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宜昌市肺炎克雷伯菌在骨科创面感染的现状及耐药率增高的危险因素

    苏维敏姚紫州关涛曾东...
    1233-1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宜昌市肺炎克雷伯菌在骨科创面感染的现状及耐药率增高的危险因素,旨在指导临床合理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1-2022-06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骨科创面感染肺炎克雷伯菌患者的临床资料,细菌培养及菌种鉴定根据《临床微生物学检验常规方法》,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菌株对抗菌药物的抑菌环直径,参照2016年版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标准进行结果判定,统计常用抗菌药物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磺胺、亚胺培南、阿米卡星的耐药率.按照是否多次手术、采样前是否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是否混合菌感染及是否合并糖尿病分为4组亚组并进一步分析与手术高度相关的耐药率增加的危险因素.结果 去除重复株后骨科创面感染1 319株阳性菌株中肺炎克雷伯菌共检出81株,占比6.14%.多次手术组(n=48)所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与单次手术组(n=33)相比,头孢他啶(x2=6.278,P=0.012)、头孢吡肟(x2=10.197,P=0.001)、哌拉西林他唑巴坦(x2=10.206,P=0.001)、左氧氟沙星(x2=9.857,P=0.002)、磺胺(x2=3.909,P=0.048)和亚胺培南(x2=4.753,P=0.029)耐药率明显较高,但两组阿米卡星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抗菌药物组(n=63)所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与未应用抗菌药物组(n=18)相比,头孢他啶(x2=8.416,P=0.004)、头孢吡肟(x2=10.940,P=0.001)、左氧氟沙星(x2=9.051,P=0.003)和磺胺(x2=6.671,P=0.010)耐药率明显较高,但两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感染组(n=36)所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与单纯感染组(n=45)相比,头孢他啶(x2=3.889,P=0.049)和头孢吡肟(x2=4.531,P=0.033)耐药率明显较高,但两组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磺胺、亚胺培南和阿米卡星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n=15)与无糖尿病组(n=66)所分离出的肺炎克雷伯菌在7种常见抗菌药物药敏试验中,总体耐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肺炎克雷伯菌在骨科创面感染中较常见,其耐药性较普遍,宜昌市地区骨科创面检出的病原菌肺炎克雷伯菌耐药率有逐年升高趋势,并且同一创伤多次手术、应用抗菌药物治疗以及混合感染是耐药率增高的危险因素,而合并糖尿病不一定增高耐药性.

    肺炎克雷伯菌骨科创面耐药性危险因素

    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的临床效果

    许张民康健刘智深田少斌...
    1239-12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挽救性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骨折术后内固定物失效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4-02-2023-10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33例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患者.根据术后随访X线片评价股骨侧及髋臼侧假体位置、角度、大小、稳定性及肢体长度差异,并记录疼痛VAS评分、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观察假体骨长入情况,明确股骨假体周围7个区和髋臼周围3个区的透亮带宽度是否超过2 mm,是否超过总长度的50%;明确是否存在假体移位下沉、骨溶解、异位骨化、继发性骨折等并发症,必要时进行相关化验检查以排除感染.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9年,平均4.2年.末次随访时,除1例平素因脑梗死后遗症长期卧床外,其余患者步态基本正常,所有患者双下肢基本等长,疼痛症状及关节功能障碍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随访过程中均未出现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假体周围感染等并发症.术后1年、末次随访疼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79.879,P<0.00l),提示患者髋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年、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69.628,P<0.001),提示患者髋关节功能得到了明显改善.末次随访时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0.04±0.12)cm,较术前(1.12±0.28)cm明显变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49,P<0.001).结论 采用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髋部骨折内固定术后失效的临床效果良好,术后疼痛症状、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

    髋部骨折髋关节置换翻修术内固定失效

    3D打印技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 C型骨盆骨折的疗效分析

    刘国正王志刚程刚张小海...
    1248-1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3D打印技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4-2022-05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TileC型骨盆骨折,其中20例术前应用3D打印技术和计算机辅助(Mimics 17.0)模拟手术(观察组),20例采用传统手术入路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术(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置钉错位率、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盆功能恢复情况差异.结果 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透视次数、置钉错位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位质量优7例,良12例,可1例;对照组复位质量优6例,良8例,可4例,差2例;两组复位质量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0,P=0.204).观察组术后神经损伤1例、躯体移动障碍1例,对照组术后神经损伤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感染2例、躯体移动障碍2例,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40例术后至少随访12个月,两组术后3、6、12个月Majeed评分均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3、6、12个月Majeed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技术辅助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TileC型骨盆骨折的临床疗效满意,3D打印技术可以在术前模拟手术、为患者提供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手术更高效、更安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骨盆骨折3D打印TileC型Mimics骨盆模型

    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与骨挫伤及内侧半月板撕裂的相关性研究

    欧霞王静宇吕云云袁亮...
    1253-1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浅层内侧副韧带及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与骨挫伤的相关性及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与内侧半月板撕裂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1-2023-06行膝关节MRI平扫检查的325例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根据MRI图像是否存在骨挫伤分为骨挫伤组(n=165)和无骨挫伤组(n=160),比较两组浅层内侧副韧带、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情况的差异;根据MRI图像是否存在内侧半月板撕裂分为内侧半月板撕裂组(n=101)和无内侧半月板撕裂组(n=224),比较两组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情况差异.结果 骨挫伤组和无骨挫伤组浅层内侧副韧带损伤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27,P=0.249).骨挫伤组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发生率高于无骨挫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4.977,P<0.001).骨挫伤组与无骨挫伤组0级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x2=44.977,P<0.001,95%CI为0.132(0.069,0.252),Phi系数为-0.372]、I 级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x2=18.643,P<0.001,95%CI为0.147(0.055,0.392),Phi系数为-0.240]、Ⅲ级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x2=64.453,P<0.001,95%CI为7.314(4.390,12.183),Phi系数为0.445]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关联性.内侧半月板撕裂组的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发生率较无内侧半月板撕裂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关联性[x2=7.418,P=0.006,95%CI为2.378(1.259,4.491),Phi系数为0.151].结论 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与骨挫伤具有一定相关性,Ⅲ级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与股骨内侧髁、股骨外侧髁骨挫伤有关,且骨挫伤在Ⅲ级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时的发生率更高,约是无骨挫伤患者的7倍,内侧半月板体部、后角撕裂与半月板股骨韧带损伤具有一定相关性.

    内侧副韧带半月板股骨韧带骨挫伤内侧半月板MRI

    基于DXA构建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列线图

    王燕彬方靖刘有云王建辉...
    1259-12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基于双能X线吸收仪(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相关参数分析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并构建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列线图.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12-2023-11青海省中医院收治的166例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根据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情况,将其分为继发组(76例)和非继发组(90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临床特征及DXA相关参数,分析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影响因素,并运用Rstudio 4.2.1软件构建患者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列线图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验证模型的拟合度.结果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95%CI=1.260~1.883,P<0.001)、RA病程(95%CI=1.310~3.472,P=0.002)、髋关节骨密度(95%CI=0.001~0.023,P=0.001)、股骨颈骨密度(95%CI=0.001~0.489,P=0.024)、腰椎骨密度(95%CI=0.004~0.901,P=0.042)及骨矿含量(95%CI=0.098~0.502,P<0.001)均是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骨质疏松症风险列线图,ROC曲线下积(AUC)为0.976(95%CI为0.958~0.995),最大Youden指数为0.891,敏感度为0.947,特异度为0.944,对患者术后继发骨质疏松症风险有较好的预测价值.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构建的列线图的拟合程度,最终模型H-L检验x2=7.385,P=0.496,拟合度较好.结论 年龄、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髋关节骨密度、股骨颈骨密度、腰椎骨密度及骨矿含量均是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独立影响因素,依此所构建的列线图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绝经期类风湿性关节炎继发骨质疏松症的风险,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能X线吸收绝经期骨质疏松症列线图

    身高与下肢长度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移植物直径术前预测准确性的对比研究

    屈正鉴郭浩辉李博华冯凯...
    1265-127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应用身高测量法与下肢长度测量法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移植物直径进行术前预测,比较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自2022-06-2023-10行膝关节镜下自体胭绳肌腱单束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治疗的190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记录患者年龄、身高、下肢长度及术中测量的移植物直径.将190例分为预测组(n=70)和验证组(n=120),对预测组中身高、下肢长度与移植物直径进行相关性分析,对强相关指标建立移植物直径预测方程,然后将验证组数据代入方程,计算预测值与术中测量值的误差,比较两种预测方法的准确性.结果 预测组的身高、下肢长度、性别、移植物直径与验证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测组身高与移植物直径呈强相关,相关系数r=0.741,身高测量法的预测方程为:移植物直径(mm)=4.32×身高(m)+0.38.下肢长度与移植物直径呈强相关,相关系数r=0.695,下肢长度预测法的预测方程为:移植物直径(mm)=5.53×下肢长度(m)+2.41.身高测量法预测值为(7.758±0.394)mm,下肢长度测量法预测值为(7.730±0.325)mm;用术中测量的移植物直径减去预测值,将其差值的绝对值定义为预测误差,身高测量法误差值为(0.293±0.219)mm,下肢长度测量法误差值为(0.289±0.216)mm.验证组身高测量法与下肢长度测量法的移植物直径预测值(t=0.580,P=0.562)、误差值(t=0.161,P=0.87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身高、下肢长度与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移植物直径均存在强相关关系,身高测量法和下肢长度测量法均可对患者移植物直径进行术前预测,两种方法误差无显著差异.

    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下肢长度预测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改进分型和四柱九区分型的可靠性研究

    吴明虎翟启麟付文芹何小健...
    1271-127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胫骨平台骨折的Schatzker改进分型和四柱九区分型体系的可靠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06中山医院青浦分院收治的100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由5位创伤骨科不同年资的医师作为观察者,分别按Schatzker改进分型和四柱九区分型体系进行分型,1个月后重复观察和分型,对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数据结果分别采用Kendall's W检验和Kappa分析进行检验.结果 根据初次观察结果,Schatzker改进分型在观察者间的可信度为0.875(x2=433.103),四柱九区分型体系在观察者间的可信度为0.813(x2=402.617);根据二次观察结果,两种分型的可信度分别为0.930(x2=460.290)和0.870(x2=430.535).上述结果评级均为优.根据两次观察结果,Schatzker改进分型在观察者内部的可信度为0.784,四柱九区分型体系在观察者内的可信度为0.767,结果评级均为良,高年资医师的观察者内部可信度更高.结论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改进分型和四柱九区分型体系在观察者间的可信度评级均为优,在观察者内的可信度评级均为良,两种分型方法均可以有效地指导胫骨平台骨折的形态学分析及治疗.

    胫骨平台骨折Schatzker改进分型四柱九区分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投审稿系统变更通知

    1274页

    全内镜下袢钢板悬吊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

    郭思远罗信冯仕明
    1275-128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全内镜下袢钢板悬吊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01-2023-03采用全内镜下袢钢板悬吊与膝后内侧倒L入路切开复位两种手术方法治疗的88例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观察组46例采用全内关节镜下袢钢板悬吊固定,对照组42例采用传统倒L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情况、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情况,以及术后膝关节活动度、IKDC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对称性指数、单腿垂直跳跃高度肢体对称性指数(Limb symmetry index,LSI)、ACL-RSI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16个月,平均14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均无末梢血管神经损伤症状及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松动情况发生,对照组出现2例切口脂肪液化.观察组手术时间(58.32±10.45)min、住院时间(6.8±1.7)d,对照组手术时间(65.17±11.28)min、住院时间(10.2±2.3)d;观察组手术时间(i=-2.957,P=0.004)、住院时间(t=-7.825,P<0.001)均较对照组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膝关节活动度(F组间*时间=55.284,P<0.001)、IKDC评分(F组间*时间=7.915,P<0.001)、Lysholm 评分(F 组间.时间=5.192,P=0.001)、LSI 指数(F组间*时间=9.374,P<0.001)的组间与时间交互效应显著,患者的膝关节功能在不同术式治疗下术后不同时间的变化趋势不同.Tegner评分、股四头肌肌力对称性指数和ACL-RSI评分的时间主效应均显著,在不同时间点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术后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主体间效应检验显示两组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的效果不全相同.结论 全内镜下袢钢板悬吊固定治疗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是一种安全、创伤小、可靠的治疗方案,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满意,且股四头肌肌力对称性指数、单腿垂直跳跃高度肢体对称性指数恢复较快,患者恢复运动率及重返运动时间均优于较传统手术,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后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关节镜切开复位袢钢板

    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巨大缺损

    谢飞彬杨镔吕靖尧林臻...
    1282-12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慢性跟腱断裂巨大缺损的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07-2022-08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的11例Myerson 3型慢性跟腱断裂巨大缺损,术中显露跟腱后可见断端之间充满瘢痕组织,彻底清创纤维瘢痕及退变组织,直至两边断端为新鲜的跟腱组织,将足踝部置于中立位测量缺损长度,选择合适长度的同种异体半腱肌修补缺损,较大缺损(8~10cm)选择两根异体半腱肌.结果 1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48个月,平均24.9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切口感染、跟腱再断裂、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腓肠神经损伤及血管损伤,1例出现活动性轻度疼痛.术后3~5个月随访时,10例可单足提踵,1例轻度受限.术后3个月MRI T2相仍可见高信号,考虑剩余腱腔填充为肉芽组织,尚未形成成熟的纤维组织.术后6个月MRI显示高信号明显减少,证实跟腱愈合良好,连续性恢复.术前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为45~79分,平均64.3分;术后12个月踝与后足功能AOFAS评分85~100分,平均95.5分.结论 采用同种异体半腱肌重建跟腱巨大缺损是一种可行的办法,具有手术切口小、对健康跟腱组织干扰少的优点.

    慢性跟腱断裂同种异体半腱肌腱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