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莫建飞周希源莫伟华陈燕丽...
    907-9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掌握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机制,该文以植被生态质量指数(ecological quality index,EQI)为评价指标,基于气象、地形、土壤和遥感等多源数据,利用线性趋势分析、相关性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了 2000-2020年广西植被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2000年以来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显著增加趋势,区域植被生态明显改善.植被生态质量发展经历了缓慢增长、迅速增长、显著提升等演变阶段.在空间上,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呈现四周高,中间低的特征,高值区逐渐由东部向西部和北部扩展.(2)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时空演变影响因素差异显著.随海拔高度上升植被生态质量总体变化呈"增加—下降—稳定—上下波动"的趋势.壤土的植被生态质量高,砂土的植被生态质量低.森林和灌草的生态质量较高,农田植被的生态质量较低.植被生态质量与气候驱动因素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受气温和降水共同影响,其中以气温为主要驱动(T)的区域面积最广,降水为主要驱动(P)的区域面积次之,气温降水强驱动([T+P]+)和弱驱动([T+P]-)的区域面积较小.(3)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驱动力受地形、土壤、植被、气候、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自然影响因子解释力排序为植被>地形>土壤>气候,其中植被净初级生产力和植被覆盖度是影响植被生态质量时空分异的最主要因素.自然因子对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均呈非线性增强及双因子增强关系,其中地形与植被、土壤与植被、气候与植被因子交互作用最明显.自然灾害和人类活动加剧了植被生态质量变化的影响,其中干旱和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抑制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改善,而林业生态工程等人为活动促进了植被生态质量的提升.该研究结果为合理制定广西植被生态保护与修复措施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植被生态质量时空演变驱动力遥感广西

    污泥施用下团花与鹅掌藤鲜叶和凋落叶重金属变化

    鲍利安董晓全赖明丽朱会军...
    925-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研究通过单种鹅掌藤(Schiefflera arboricola)、单种团花(Neolamarckia cadamba)和混种团花与鹅掌藤的大根箱实验,跟踪分析表施2%(W/W)污泥后3个月(2020年9月、10月和11月)的鲜叶和凋落叶Cu、Zn、Cd和Hg含量以及凋落叶产量变化,分析鲜叶与凋落叶重金属含量关系以及凋落叶重金属回归量变化.结果表明:(1)污泥施用下团花鲜叶和凋落叶Cu含量均显著高于鹅掌藤,而Zn和Cd含量均显著低于鹅掌藤.(2)鹅掌藤鲜叶Zn含量在11月最低,而Hg含量在11月最高.(3)单种和混种团花鲜叶Zn、Cd和Hg含量在11月最高.(4)混种的团花凋落叶Hg含量随污泥施用时间延长而显著增加,而Cu、Zn和Cd含量变化不明显.(5)9月和11月鹅掌藤鲜叶Cd含量均与凋落叶Hg和Cd含量显著正相关.(6)鹅掌藤和团花凋落叶产量及Cu、Zn、Cd和Hg回归量分别在污泥施用1个月后(9月)和2个月后(10月)最高.综上所述,污泥施用时间对团花和鹅掌藤的鲜叶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大,而对凋落叶重金属含量影响较小;鹅掌藤鲜叶Cd含量与凋落叶Cd和Hg含量存在正相关;鹅掌藤和团花分别在污泥施用1个月后(9月)和2个月后(10月)凋落叶重金属污染风险较高.该研究为污泥园林利用和凋落叶的合理处置提供了借鉴.

    污泥资源利用重金属园林植物凋落叶混种

    Pre-miR172及miR172调控油菜AP2基因表达的规律分析

    刘芳郝小花陈中元何昊...
    936-95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油菜miR172前体(pre-miR172)及成熟体(miR172)对AP2基因的调控功能,该研究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miR172和AP2启动子进行调控元件预测,分析6条油菜AP2基因的进化关系及miR172与AP2的靶向关系;通过qRT-PCR方法检测AP2、miR172和pre-miR172在早熟和晚熟油菜不同组织的表达规律;比较分析miR172丰度和AP2表达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比较分析pre-miR172和miR172在表达水平上的相关关系;通过过表达pre-miR172,再次验证pre-miR172对成熟体miR172及AP2的作用.结果表明:(1)miR172和AP2启动子区均存在调控花发育的顺式元件.(2)6条AP2序列均经历了强烈的纯化选择,均具备miR172的结合位点,属miR172的靶基因.(3)miR172家族成员均可促进早熟油菜AP2表达,但miR172d作用不明显.在晚熟油菜中,miR172a和miR172c作用微弱,miR172b和miR172d二者共同发挥作用降低AP2的表达水平.(4)pre-miR172家族对于早熟油菜中miR172家族的表达水平均有促进作用;在晚熟油菜中pre-miR172a和pre-miR172b对其成熟序列的形成发挥正调控作用,pre-miR172c和pre-miR172d则对于其成熟序列的形成发挥负调控作用.过表达pre-miR172后,miR172和AP2表达规律与上述结果保持一致,证实pre-miR172对miR172 及 AP2的调控功能.该研究结果丰富了油菜AP2基因的功能调控路径,为基因的调控功能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油菜AP2miR172pre-miR172表达规律

    檀香NDH脱氢酶基因的克隆、定位与启动子分析

    闫海锋吕金凤熊发前丘立杭...
    951-96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檀香NDH脱氢酶基因的功能和调控机制,该文以檀香心材为材料,利用RACE技术克隆SaNDH6基因的全长序列,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其组织和激素处理后的表达模式,在拟南芥原生质体观测其亚细胞定位,利用PlantCARE分析SaNDH6起始密码子ATG上游2 kb的启动子序列,同时运用PlantRegMap预测可能与其结合的转录因子.结果表明:(1)SaNDH6编码303个氨基酸,为疏水蛋白,亚细胞定位于叶绿体.(2)进化树分析表明,檀香SaNDH6与木本植物NDH6进化关系较近.(3)PlantCARE分析发现,SaNDH6启动子中除含有ACE、AE-box、Box 4、G-Box和GT 1-motif等大量光响应元件外,同时还有茉莉酸甲酯(MeJA)反应元件CGTCA-motif和TGACG-motif,赤霉素(GA3)响应元件P-box,以及防御和胁迫响应元件TC-rich repeats等.(4)PlantRegMap分析发现,有76个转录因子可能与SaNDH6启动子结合,其中ERF家族最多,达40个.(5)SaNDH6在檀香的根、心材、叶片和愈伤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叶片中的表达量较高;用1×10-4 mol·L-1的MeJA和GA3分别处理檀香愈伤组织后,与处理前(0 h)相比,SaNDH6的表达均在3 h后显著升高.综上结果表明,檀香SaNDH6为核基因编码的蛋白,受光和激素等诱导表达,SaNDH6可能参与檀香逆境胁迫反应的过程.

    檀香叶绿体NDH脱氢酶亚细胞定位表达调控

    '曼赛龙柚'种子不同发育期高温耐性研究

    安雪姣杨兰文彬陈利钢...
    961-9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球变暖导致极端高温频发,植物种子不可避免地置身于高温胁迫环境之中.为探究种子高温耐性的生理基础,该文以中间型种子'曼赛龙柚'(Citrus maxima'Mansailong')为实验材料,对不同发育阶段的种子进行高温处理,并同步检测各个发育时期种子的形态变化、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以及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1)在花后23周到49周的整个发育过程中,种子含水量明显降低,鲜重显著增加,干重与鲜重的百分比也有明显的提高,这些指标均是在花后31周前后快速变化,到花后41周趋于稳定.(2)种子在花后29周获得完全的成苗能力和初步的高温耐性,此后高温耐性逐渐增加,并在花后37~49周之间快速提高.与种子高温耐性的变化相似,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在花后23~49周均呈连续升高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在整个发育过程中这两者的积累与种子的高温耐性呈显著正相关.(3)超显微结构观察发现,随着种子的发育,线粒体逐渐减少,胚轴细胞体积逐渐变小,细胞中脂质体逐渐增多并且排列趋于规则,同时液泡由小变大且后期的液泡中充斥着黑色絮状物.综上所述,'曼赛龙柚'种子在花后41周达到生理成熟,没有明显的成熟脱水过程;其高温耐性是在发育过程中获得并逐渐提高,直到种子发育的后期;种子中可溶性蛋白和热稳定蛋白含量的增加及细胞超显微结构的变化对种子高温耐性的发育具有重要贡献.

    高温胁迫中间型种子细胞超显微结构可溶性蛋白热稳定蛋白种子发育

    氮磷钾肥对有柄石韦生理及绿原酸合成积累的影响

    步园园潘志芳崔祥祥周笑...
    972-98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氮磷钾3种养分对有柄石韦生理及有效成分绿原酸合成积累的影响,该研究以有柄石韦组培苗为材料,分别用低养分(不施肥:N0,P0,K0)、正常施肥(N:0.20 g·kg-1,P:0.15 g·kg-1,K:0.15 g·kg-1)和高养分(N1:0.40 g·kg-1,P1:0.30 g·kg-1,K1:0.30 g·kg-1)3个浓度梯度,设置7个处理分别为NPK、N0PK、N1PK、NP0K、NP1K、NPK0、NPK1,测定不同处理下有柄石韦的抗性生理指标、绿原酸(CGA)含量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结果表明:(1)氮磷钾肥对有柄石韦的抗性生理有显著的影响,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在高氮和低钾处理中活性显著增加,而3种养分的低浓度和高浓度处理均会导致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上升.(2)不同养分水平氮、磷和钾对有柄石韦CGA含量存在显著影响,正常施肥的CGA含量最高,达到12.92 mg·g-1;高钾施肥的CGA含量最低,为7.79 mg·g-1;钾肥对CGA含量影响最显著.(3)CGA合成关键酶活性在不同施肥处理中差异显著,CGA含量与奎宁酸羟基肉桂酰转移酶(HQT)和4-香豆酰辅酶A连接酶(4CL)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莽草酸羟基肉酰转移酶(HCT)活性显著负相关,HQT、4CL和HCT是导致CGA含量差异的关键因素.该研究结果为有柄石韦药材的人工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有柄石韦氮磷钾肥生理绿原酸积累

    根肿菌侵染下菘蓝生物碱合成机制

    赵淑丽李国栋张丽琴赵明智...
    981-9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根肿菌胁迫对菘蓝生物碱及其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的影响,该研究对根肿菌侵染后0、7、14、21 d的菘蓝进行病情形态分级、组织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测定以及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1)接菌后0、7、14、21 d菘蓝根部分别发展为0级、1级、3级、5级的肿根,并且7 d是皮层入侵的关键时间点.(2)接种根肿菌14 d后,菘蓝叶内可溶性蛋白、丙二醛的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与同时间对照组比较显著提高,并随着接菌时间的延长呈增加的趋势.(3)代谢组学一共检测到161种生物碱,其中吲哚类生物碱数量较多;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分别存在16种、17种、39种差异代谢物且各组差异代谢物多富集在生物碱和氨基酸代谢通路.(4)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未接菌相比,菘蓝接菌后7、14、21 d分别存在2 439个、256个、6 437个差异表达基因,这3组共同富集到11个生物碱相关的代谢通路;与未接菌相比,接菌后7、14、21 d有9个基因(编码4种酶THS、TAT、YUCCA、ALDH)表达量均上升.该研究结果揭示了芸薹根肿菌与菘蓝之间的互作机制,探究了芸薹根肿菌对吲哚生物碱合成及其关键酶基因的影响,为后期菘蓝根肿病抗性基因及生物碱次生代谢途径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板蓝根根肿菌抗氧化酶功能基因吲哚生物碱代谢组

    中国苦苣苔科一新记录属——四轮苣苔属

    熊驰陈彬李政隆赵琼...
    998-1002页
    查看更多>>摘要:该文报道了中国苦苣苔科(Gesneriaceae)一新记录属——四轮苣苔属(Tetraphyllum Griff.ex C.B.Clarke).该新记录属,即四轮苣苔属仅有3种,其中密花四轮苣苔[T.confertiflorum(Drake)B.L.Burtt]在我国首次记录.该研究提供了该属的形态描述和分种区别特征,并提供了该种的详细形态描述及彩色照片.凭证标本馆藏于广西植物研究所标本馆(IBK)和上海辰山植物标本馆(CSH).

    密花四轮苣苔苦苣苔科新记录属广西中国

    中国石斛属(兰科)植物新资料

    李孟凯余应鹏王伟邢震...
    1003-10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西藏开展兰科植物资源调查过程中,发现了 2种石斛属(金石斛组)物种,通过文献和标本的查阅之后,分别确定为麦氏金石斛(Dendrobium macraei Lindl.)和西藏金石斛(D.ritaeanum King & Pantl.),两者均为中国首次记录.其中,麦氏金石斛与流苏金石斛(D.plicatile Lindley)近似,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唇瓣中裂片边缘全缘,中裂片具2条纵脊,并仅延伸至唇瓣中部,先端凹;西藏金石斛虽然植株与狭叶金石斛[D.angustifolium(Blume)Lindl.]近似,但该种花很小,萼片和花瓣不具紫色条纹且唇瓣长达1.4 cm,侧裂片三角形,花期时容易区分.同时,该文还提供了该2种石斛属植物详细的形态特征描述以及解剖图版等资料,凭证标本保存于西藏农牧学院标本馆.该发现丰富了中国兰科植物本底资料以及潜在药用植物资源储备,对中国兰科植物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药用兰科资源的调查具有重要意义.

    石斛属兰科新记录地理分布西藏中国

    《广西植物》文末参考文献新模板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