状,腹面隆状,(vs.狭漏斗状,明显隆起,形成一清晰的龙骨),叶片椭圆形到宽卵形,(6.5~9.5)cm ×(4.5~6.5)cm[vs.宽椭圆形到卵形,(4.0~5.0)cm ×(3.0~4.0)cm],叶基部稍楔形(vs.圆形).该新种目前只在模式产地一个较大的石灰岩溶洞及周边发现有分布,目前该溶洞内开始发展畜牧养殖,对该物种的生存空间带来压力.该文对该新种的分布区(EOO)和占有面积(AOO)分别进行了评估,认为根据现已知的居群和所受威胁情况,根据IUCN红色名录标准,可暂定为"极危(CR)"级别.该种作为传统中药,被当地居民用于新生儿去胎毒等,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价值,今后可进一步开展此物种的民族植物学和药用植物学研究.该种面临生境破坏和野外采挖的风险,因此很有必要开展迁地保护和野外回归等相关工作.与该种同一乡镇分布的物种紫麟报春苣苔(P.purpureokylin F.Wen,Yi Huang &W.C.Chou),后者花冠筒漏斗状,叶片深绿至紫色,叶两面具紫红色粗伏毛而明显区别;距离该种5 km内分布有小白花报春苣苔(P.alba R.F.Li & B.Pan),后者花明显小型,花冠筒状,纯白色,与该种相区别.通过比较该种与报春苣苔属其他物种,发现也有一些物种花筒或多或少有膨大,如浅黄报春苣苔(P.lutescens B.Pan & H.S.Ma)、粉花报春苣苔[P.roseoalba(W.T.Wang)Mich.Möller & A.Weber]、中华报春苣苔[P.dryas(Dunn)Mich.Möller & A.Weber]、多莛报春苣苔[P.polycephala(Chun)Mich.Möller & A.Weber]以及崀山报春苣苔[P.langshanica(W.T.Wang)Yin Z.Wang]等,初步推断报春苣苔属植物的花筒膨大可能与特定传粉者有关,然而这一假设需进一步的野外调查和实验论证.

    石灰岩地区植物区系报春苣苔属囊筒报春苣苔分类学

    中国西南地区地图衣属一新种——四川地图衣

    张彦猛王伟成王宇华钟春娇...
    635-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地图衣属部分物种的分类地位,该研究以中国西南地区为研究区域,采用表型特征(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特征)和基因型特征(ITS序列)相结合的方法,对地图衣属(Rhizocarpon Ramond ex DC.)地衣物种进行分类学研究,初步探讨该属物种表型与基因型的对应关系.通过研究,我们发现了该属1新种——四川地图衣(Rhizocarpon sichuanense Y.M.Zhang,L.Hu & W.C.Wang,sp.nov.),该新种与相近种黑灰地图衣(Rhizocarpon cinereonigrum Vain.)和中华地图衣(Rhizocarpon sinense Zahlbr.)的主要区别:地衣体裂片较为分散,表面呈龟裂或者亚鳞叶状;下地衣体黑色,明显;孢子较大,为[(27~)32~42.5]μm×[12.5~17.5(~20)]μm,TLC检测含有巴巴酸.在系统发育中,该新种与黑红地图衣[Rhizocarpon badioatrum(Flörke ex Spreng.)Th.Fr.]在同一个进化分枝上,但黑红地图衣的地衣体裂片连续不分散,孢子明显较小[(23~36)μmx(13~16)µm],地衣体中含有地弗地衣酸或不含化学物质.通过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该新种——四川地图衣属于褐地衣体亚属中的Badioatrum group;(2)仅依据解剖学特征(孢子的大小和分隔类型)对地图衣属部分类群的划分存在不合理性,还需结合化学特征进行综合分析.该文提供了新种的分类学描述以及形态、解剖和化学的高分辨率图片.利用新种的ITS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为建立更趋自然合理的分类系统提供基础数据.此外,该文对世界范围内褐地衣体亚属中子囊孢子为棕色1隔的类群(Badioatrum group)编写了详细的物种检索表,为该类群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资料支持.

    巴巴酸地图衣科地衣型子囊菌地衣型真菌分类学

    中国十字花科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

    杨宗宗黄亚慧赵晓林张云玲...
    646-6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乌恰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具有特殊的植物区系.作者基于对该地区的野外考察,通过标本研究和文献查证,报道了中国新疆西部的十字花科(Brassicaceae)一新记录属——双袋荠属(Didymophysa Boiss.).双袋荠属目前共有3种,即新疆双袋荠(D.fedtschenkoana Regel)、双袋荠(D.aucheri Boiss.)、窗隔荠(D.fenestrata).该文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其中新疆双袋荠在我国首次记录,并提供了分布于我国新疆的新疆双袋荠的详细形态描述及生境照片.此外,该文还探讨了该新记录属种发现的生物地理学意义以及我国新疆西部高原地区的植物多样性和特殊性,同时提出了保护工作建议.

    新疆双袋荠十字花科新记录属新疆中国

    半耳箬竹(竹亚科)的形态补充描述

    高丽琴李永龙崔龄杨光耀...
    650-6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半耳箬竹[Indocalamus semifalcatus(H.R.Zhao et Y.L.Yang)T.P.Yi]在原始文献中仅有部分营养器官的描述.该文通过野外居群调查、室内体视解剖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新增了半耳箬竹的花器官描述和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完善了其营养器官的性状描述,更新了其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繁殖器官性状:花序为圆锥状,小穗及小穗轴密被白色短柔毛,颖片、外稃及内稃光滑无毛,雄蕊3枚,花药紫红色,柱头2,白色,羽毛状.(2)营养体性状:秆高达4.5 m,径达2 cm,箨耳半镰形或微弱,箨片直立紧贴秆,叶耳微弱或无,叶舌上具较发达的纤毛;叶片两面同色且无毛.(3)叶下表皮微形态特征:气孔器凹陷不可见,8~10个长乳突平铺覆盖气孔,硅质体马鞍形,未见有大毛和刺毛.(4)新分布区域1个,即贵州省贵阳市观音山.该种与箬叶竹(I.longiauritus Hand.-Mazz.)最为相似,主要区别在于该种的箨鞘和叶鞘上具有半镰形的箨耳或箨耳缺失,秆高达4.5 m,径达2 cm.

    竹类箬竹属描述SEM地理分布

    中国红蒴真藓复合群和一个新记录种

    刘永英牛俊英唐启明何文钏...
    657-669,中插1-中插4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以经典分类学方法探讨了中国红蒴真藓复合群(Bryum atrovirens Brid.complex),重点关注根生芽胞特征在分类中的价值.以期厘清中国红蒴真藓复合群的特征和物种组成;明确各物种之间的分类界限和地理分布.结果表明:(1)中国该复合群共有9种,即毛状真藓(B.apiculatum Schwägr.)、红蒴真藓(B.atrovirens Brid.)、瘤根真藓(B.bornholmense Wink.& R.Ruthe)、棒槌真藓[B.clavatum(Schimp.)Müll.Hal.]、球根真藓(B.radiculosum Brid.)、齿缘真藓(B.rubens Mitt.)、沙氏真藓(B.sauteri Bruch &Schimp.)、星形真藓(B.stellituber Arts)和土生真藓(B.tuberosum Mohamed & Damanhuri),其中星形真藓为中国新分布种,首次观察到该种的孢子体以及红蒴真藓和齿缘真藓的中国标本产生根生芽胞.(2)该类群是适应临时环境的短命植物,主要通过根生芽胞进行无性繁殖,最主要的识别特征是芽胞的位置、颜色、形状、大小、细胞壁厚度和外层细胞是否突起及其程度等.(3)明确了每种的地理分布.综上所述,可根据根生芽胞的形态特征快速进行中国红蒴真藓复合群分类鉴定,新记录种的发现丰富了中国藓类植物新资料.

    星形真藓根生芽胞真藓属新记录分类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半枫荷系统位置和进化

    周云韦妍妍
    670-68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明确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半枫荷与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分析叶绿体基因的适应性进化.该研究利用22个物种的24条叶绿体基因组序列构建最大似然树和贝叶斯树,探讨半枫荷及其近缘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并通过不同模型检测半枫荷与近缘类群的叶绿体编码基因的变异位点与选择压力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半枫荷叶绿体基因组具有133个基因,包括蛋白质编码基因88个(其中11个具有内含子)、tRNA基因37个、rRNA基因8个.(2)半枫荷及其近缘属蕈树属、枫香树属8个物种的叶绿体基因组在序列长度、基因数量及组成、GC含量等方面相对保守,反向重复区与小单拷贝区边界高度保守.小单拷贝区和大单拷贝区的变异程度较高,而反向重复区的变异程度较低.(3)半枫荷与蕈树属、枫香树属物种聚成蕈树科分支,并可划分为3个亚分支,亚分支间或物种间可能存在杂交或不完全谱系分选.(4)适应性进化结果显示,在不同模型下蕈树科分支的物种在ndhA等叶绿体基因受选择约束(纯化选择),位点模型也检测到10个基因的28个位点P大于0.99,这些编码基因变异可能与蕈树科植物适应性分化有关.该研究结果支持半枫荷隶属于蕈树科,蕈树科内物种的叶绿体基因可能存在适应性进化,这为同名异物类药材的资源保护和民族药的创新研发提供了参考资料.

    半枫荷蕈树科叶绿体基因组系统发育适应性进化

    14种酢浆草属植物花粉形态及其亲缘关系分析

    陈生煜唐小云肖云韩茹...
    682-69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扫描电镜对14种酢浆草属植物花粉形态及表面纹饰进行观测,对其花粉形态进行聚类分析,并基于孢粉学聚类结果,探讨其种间亲缘关系.结果表明:(1)所观测的14种植物花粉粒为近球形或扁球形,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多数为3沟花粉粒,稀2沟(星星酢浆草)和4沟(黄花酢浆草);其中,96.3%花粉粒为中等大小,3.7%为小花粉粒;不同花柱类型都表现为长雄蕊花粉比短雄蕊花粉大;外壁纹饰可分为复网状和网状两类.(2)首次发现3种存在异常花粉粒,分别为桃之辉酢浆草、一片心酢浆草及黄花酢浆草,花粉的异常表现为萌发沟数目和排列异常,其外壁纹饰结构与正常花粉粒未有明显不同.(3)根据外壁纹饰可将14种划分为2大类.一类为复网状花粉,仅构巢酢浆草和果香酢浆草为该类纹饰,二者亲缘关系较近.另一类为网状花粉,对12种具网状花粉酢浆草进行聚类分析可划分为4个类型,其中桃之辉酢浆草、双色冰淇淋酢浆草、藤双色冰淇淋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近;扁平酢浆草、黄花酢浆草、纳马夸纳酢浆草及兔耳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近;大花酢浆草、星星酢浆草、乳白蝴蝶叶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近;吉氏酢浆草和一片心酢浆草与其他酢浆草亲缘关系较远.该研究结果表明,花粉形态相近的物种在植株形态上有一定的相似性,花粉形态特征可作为种间亲缘关系研究和分类划分依据,进一步为酢浆草属植物杂交育种亲本选择提供理论基础.

    酢浆草属花粉形态异型花柱异常花粉亲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