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刘大雄,郭林新

月刊

1672-9935

gygjsszzbjb175@263.net

0596-2989185

363000

福建省漳州市漳华中路269号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Journal Chinese Journal of Bone and Joint Injur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系卫生部主管、中华预防医学会、解放军第175医院共同主办、175医院承办的国家一类学术期刊。本刊一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结合”的办刊宗旨,主要栏目内容丰富,适合于高、中、初级科医生与外科医生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联合个性化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观察

    白亮孟晓琳张慧王叶密...
    1009-101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联合个性化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8-07-2021-07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82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在骨水泥凝固后轻微活动患侧髋关节,根据活动后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距骨块是否移位进行个性化内固定.仅股骨大粗隆骨块移位时,处理粉碎骨折块,用张力带、钢丝或钛缆固定股骨大粗隆.仅股骨距骨块移位时,用钢丝或钛缆将股骨大粗隆及股骨距捆扎,收紧钢丝或钛缆固定.若股骨大粗隆和股骨距骨块均移位,先用张力带、钢丝或钛缆固定股骨大粗隆,再用钢丝或钛缆环绕固定股骨大粗隆和股骨距.结果 2例术后因基础疾病加重而死亡,其余80例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13.5个月.7例术后出现呼吸系统感染,经抗感染、化痰、翻身拍背治疗后痊愈.4例股骨小粗隆处骨折不愈合,但是行走功能正常,未进行特殊处理.2例出现切口脂肪液化,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1例术后外伤导致股骨大粗隆骨折分离移位,再次手术重新捆绑固定后骨折愈合.末次随访时摄髋部X线片显示人工股骨头假体在位,骨水泥填充良好,股骨大粗隆骨折均愈合.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75~92分,平均89.2分.结论 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以降低卧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避免了骨折内固定失败风险;联合股骨大粗隆和股骨距骨块个性化内固定可以为股骨假体提供良好的稳定性,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骨水泥型加长柄股骨距个性化内固定高龄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分析

    邝孝坤刘英科严嘉祥田可为...
    1013-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新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1-03-2022-10采用PF-NA内固定治疗的18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评估患者是否新发下肢DVT,将新发下肢DVT患者纳入DVT组,将未新发下肢DVT患者纳入无DVT组.比较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致伤原因、合并内科疾病、骨折侧别、骨折AO分型、是否O型血、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术中输液量、围术期输血量,术前及术后第2天血脂四项,以及术前及术后第2天凝血功能,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新发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83例中54例术后新发下肢DVT,发生率29.5%.中央型血栓2例,混合型血栓6例,周围型血栓46例,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肺栓塞.DVT组与无DVT组在体质量指数、合并内科疾病、骨折侧别、骨折AO分型、O型血患者比例、骨折至手术时间、麻醉方式、术中出血量,术前血脂四项、凝血功能,以及术后第2天HDL-C、ATPP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VT组与无DVT组在性别、年龄、致伤原因、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围手术期输血量,以及术后第2天TC、TG、LDL-C、D-二聚体、FIB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术中输液量、围手术期输血量、术后第2天D-二聚体水平与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新发DVT显著相关.结论 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内固定术后新发下肢DVT的发病率较高,但是以周围型血栓为主,高龄、术中输液量大、围手术期输血量大、术后D-二聚体升高更容易导致下肢DVT发生.

    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

    闭合复位2枚与3枚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疗效比较

    张敬贤季彤周志
    1019-10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采用闭合复位2枚与3枚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18-01-2022-01采用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的55例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其中A组28例采用2枚弹性髓内钉内固定,B组27例采用3枚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术后骨折端成角情况、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双下肢长度差值、股骨颈干角、Flynn功能评分.结果 55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所有患儿均未出现切口感染、髓内钉退出、髓内钉断裂、骨折不愈合等并发症.A组1例骨折畸形愈合(成角>5°),但是末次随访时成角<10°;1例术后患侧下肢长度较健侧短缩1 cm,末次随访时长度差在2 cm内.B组出现2例钉道处皮肤激惹,对症治疗后症状消失.B组手术时间较A组长,术中出血量较A组多,但是术后至开始下床活动时间、骨折愈合时间较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术后骨折端成角、股骨颈干角、双下肢长度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B组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各方向活动度、Flynn功能评定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闭合复位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是治疗儿童股骨粗隆下骨折的有效手术方法,与2枚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患儿相比,3枚弹性髓内钉内固定患儿可以更早进行负重活动,并且骨折愈合时间更短.

    股骨粗隆下骨折弹性髓内钉闭合复位内固定儿童

    空心钉联合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Letenneur Ⅰ、Ⅲ型Hoffa骨折疗效观察

    王飞兰俊夏海波牛晓辉...
    1024-1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空心钉联合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Letenneur Ⅰ、Ⅲ型Hoffa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7-10-2022-06诊治的14例粉碎性Letenneur Ⅰ、Ⅲ型Hoffa骨折,骨折复位后于屈膝状态下由后向前置入1~3枚导针,导针指向尽可能垂直矢状位上的主骨折线,然后置入合适长度的空心钉.根据骨折类型及骨折线分布选取跟骨锁定钢板,将钢板预弯、修剪后放到合适的位置,需要注意侧副韧带止点的位置,避免对其造成激惹,同时尽可能置入3或4枚螺钉固定至远端骨折块上以增强把持力.结果 14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28个月,平均14.9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内固定松动断裂、骨折不愈合、膝关节僵硬及股骨髁缺血性坏死等并发症,2例出现创伤性关节炎.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14°~120°,平均117.2°;术后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119°~125°,平均121.4°.骨折愈合时间为12~17周,平均14.7周.末次随访时采用膝关节KS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11例,良2例,可1例.结论 采用空心钉联合跟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粉碎性Letenneur Ⅰ、Ⅲ型Hoffa骨折的疗效满意,能够对粉碎骨块进行有效固定,有利于骨折愈合与膝关节功能恢复.

    Hoffa骨折粉碎性骨折跟骨锁定钢板空心钉内固定

    骨水泥螺钉技术与术前预康复在胫骨平台骨缺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效果观察

    郑伟坤汤俊芬王新亮肖文德...
    1028-10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骨水泥螺钉技术与术前预康复在胫骨平台骨缺损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纳入自2022-01-2023-06完成的51例(64膝)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骨缺损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对照组22例(28膝)按共识进行术前健康教育,观察组29例(36膝)在对照组基础上完成标准化预康复训练4周.比较两组手术时间、螺钉使用数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股四头肌力量恢复时间、助行器使用时间,以及术前1 d、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2个月,平均24.2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深部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骨吸收、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螺钉断裂等并发症.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螺钉使用数量、术后引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术后至开始下床时间、股四头肌力量恢复时间、助行器使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疼痛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前1 d、术后3个月膝关节活动度、膝关节功能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杂初次全膝关节置换术中采用骨水泥螺钉技术修复胫骨平台骨缺损安全、可靠,合理、有效的术前预康复训练可以加速患者术后康复进程,提高术后近期疗效.

    全膝关节置换术胫骨平台骨缺损骨水泥螺钉预康复

    术者偏手性对膝内侧间室固定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术假体位置和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影响

    赵锦伟杨文江张钟元高广凌...
    1034-1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分析术者偏手性对膝内侧间室固定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术假体位置和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纳入自2021-08-2022-08采用固定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术治疗的61例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手术均由同一位右利手医师主刀完成,根据手术侧别分为优势手组(31例)和非优势手组(30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膝关节功能HSS评分和关节遗忘评分,以及术后股骨假体冠状位角(Femoral coronal angle,FCA)、胫骨假体冠状位角(Tibial coronal angle,TCA)、股骨假体矢状位角(Femoral sagittal angle,FSA)、胫骨假体矢状位角(Tibial sagittal angle,TSA).结果 61例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随访期间未出现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并发症.优势手组与非优势手组手术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术后6个月关节遗忘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C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优势手组FCA更多位于最佳区域,而且分布较集中.两组FS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优势手组FSA分布更多位于最佳区域,非优势组分布分散且变异度较高.两组TCA、T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点图显示两组TCA、TSA分布较均衡.结论 膝内侧间室固定平台假体单髁置换术中术者偏手性会影响股骨侧假体位置的安放,而术者偏手性对胫骨侧假体位置和术后早期膝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较小.

    膝内侧间室骨性关节炎单髁置换术偏手性固定平台假体假体位置

    肌骨超声与X线片诊断青少年胫骨结节软骨炎的比较

    叶萍萍段红波邵国庆刘珊珊...
    1039-10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肌骨超声与X线片诊断青少年胫骨结节骨软骨炎的效能,分析此类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方法 纳入自2020-01-2022-12因膝关节胫骨结节处疼痛而就诊的99例青少年患者,由高年资骨外科医师根据临床诊断标准、肌骨超声图像、X线片图像明确诊断结果.比较肌骨超声及X线片诊断胫骨结节骨软骨炎的诊断效能,包括漏诊率、误诊率、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结果 99例中确诊78例胫骨结节骨软骨炎,21例不是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胫骨结节处皮下软组织挫伤6例,髌腱损伤6例,皮下积液4例,髌下浅囊积液2例,软组织内血肿2例,胫骨结节骨折1例).肌骨超声诊断胫骨结节骨软骨炎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高于X线片诊断,而漏诊率、误诊率低于X线片诊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胫骨结节骨软骨炎患者的超声声像图表现包括以下一种或几种:①胫骨结节前软骨肿胀,表现为低回声软骨厚度增加;②皮下软组织肿胀,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回声偏强不均;③髌腱下止点肿胀,表现为纵切时髌腱远端增厚,回声减低;④胫骨结节次级骨化中心碎裂,表现为骨化中心连续性中断,呈多个强回声;⑤髌下滑囊积液,表现为髌腱下方内侧探及液性暗区;⑥彩色多普勒显示髌腱下止点探及血流信号,胫骨结节软骨处探及血流信号.结论 肌骨超声诊断青少年胫骨结节骨软骨炎的效能高于X线片,肌骨超声联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发现明显特异性征象,进而有效明确病变情况.

    胫骨结节骨软骨炎肌骨超声X线片诊断效能青少年

    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重建外踝的研究

    阎晓丽朱泽兴周密孙嘉锴...
    1044-10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调整其关节面方向,观察及测量截骨后腓骨近端与原始外踝关节面的解剖学相似度,评估该技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及潜在价值.方法 收集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40例健康成人单侧下肢CT扫描数据,通过Mimics 20.0软件及3-matic 12.0软件构建腓骨模型,测量腓骨远近端关节面横径、纵径、面积、倾斜角、最长坡径,分析数据差异确定腓骨近端楔形截骨方案.采用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截骨及外踝重建过程,观察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与外踝关节面拟合满意后,测量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倾斜角及最长坡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腓骨三维模型中腓骨近端关节面与腓骨远端关节面的横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远端关节面纵径、面积、倾斜角、最长坡径大于近端关节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腓骨近、远端关节面的面积差值为(107.67±55.55)mm2,面积比值为(63.87±17.50)%;腓骨近、远端关节面的倾斜角差值为(34.69±6.28)°,倾斜角比值为(50.92±8.16)%;腓骨近、远端关节面的最长坡径差值为(4.30±2.76)mm,最长坡径比值为(84.11±9.56)%.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倾斜角为(69.10±4.53)°,而原始腓骨远端关节面倾斜角(70.65±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骨后腓骨近端关节面最长坡径为(27.63±2.33)mm,而原始腓骨远端关节面最长坡径为(26.78±2.29)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带关节面腓骨头移植重建外踝是可行的手术方案,通过计算机软件模拟腓骨近端楔形截骨可以确定截骨线的位置,修正腓骨近端关节面方向,消除腓骨近端关节面以远的隆起,更有利于腓骨近端移植重建距腓关节,并且更接近解剖重建.

    外踝重建带关节面腓骨头移植腓骨近端楔形截骨距腓关节面匹配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征订启事

    1049页

    下胫腓联合损伤精准复位法的临床应用

    龚东亮杨军
    1050-105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评估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参照解剖标志点复位下胫腓联合的精准性及有效性.方法 纳入自2018-06-2021-07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26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术中显露踝关节面处可见下胫腓联合关节面对合情况,确认下胫腓联合骨性解剖标志点(下胫腓联合胫骨关节面与腓骨关节面)解剖复位,置入1或2枚下胫腓螺钉,螺钉置入第3层皮质后再部分退出至第3层皮质外,下胫腓联合处持续徒手施压状态下再将螺钉完全置入.术后通过CT评估下胫腓联合复位的精准性及有效性.结果 26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36个月,平均26.5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踝穴间隙正常,踝关节骨折对位良好,内固定在位.术后踝关节CT证实下胫腓联合关节面对位良好.踝关节骨折均骨性愈合,骨折愈合时间3~6个月,平均4.6个月.术后1年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为85~100分,平均94.5分;其中优16例,良4例,可1例.结论 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参照下胫腓联合胫骨关节面与腓骨关节面这一解剖标志点精准复位下胫腓联合分离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方法.

    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解剖标志点精准复位内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