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西植物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广西植物

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学会

李先琨

双月刊

1000-3142

guihaia@gxib.cn

0773-3550074

541006

广西桂林市雁山 广西植物研究所《广西植物》编辑部

广西植物/Journal Guihaia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1年,是创刊较早的植物学专业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现已成为植物科学研究发表论文的主要学术性刊物之一,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我国生命科学的常用期刊。主要刊载植物学及相关学科的有创新性的具有较高水平的中英文研究论文,以及植物学领域的新方法、新技术、具有重大应用价值的新成果快报,酌登反映本学科重要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的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糙毛苎麻,来自中国西南的一个新变种

    赵颖Richard I.MILNE李志鹏Amos KIPKOECH...
    1617-1624,中插1-中插6页
    查看更多>>摘要:糙毛苎麻(Boehmeria nivea var.strigosa Zeng Y.Wu&Y.Zhao)是一个苎麻新变种,原产于中国西南地区.该文主要基于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证据对其进行了描述.该变种的主要特征包括叶片背面绿色、托叶部分合生以及茎和叶柄上浓密的糙毛.基于rbc L、nrDNA和rbc L+nrDNA 3 个数据集构建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均表明strigosa糙毛苎麻的所有个体形成一个单系分支.根据IUCN的评估标准,糙毛苎麻被评估为"近危"(NT).该新变种的发现对苎麻的分类至关重要,并且为苎麻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苎麻形态分子系统学新变种中国西南云南

    中国柄座衣属地衣3个新记录种

    王磊王欣宇薛俊霞张璐璐...
    1625-1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讨中国柄座衣属地衣的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明确其物种组成和分布,该文通过野外地衣资源调查及标本采集,结合形态学、解剖学、化学等研究方法,对采自云南省的柄座衣属地衣标本进行分类,共鉴定出柄座衣属(Malmidea)3 个中国新记录种,分别是巨孢柄座衣[M.indica(D.D.Awasthi&M.R.Agarwal)Hafellner&T.Sprib]、赭黄柄座衣(M.reunionis Kalb)、棕褐柄座衣(M.hechicerae Kalb).该文提供了各新记录种的详细描述、形态及解剖图片,并与相近种进行了比较和讨论,同时提供了中国柄座衣属地衣分种检索表.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柄座衣属地衣资料,对中国地衣多样性的保护及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地衣型真菌形态学分类学柄座衣科壳状地衣

    中国盾衣属地衣两个新记录种

    王思颖赵格格梁咏亮朱亚超...
    1633-16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盾衣属(Peltula Nyl.)地衣在宁夏贺兰山地区的物种多样性,该文通过形态学、解剖学和化学分析,并结合rDNA-ITS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对采自宁夏贺兰山地区的盾衣属地衣标本进行了系统分类学研究.在宁夏贺兰山地区发现了盾衣属2 个中国新记录种,即非洲盾衣[Peltula africana(Jatta)Swinscow&Krog]和印盾衣[P.impressa(Vain.)Swinscow&Krog].非洲盾衣的主要识别特征为波状鳞叶,横径为0.3~3.0 mm,下皮层细胞栅栏状;印盾衣的主要识别特征为地衣体顶部具有黑色新型粉芽堆,子实层I+,酒红色,子囊孢子 64 个左右.此外,该文还对 2 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和解剖特征进行了详细描述,与相似种进行了对比讨论,并提供了 2 个中国新记录种的形态解剖结构照片.该研究结果丰富了中国盾衣属地衣的基础资料.

    地衣型真菌异极衣目盾衣科系统分类学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大苞苣苔属(苦苣苔科)一新组合及一新异名

    熊小凯顾江淼温放白新祥...
    1641-16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苞苣苔属(Anna Pellegr.)自1930 年建立以来,学者对该属植物的分类修订甚少,早期的物种发表和修订都依据采集的标本完成,存在性状描述简略或不准确、物种界定模糊等问题.在对白花大苞苣苔[Anna ophiorrhizoides(Hemsl.)B.L.Burtt&R.A.Davidson]和红花大苞苣苔(A.rubidiflora S.Z.He,F.Wen&Y.G.Wei)的历史考证、形态学对比和模式产地的调查考证中发现,1911 年H.Léveillé发表的Didymocarpus cavaleriei H.Lév.与红花大苞苣苔实为同种,前者被处理为白花大苞苣苔的异名.在对白花大苞苣苔和红花大苞苣苔的多个居群形态特征对比和地理分布信息整理后发现,二者的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差异,但仅依据花冠颜色作为种一级分类单位的界限并不恰当,综合考虑形态和地理分布特征,故提出将红花大苞苣苔处理为白花大苞苣苔的变种.依据2018 年International Code of Nomenclature for Algae,Fungi,and Plants(Shenzhen Code)中的规定和建议,该文提出一个新组合兼新等级名称Anna ophiorrhizoides(Hemsl.)B.L.Burtt&R.A.Davidson var.cavaleriei(H.Lév.)X.X.Bai&F.Wen,并将红花大苞苣苔处理为新组合的异名.

    大苞苣苔属红花大苞苣苔白花大苞苣苔新组合新异名

    马缨杜鹃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与表达分析

    王洪飞欧静王孝敬可珂...
    1649-166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分亏缺是制约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园林应用的关键因子,bHLH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和胁迫响应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该文以马缨杜鹃基因组文件和转录表达数据为材料,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马缨杜鹃bHLH转录因子(RdbHLH)家族成员,并分析了基因结构、保守基序、系统发育、蛋白理化性质、顺式作用元件、蛋白互作网络及表达模式等特征.结果表明:(1)共鉴定出 116 个RdbHLH基因,不同蛋白氨基酸数目和分子量大小差异较大,总体为弱酸性亲水蛋白,主要在细胞核行使功能.(2)RdbHLH共划分为 17 个亚家族,各亚家族基因基序结构保守,但在不同亚家族间差异较大,绝大多数RdbHLH蛋白同时含有Motif 1 和Motif 2,启动子区域含大量与植物生长发育、激素响应、光响应和胁迫响应相关的顺式作用元件.(3)马缨杜鹃响应干旱胁迫主要通过激发信号传导通路与渗透调节和黄酮类化合物合成系统,以缓解胁迫损伤;干旱胁迫影响了 36 个RdbHLH基因的表达,强烈诱导了 12 个RdbHLH基因的表达,其中RdbHLH49 和RdbHLH95 可能在植株抗干旱胁迫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RdbHLH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培育马缨杜鹃优良园艺品种提供了靶向基因资源.

    马缨杜鹃bHLH生物信息学干旱胁迫表达模式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红树莓bHLH转录因子家族鉴定及分析

    贺志敏张峻鑫于丽平胡康...
    1669-1677页
    查看更多>>摘要:bHLH转录因子是植物中数量较大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在植物的生长发育、次级代谢调控、激素响应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红树莓果实中含有丰富的树莓酮,为了深入探究bHLH转录因子在红树莓生长发育及树莓酮合成过程中的作用,该研究基于'波尔卡'和'橙色传奇'2 种红树莓果实的转录组测序,鉴定了红树莓bHLH基因家族成员,并对这些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1)红树莓果实中共鉴定到 95 个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2)红树莓的bHLH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多数为不稳定蛋白;超过半数成员定位于细胞核.(3)bHLH转录因子N端包含保守的His5-Glu9-Arg13 序列,C端包含保守的Leu序列.(4)系统发育树将该家族成员分为 20 个亚家族,其中R亚家族成员最多,有 12 个.(5)表达模式图表明bHLH转录因子在青果期表达量较高,成熟期表达量较低.该研究结果为筛选与树莓酮含量变化一致的bHLH转录因子提供了依据,为进一步探究红树莓bHLH家族的功能提供了参考.

    红树莓转录组测序bHLH转录因子基因家族树莓酮

    小立碗藓泛素连接酶U-box家族的鉴定及表达分析

    吴小嫒姜山陈波闫慧清...
    1678-1688页
    查看更多>>摘要:U-box家族编码E3 泛素连接酶能够特异性识别底物,从而调控蛋白的修饰和降解过程.为鉴定小立碗藓U-box家族成员,分析其生物学特征及基因表达规律,该研究基于小立碗藓的全基因组测序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对泛素连接酶U-box家族成员的理化性质、进化关系、顺式作用元件、组织表达模式、胁迫响应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在小立碗藓全基因组中共鉴定得到 31 个U-box家族成员,并且不均匀地分布于 14 条染色体上;其分子量大小在 37.75~117.49 kDa之间,等电点介于 5.32~8.55 之间.(2)进化树显示,小立碗藓的U-box家族成员分布在Ⅰ-Ⅸ亚家族中,其中亚家族Ⅶ含有小立碗藓成员最多,共 11个(约占 36.67%),说明小立碗藓在历史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保守性且功能多样化.(3)经启动子分析发现,小立碗藓U-box家族成员具有结合GA和ABA等多个激素的元件.(4)组织表达分析发现小立碗藓U-box家族成员主要在绿丝体、轴丝体和孢子体S3 时期大量表达.(5)通过ABA、甘露醇和饱和LiCl处理后发现,配子体的拟茎均发生黄化且PpPUB21 的表达量均被显著诱导.推测小立碗藓U-box家族成员在生长发育和响应逆境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为后续深入研究小立碗藓U-box家族成员的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其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

    小立碗藓U-box家族基因表达功能分析全基因组鉴定

    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属植物的叶脉序特征研究

    张朵李进段婷婷
    1689-1706页
    查看更多>>摘要:玉叶金花属(Mussaenda L.)种间变异式样复杂,属内杂交现象突出,其分类一直备受争议.为探索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属裂果金花属(Schizomussaenda Li)、假玉叶金花属(Psudomussaenda Wernham)叶脉序特征在属间及种间分类学意义,从而为其作为药用以及园林植物资源的鉴定、开发利用提供依据,该研究采用清净法制作叶脉标本,观察了 22 种该类群的叶脉序特征,基于叶脉序特征进行了聚类分析,并编制了分种检索表.结果表明:(1)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属叶脉序特征具有一致性,一级脉都为羽状脉,间二级脉频度均为每个脉间区少于一条,粗二级脉与中脉夹角均为锐角,三级脉多为贯穿型,脉间区排列均不规则.(2)属间或属内种间有分类学价值的叶脉序特征为粗二级脉脉序类型、粗二级脉与中脉夹角、粗二级脉间距、粗二级脉与中脉连接方式、间二级脉及近缘二级脉的存在与否、三级脉贯穿类型、四级脉类型、游离端小脉分支情况、脉间区发育情况.(3)聚类分析显示该类群 22 种植物聚为 12 支,聚类分析中,裂果金花属及假玉叶金花属嵌入玉叶金花属内,显示了较近的亲缘关系.综上可知,玉叶金花属及其近缘类群的叶脉序特征可以为其分类提供新的研究资料.

    茜草科玉叶金花族玉叶金花属叶脉序分类学聚类分析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的遗传差异及亲缘关系

    麻云英邓永彪吕虎强周倩如...
    1707-17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蒟蒻薯属(Tacca)植物的分类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其中广西裂果薯(Schizocapsa guangxiensis)被认为应与裂果薯(Tacca plantanginea)归并为同一物种,但也有学者根据其形态差异划分为不同的物种.为了明确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的遗传差异和系统发育关系,该研究对广西裂果薯进行DNA高通量测序,利用生物信息软件组装了完整的叶绿体基因组,并与已发表的裂果薯叶绿体基因组进行比较及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1)广西裂果薯和裂果薯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分别为 162 149 bp 和 160 749 bp,GC 含量都是36.90%,两者注释后得到的基因种类和基因数目完全一致,包含 89 个蛋白质编码基因、37 个tRNA基因、6个rRNA基因.(2)密码子的偏好性分析显示,两物种使用的密码子频率存在一定差异,但是都偏好以A/T(U)结尾的密码子.(3)与裂果薯相比,广西裂果薯的SSC边界发生明显的扩张现象,是导致两者叶绿体基因组长度差异的主要因素.(4)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在LSC和SSC区域内存在一些序列分歧,尤其是基因间隔区,可用于开发物种特异性分子标记.(5)系统发育结果显示,广西裂果薯与裂果薯的亲缘关系较远,尽管广西裂果薯寄定在蒟蒻薯属内,但是它们属于两个不同的物种.该研究丰富了广西裂果薯叶绿体基因组遗传信息,为广西裂果薯物种分类、遗传多样性分析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

    广西裂果薯蒟蒻薯属叶绿体基因组遗传差异系统发育分析

    栎属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的质体捕获历史研究

    俞树良李志敏马祥光孙文光...
    1721-1731页
    查看更多>>摘要:栎属(Quercus)麻栎亚组(subsect.Campylolepides)包括麻栎(Q.acutissima)、栓皮栎(Q.variabilis)及小叶栎(Q.chenii)3 个物种,是栎属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的东亚分支,前人已经对麻栎亚组或组内物种的物种形成和谱系地理做过深入研究,也发现了土耳其栎组(section Cerris)曾与冬青栎组(section Ilex)发生过古基因渐渗并导致质体捕获,但目前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质体的具体进化历史仍不清楚.该研究对15个冬青栎组的样品进行了基因组浅层测序,并整合先前发表的麻栎亚组及其近缘类群共计 325 个重测序数据,其中麻栎亚组 3 物种 19 居群 276 个体,利用这些数据进行质体基因组组装和分析.结果表明:(1)麻栎亚组 3 个物种间存在共享单倍型,但整个麻栎亚组的质体单倍型基本构成一个单系分支,嵌套在华中至四川凉山州一带冬青栎组物种组成的分支中.(2)麻栎亚组物种中一个来自辽东半岛的孑遗麻栎单倍型与冬青栎组物种万山栎(Q.pseudosetulosa)聚为一个进化枝.(3)两次质体捕获事件均发生在中新世中期,在此之后麻栎亚组与冬青栎组未发生过质体捕获,推测麻栎亚组跟冬青栎组物种目前已经形成近乎完全的生殖隔离.该研究表明冬青栎组和麻栎亚组在质体基因组的演化历史中经历了古老的质体捕获事件,并最终逐步形成了相对独立的演化路径.

    栎属麻栎亚组土耳其栎组冬青栎组质体捕获质体基因组渐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