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青海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吴玉虎庞哲李聪佳张泽林...
    1524-15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地质、地貌的形成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演化历史与整个青藏高原一脉相承.全省共有野生种子植物 97 科、595 属、3 558 种.该研究在作者多年实地考察和资料积累的基础上,对青海境内所有植物的科、属、种进行了分布区类型的划分和分析.结果表明:(1)吴征镒先生关于"中国种子植物属的分布区类型"中的 15 个分布区类型在青海均有代表出现,体现出区系成分的丰富程度及其生态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2)热带类型多体现出边缘分布的性质,并以泛热带类型为代表,但无木本类型.(3)青海区系的核心成分,在属级层面是以北温带和东亚为主的温寒性质的属为主,而在种一级层面则是以温带亚洲和东亚分布的种为主.(4)中国特有成分体现出青海与我国西南(横断山)区系和喜马拉雅区系的紧密联系,以及青藏高原高寒区系的特色明显.(5)我国西南地区区系和北方区系对青海的影响较大,并且各有侧重.(6)温性湿润的祁连山地、高寒的青南高原和温性干旱的柴达木盆地的"三区"交会,体现出过渡区系性质明显以及各自植物区系的特点迥异,并且各有突出.(7)以许多植物种分布的西界和海拔高度的最高界为标志的分布末梢区或是边缘分布区性质明显.(8)以多年生草本类群为主,但木本类群贫乏的年轻和衍生的区系性质明显.综上认为,青海的植物区系具有以北温带成分,特别是欧亚大陆温、寒地带典型成分为优势,兼具温性、寒温和高寒类型的温带区系性质,并同时体现出"复合型"区系的特征.在此基础上,首次在国内建立起了青海"野生种子植物种一级分布区类型系统".

    青海省种子植物种级层次区系特征分布区类型系统

    祁连山地区维管植物区系特征

    李嘉楠王博赵硕张发梅...
    1540-15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研究植物区系对植物资源保护及利用意义重大.祁连山地区作为生态过渡带具有丰富的植物多样性,但该区植物区系组成尚未得到系统化整理.为保证物种名录的准确性,探究植物区系分布状况,该研究通过对不同文献分散数据的搜集整理完成初步统计,利用植物标本信息进行校对以确定区系组成.结果表明:(1)祁连山地区共有维管植物 1 952 种,隶属 108 科 527 属,其中国家级保护植物 44 种,受威胁植物 100种.(2)祁连山地区植物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乔木最少,大多耐寒、耐旱,其中仅含 1 种植物的属数目最多,占比最大,区系地理成分多样且温带分布型占绝对优势.(3)祁连山东段物种丰富度最高,其次是中段,西段最少;随经度西移,相似性指数下降.这表明物种组成及地理成分性质是当地气候条件、地形条件及多样化的生境类型综合作用的结果.(4)特有现象较为显著,共计中国特有种 717 种,祁连山地区特有种45 种,反映该地区生态系统的独特性、多样性及复杂性.该研究结果为该地区物种多样性维持及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了本底资料及科学依据.

    植物区系地理成分R/T值生物多样性祁连山地区

    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对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磷组分和转化的影响

    向明珠李佳君黄海梅李昌航...
    1553-15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磷(P)是维持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关键因子.杉木主要分布于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林的土壤酸化,P利用效率低,研究杉木林转化后对土壤P的影响、对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森林可持续经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以南亚热带杉木林采伐迹地上重新种植的杉木林、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集根际土和非根际土,重点探究南亚热带杉木人工林改造成阔叶林后土壤P 组分及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改造后的红锥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P 含量及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林,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土壤全P比杉木林和米老排林更容易转化为速效P.(2)红锥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氯化钙提取P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米老排林,米老排林和红锥/米老排混交林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酶提取P、盐酸提取P和柠檬酸提取P的含量显著高于杉木林和红锥林.(3)RDA结果显示,调控根际和非根际土壤P组分的关键因子分别是土壤含水量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综上认为,将杉木林改造成阔叶林有利于森林土壤P 的储存和供应,该研究结果为提高南亚热带人工林土壤P有效性的树种选择和经营管理策略等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杉木林阔叶树种根际土壤磷组分南亚热带

    刈割对滇西北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张勇马燕丹郑秋竹苏德荣...
    1565-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环境干扰对退化高寒草甸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该研究于 2018-2020 年对香格里拉市3 个退化程度[轻度退化(LD)、中度退化(MD)、重度退化(SD)]的高寒草甸开展刈割试验,进而分析退化高寒草甸植物C、N、P含量、C∶N∶P 和 N-P 幂函数关系在不同刈割年限(0、1、2 a)之间的差异.结果表明:(1)除莎草科P含量外,草甸植物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的C、N、P 含量在退化程度间无显著差异(P>0.05).随着刈割年限的增加,退化草甸植物C、N、P含量呈先增后降的趋势(P<0.05).(2)草甸植物C∶N和C∶P在退化程度间无差异(P>0.05).从LD到SD,植物群落、莎草科和杂类草的N∶P比先小幅下降再显著上升(P<0.05),禾本科的N∶P未发生显著变化(P>0.05).(3)随刈割年限增加,草甸植物的C∶N和C∶P呈先降后增、N∶P 呈先增后降的趋势.刈割 0a时,莎草科的C∶P 和N∶P 显著高于杂类草(P<0.05),与植物群落和禾本科无差异(P>0.05);刈割 1a和 2a时,莎草科的C∶P 和N∶P 高于植物群落和其他功能群(P<0.05);在各刈割年限,植物群落和各功能群植物间的C∶N无差异(P>0.05).(4)随刈割年限增加,退化草甸植物的N-P幂函数关系由弱变强、幂指数趋于稳定.莎草科的N-P 幂指数(小于 0.1)与植物群落、禾本科和杂类草的幂指数(稳定在 0.19~0.22 之间)明显不同.该研究发现,刈割干扰下退化高寒草甸植物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在退化程度间差异不大,但其随刈割年限增加发生显著变化,这说明滇西北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甸对刈割干扰可能具有相似的响应过程.

    高寒草甸植物群落退化程度刈割年限C:N:PN-P幂函数关系

    江西官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粒度效应研究

    冉欢兰勇戴宇峰熊勇...
    1576-1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确定合理的粒度是景观格局分析和生态研究过程的关键.为深入了解空间的多样性和景观格局的动态特征,该研究基于 2015 年、2020 年江西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hm2森林大样地调查数据,分析 8 种不同景观类型的各个景观指数在 5~50 m粒度范围内的粒度效应;通过变异系数揭示不同景观格局指数随粒度增大的变化特征,并结合各项景观指数变化拐点选取最佳粒度.结果表明:(1)根据重要值分析得出,大样地内乔木层划分出 8 种不同的景观类型,分别为林窗、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阔叶林、杉松混交林、竹松混交林、竹杉混交林.(2)整体景观的斑块分布较为均衡,分布形式变化不大;更大的空间粒度下,各景观类型的聚集度增加,发生景观融合的概率增加,而小粒度下,景观类型有明显的破碎化趋势,能更全面地展示各景观类型的数量、密度、形状等特征;斑块密度(PD)、斑块数量(NP)、边缘密度(ED)、景观形状指数(LSI)、平均分维指数(FRAC_MN)、蔓延度(CONTAG)随粒度的增加而增加,而平均斑块面积(AREA_MN)、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香农均匀度指数(SHEI)随粒度的增加而减少.(3)景观指数中 PD、NP、ED、LSI、AREA_MN的变异系数最大;综合景观结构稳定性和多样性,不同景观指数的变化主要集中在 5m处的拐点.综上认为,江西官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景观格局研究的最佳粒度为 5m.该研究结果为森林资源、林分结构的恢复提供了有利证据.

    最佳粒度景观格局景观类型景观指数敏感度

    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幼苗群落对季节和地形的响应

    沈金凤宋晓阳温韩东鲁志云...
    1592-1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幼苗期是植物发育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也是森林自然更新的关键时期.为探究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树种幼苗组成、季节动态及其空间分布,该研究以 20 hm2监测样地为平台,通过对样地内 450 个1m×1m样方连续 4 年(2019-2022 年)的调查,分析树种幼苗的组成、新增和死亡季节动态、空间分布等.结果表明:(1)累计调查幼苗 58 种,2 928 株,分属于 26 科 42 属.其中,新增幼苗 817 株,新增物种 47种;死亡幼苗 1 181 株,死亡物种 50 种.(2)幼苗重要值在不同树种和年际间表现出较大的差异,多花山矾(Symplocos ramosissima)和黄心树(Machilus bombycina)的幼苗始终是优势种,重要值始终在前 2 位,而先锋种水红木(Viburnum cylindricum)重要值则持续下降.(3)未监测到幼苗物种丰富度、样方平均幼苗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幼苗数量、新增幼苗数量、幼苗新增率、死亡幼苗数量和幼苗死亡率的季节性差异.(4)多数幼苗物种的空间分布范围较窄,仅有少数树种幼苗在整个样地广泛分布.平地地形中的样方幼苗物种丰富度、幼苗密度和物种多样性(Shannon-Wie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显著高于山脊和沟谷地形.综上认为,哀牢山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中季节对树种幼苗组成、新增和死亡的影响不大,地形决定树种幼苗的分布和多样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树种幼苗新增和死亡的动态变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森林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哀牢山森林更新物种组成季节动态幼苗分布

    云南元江不同胸径厚皮树的水力性状变异格局

    彭晓容杨达王琴柯妍...
    1607-16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不同胸径径级树木的水力性状变异格局,该研究以元江干热河谷生态系统中优势乔木树种厚皮树(Lannea coromandelica)为研究对象,测定了 56 棵不同胸径(0<DBH≤9 cm)厚皮树的整枝(叶片和枝条)、叶片和枝条的导水率分布格局及其形态学特征,进而探讨这些性状在胸径径级(0<DBH≤3,3<DBH≤6 和 6<DBH≤9 cm)间的变异格局.结果表明:(1)3 个胸径径级的厚皮树的枝条导水率均显著大于叶片导水率,表明其枝条和叶片之间存在水力分割现象且水力分割程度相似.(2)在 3 个胸径径级之间,平均叶柄长度、树皮密度、边材密度、胡伯尔值和比叶重等形态学性状存在显著差异,但是整枝、叶片和枝条导水率无显著差异.(3)在 3 个胸径径级中,整枝导水率与叶片导水率和枝条导水率均呈显著正相关.枝条导水率与树皮密度呈显著负相关,与边材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叶片导水率与胡伯尔值呈显著负相关.综上所述,尽管一些形态学性状在不同胸径径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性,但在不同生长阶段,厚皮树叶片和枝条之间存在着相似的水力分布格局.该研究结果为了解树木体内的水分传输机制具有重要的生理学意义.

    干热河谷水力性状形态性状水力分割水分传输

    《广西植物》论文格式规范

    封2页

    《广西植物》文末参考文献新模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