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蔗糖对列当科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的促进作用

    李艳梅隋晓琳薛瑞娟李悦...
    811-8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吸器是寄生植物的特征器官,研究影响其发生的因素,有助于了解寄生关系的建立和调控过程.该研究以两种列当科(Orobanchaceae)根部半寄生植物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和松蒿(Phtheirospermum japonicum)为材料,通过皿内培养试验,分析了蔗糖、DMBQ(2,6-二甲氧基-对-苯醌,一种高效的列当科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诱导化合物)和寄主植物诱导下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情况.结果表明:(1)蔗糖显著促进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无寄主存在时,2%蔗糖处理使甘肃马先蒿和松蒿吸器发生率分别提高39.9%和20.2%.(2)蔗糖明显提升寄主植物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的吸器诱导水平,添加蔗糖后,寄主诱导的甘肃马先蒿单株吸器数和具木质桥的吸器比例分别增加5.7个/株和17.9%,松蒿吸器发生率和具木质桥的吸器比例分别提升76.7%和16.2%.(3)蔗糖对松蒿吸器发生的促进作用与已知吸器诱导化合物DMBQ相当,均能诱导50%以上的植株产生吸器.(4)培养基中添加4%蔗糖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的吸器诱导效果最好,其中甘肃马先蒿吸器发生率为56%、松蒿为37.9%.综上认为,蔗糖对两种根部半寄生植物吸器发生和分化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甘肃马先蒿松蒿26-二甲氧基-对-苯醌吸器发生蔗糖浓度

    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差异性成分研究

    吴丹丹刘艳郭鹏飞匡海学...
    820-8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建立川乌及制川乌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和比较3个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的差异成分.该文采用HPLC法,利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2012版)计算相似度,并结合聚类分析(HCA)、主成分分析(PCA)、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及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建立了3个产地15批川乌炮制前后的HPLC指纹图谱,分别标定了25个和14个共有峰,并通过对照品指认出6个共有峰,分别为苯甲酰新乌头原碱(峰16)、苯甲酰乌头原碱(峰17)、苯甲酰次乌头原碱(峰18)、新乌头碱(峰21)、次乌头碱(峰22)、乌头碱(峰23).(2)化学计量学方法分析显示,川乌炮制前后的30批样品被明显分为2类,15批川乌被分为3类,15批制川乌被分为3类,新乌头碱、次乌头碱等6个成分可能是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的潜在差异成分.(3)炮制前后主成分含量测定结果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四川江油所产川乌炮制前后部分成分含量明显高于另外两个产地所产川乌.该研究建立的指纹图谱精密度、重复性、稳定性均较好,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含量测定分析,可为不同产地川乌炮制前后质量控制提供参考.

    川乌高效液相色谱(HPLC)指纹图谱化学计量学方法含量测定质量控制

    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差异分析

    韦熹苑邓琦卢小玲舒柯...
    833-8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建立金樱根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分析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该文以没食子酸和儿茶素的含量作为指标成分,采用HPLC法对广西产金樱根生品、炒炙品、酒炙品、盐炙品及醋炙品进行测定,并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广西不同产地金樱根及炮制品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均存在差异,所有样品中儿茶素的含量均比没食子酸高,南部地区(除贵港桂平外)的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整体上比北部地区高,在炮制品中醋炙后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最高.该研究表明HPLC测定方法简单可行,金樱根中没食子酸和儿茶素含量的变化差异主要表现为产地地域及炮制方法的不同,可为今后金樱根资源的合理利用、质量标准制定以及临床用药的研究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高效液相色谱金樱根炮制品没食子酸儿茶素方差分析聚类分析

    黄芪幼苗根系生长发育与GR24和IAA的关系

    黄晓宇庞娟陈贵林
    845-85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独脚金内酯和生长素对黄芪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该研究以膜荚黄芪和蒙古黄芪幼苗为材料,在种子萌发袋中添加不同浓度GR24和IAA(2μmol·L-1 GR24、5μmol·L-1 IAA和2μmol·L-1 GR24+5μmol·L-1 IAA),7 d后检测黄芪幼苗主根长和侧根数,并测定内源激素含量、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1)GR24处理显著促进黄芪主根生长.(2)IAA处理下主根生长受到抑制,侧根数明显增加.(3)GR24+IAA处理下主根的生长同样受到抑制,膜荚黄芪侧根数较IAA处理下减少,说明GR24有抑制IAA对侧根发育的诱导作用,但不能缓解IAA对黄芪主根生长的抑制.(4)3种处理下黄芪幼苗根系内源激素含量、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表达量发生了显著变化,说明GR24和IAA对黄芪幼苗主根长和侧根数的影响可能与生长素和独脚金内酯相关基因表达及内源激素水平的变化有关.该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黄芪幼苗根系生长发育与GR24和IAA之间的关系,为黄芪规范化育苗和幼苗质量控制提供理论依据,对进一步探索独脚金内酯和生长素调控黄芪根系生长发育的分子机制具有一定的意义.

    黄芪主根侧根独脚金内酯生长素基因表达

    石韦不同极性萃取物体外降血糖活性研究

    庄远杯凌梅娣魏爱红李榕娣...
    855-85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进一步明确石韦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作用机制,该研究以石韦95%乙醇提取物的不同极性萃取物为试材,阿卡波糖为阳性对照,采用pNPG法(p-nitrophenyl-α-D-glucopyranoside,pNPG)、DNS法(3,5-dinitro salicylic acid,DNS)考察石韦不同极性萃取物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并采用酶促动力学方法与Lineweaver-Burk曲线分析最强活性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类型,以期为石韦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石韦水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作用最强,其IC50值分别为(4.71±0.72)μg·mL-1、IC50=(48.40±0.32)μg·mL-1,并显著强于其他萃取物(P<0.05),且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比阿卡波糖强,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弱于阿卡波糖.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IC50值分别为(2857.36±1.35)μg·mL-1和(16.41±0.63)μg·mL-1.酶促动力学显示水萃取物对α-葡萄糖苷酶为可逆性抑制,Lineweaver-Burk曲线显示为竞争性抑制.综上结果表明,石韦水萃取物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抑制活性,是一种胃肠道副作用小、天然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来源.

    石韦α-葡萄糖苷酶α-淀粉酶阿卡波糖提取物

    桂枝化学成分研究

    靳永亮陈冠宜刘文琴万屏南...
    860-865页
    查看更多>>摘要:桂枝是临床常用中药,本课题组前期发现桂枝乙醇提取物具有抑制程序性细胞坏死的生理活性.为进一步阐明桂枝的化学成分和更好地开发利用桂枝药用资源,该文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层析、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方法对桂枝75%乙醇提取物进行了研究.此次报道从中得到的13个单体化合物,它们的结构经波谱数据分析及文献对照鉴定为脱落酸(1)、蚱蜢酮(2)、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3)、赤型-1,2,3-三羟基苯丙烷(4)、1-苯基-1,3-丙二醇(5)、香豆素(6)、肉桂酸(7)、对羟基肉桂酸(8)、邻羟基肉桂酸(9)、邻甲氧基肉桂酸(10)、肉桂醛(11)、阿魏酸(12)、咖啡酸乙酯(13).其中1-5、12和13为首次从桂枝中分离得到.

    桂枝7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分离鉴定

    钩毛茜草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李银黄鸿运黄勇何燕玲...
    866-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我国特有植物钩毛茜草(Rubia oncotricha)的化学成分,该文将钩毛茜草70%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进行分离纯化,并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从钩毛茜草中共分离了15个蒽醌类化合物,分别是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1)、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α-rhamnosyl(1→2)-β-glucoside(2)、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3′-O-acetyl)-α-rhamnosyl(1→2)-β-glucoside(3)、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β-glucoside(4)、1,3,6-trihydroxy-2-hydroxymethyl-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5)、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glucopyranoside(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8)、digiferruginol-11-O-β-gentiobioside(9)、2-methyl-1,3,6-trihydroxy-9,10-anthraquinone-3-O-(6′-O-acetyl)-β-D-xyl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ide(10)、6-hydroxyrubiadin(11)、1,2-二羟基蒽醌(12)、大黄酚(13)、6-hydroxyxanthopurpurin(14)、1,3-二羟基蒽醌(15).化合物7、8、14为首次从茜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6、9、10、12、13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

    钩毛茜草化学成分蒽醌分离纯化结构鉴定

    自交可育甜荞、金苦荞、米苦荞不同品系总黄酮、粗蛋白及其蛋白组分含量研究

    冉盼杨丽娟崔娅松蔡齐宗...
    874-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荞麦新品种的营养保健价值,该文对自交可育甜荞、金苦荞、米苦荞共56个不同品系荞麦种子的粗蛋白、总黄酮、蛋白组分含量及其果实性状的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甜荞、金苦荞、米苦荞种子中粗蛋白含量平均值分别为13.19%、15.44%、11.75%,总黄酮含量平均值分别为0.14%、2.50%、2.09%,清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5.22%、6.13%、4.56%,球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29%、1.15%、0.91%,醇溶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0.42%、0.58%、0.55%,谷蛋白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6%、3.36%、2.80%,三种荞麦的蛋白组分均符合清蛋白>谷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2)果实性状中,甜荞果实千粒重、果实面积、果实直径的变异系数最大,米苦荞果实周长、果实长宽比、果实长、果实宽和50 mL容重的变异系数最大.(3)相关分析表明甜荞种子粗蛋白含量与果实长宽比、果实长,金苦荞种子粗蛋白含量与果实周长、果实长,米苦荞种子粗蛋白含量与果实宽、总黄酮含量与果实面积、果实宽、果实直径、50 mL容重的相关性均达到了显著或极显著水平.(4)该研究筛选出甜荞(1808-166贵甜2号优系)、金苦荞(多苦74、多苦78)、米苦荞(1906-136黑米荞麦、43-2)等高蛋白含量或高黄酮含量的荞麦品系.该研究结果对荞麦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荞麦新产品的开发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自交可育甜荞金苦荞米苦荞粗蛋白总黄酮果实性状

    氧化石墨烯对多年生黑麦草逆境生理及光合特征的影响

    洪莹毛建越赵树兰多立安...
    886-89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浓度氧化石墨烯(GO)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生理及光合特征的影响,该文采用盆栽试验,在土壤中添加0、10、20、30、40、50 mg·g-1 GO进行多年生黑麦草培养,并测定植物生长指标、光合色素含量、保护酶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和光合参数.结果表明:(1)10、20 mg·g-1GO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无显著影响;30~50 mg·g-1GO处理对多年生黑麦草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在50 mg·g-1 GO浓度下多年生黑麦草株高和生物量均最小,较对照分别降低了16.8%和27.1%.(2)当GO浓度达到30 mg·g-1时,总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显著降低,在50 mg·g-1 GO处理时达到最低.(3)高浓度的GO处理(40、50 mg·g-1)虽降低了多年生黑麦草的叶片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但增加了胞间CO2浓度(Ci).(4)低浓度的GO处理(10、20 mg·g-1)对保护酶活性、丙二醛含量、叶片质膜透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无显著影响,而高浓度的GO处理(40、50 mg·g-1)使多年生黑麦草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MDA含量和叶片质膜透性显著升高,而可溶性蛋白含量则下降,植物叶片受到损伤.综上认为,高浓度的GO处理(40、50 mg·g-1)会对多年生黑麦草产生氧化胁迫,从而抑制了植物的生长.

    多年生黑麦草氧化石墨烯逆境生理氧化胁迫光合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