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白云

月刊

1000-8993

gyjz@periodicals.net.cn;gyjz@chinajournal.net.cn

010-82227236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工业建筑/Journ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的指导性,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针对性,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实用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建筑科学类主要核心期刊。重点报道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和基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突出工业建筑、钢结构和维修改造技术等特点,并优先报道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轨道交通共构工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体系抗震性能分析

    王春森李瑞嵩邢民庄亮东...
    96-101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和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概念的深化,轨道交通共构工程已经成为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开发模式的新方向.依托东莞市西平站工程,针对大跨楼盖和转换梁区域设计了组合结构方案,降低梁高 28%~33%,降低自重 49%~66%,节省造价 7%~36%.利用盈建科和MIDAS Gen建立型钢混凝土结构和组合结构整体模型,开展了不同地震作用下两种结构的抗震性能分析.二者的自振特性接近,罕遇地震下组合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更小,抗震性能更优.值得注意的是,转换梁区域弯扭耦合效应显著,扭矩达 2 719.4 kN·m;大跨交叉节点钢结构应力水平较高,达 207 MPa.

    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共构工程反应位移法时程分析抗震性能

    基于原位资源利用的火星基地建造方案

    赵嘉成罗宇轩张道博包查润...
    102-1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火星是太阳系内最接近地球环境的星球,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与意义.随着"天问一号"一次性完成火星"绕、落、巡"三大任务,火星基地建造便成为推进我国深空探测过程的下一重要目标.通过调研现有文献中火星环境和资源条件,并将其与月球、地球条件进行对比分析,提出了火星建造亟需解决的特有难题.基于调研,适用于火星的建造技术包括挖掘建造、化学气相沉积成型、熔融沉积成型、火壤粘接成型等;提出了一种基于原位资源的火星基地自动化建造方案——中华穹顶,即采用充气气囊、碳纤维骨架、硫磺混凝土外覆层和组合舱门的形式,为火星基地建造提供了一个技术思路.

    火星基地火星环境与资源原位建造硫磺混凝土

    930Mpa级大直径高强冷滚压螺纹预应力钢筋S-N曲线研究

    李宇欢常好诵傅彦青任志宽...
    115-122页
    查看更多>>摘要:考虑大直径钢筋横截面材料不均匀问题及钢筋螺纹根部应力集中,对 930 MPa级的 75 mm直径高强冷滚压螺纹预应力钢筋横截面不同位置材料开展了单轴拉伸及疲劳性能试验研究,并对全尺寸钢筋进行单轴拉伸有限元数值模拟,以分析螺纹根部应力集中,基于计算结果及疲劳试验数据,修正得到了适用于930 MPa级 75 mm直径高强冷滚压螺纹预应力钢筋的S-N曲线.结果表明:大直径高强冷滚压螺纹预应力钢筋单轴拉伸应力-应变曲线无屈服平台,930 MPa级的 75 mm直径钢筋横截面材性存在显著差异;螺纹根部存在明显的应力集中,应力集中系数约为 1.74;平均应力为 700 MPa时,其疲劳性能与GB 50017-2017《钢结构设计标准》中考虑尺寸效应的Z11 曲线接近.

    冷滚压螺纹大直径预应力钢筋力学特性应力集中疲劳性能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交叉模型交叉模态方法的钢框架两阶段损伤识别研究

    万能黄民水朱宏平
    123-129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结构损伤识别领域中,交叉模型交叉模态方法(CMCM)在求解含噪声的损伤识别问题时,受到系数矩阵不稳定的影响,往往导致损伤识别结果的精度下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一种两阶段的损伤识别方法,旨在减少CMCM方法系数矩阵的冗余方程,提高CMCM方法的计算性能和噪声鲁棒性.首先,在第一阶段,通过卷积神经网络(CNN)进行结构损伤定位,以消除CMCM方法系数矩阵的冗余方程.其次,在第二阶段,求解已缩减的CMCM系数矩阵方程,得到更准确的损伤识别结果.通过数值和试验研究,验证了所提出的两阶段损伤识别方法的有效性,与传统的CMCM方法相比,所提方法在求解含噪声的损伤识别问题时,显著提高了损伤识别精度.

    结构损伤识别交叉模型交叉模态卷积神经网络两阶段方法

    超高层建筑施工期结构静动态变形监测

    高珂邓德员朱宏平翁顺...
    130-1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超高层建筑施工期静动态变形实测研究不足的问题,在一座 335 m的超高层建筑主体结构上搭建了施工期结构健康监测系统,进行主体结构施工期竖向变形、温度变形和动态位移的实测分析.探明了施工期主体结构的温度不均匀分布规律,分析了温度影响下的结构应变特点,结果表明:季节性温差引起的应变大于同时段内上部结构自重和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变.阐释了主体结构施工期竖向变形与层间竖向变形差发展规律,层间不均匀竖向变形程度随高度和时间逐渐增大,同一层不同测点间的竖向变形差最大为 5.3 mm.主梁轴向应力与其两端竖向构件的竖向应变差成正相关,外框-核心筒竖向变形差可能使主梁存在受拉开裂风险.提出一种基于卡尔曼滤波的结构动态位移估计方法,通过融合加速度数据与应变数据提高动态位移估计精度,能够准确估计超高层建筑在施工动荷载下的动态位移.

    超高层建筑结构健康监测温度变形竖向变形动态位移估计

    大型复材储罐罐顶新型加固技术及稳定性分析

    梁旭王云浩谭力豪胡黎俐...
    140-1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大型储罐罐顶的罐壁薄、跨度大,在外压作用下容易出现失稳问题.以某大型 2 万t复材储罐典型工程为例,针对其罐顶稳定性提升的需求,提出复材拱加固、复材拱-工字钢-槽钢组合加固、工字钢-槽钢组合加固、三角钢桁架加固罐顶等四种加固方案,并建立有限元模型对加固前后的储罐进行特征值屈曲分析.结果表明,加固前罐顶稳定系数为 1.29,远小于GB 150-1998《钢制压力容器》的要求(稳定系数为15).除复材拱加固外,其余应用钢结构与复材进行组合的加固方案均有较好的效果,加固后罐顶稳定系数均满足GB 150-1998 的要求.在此基础上,综合分析了各加固方案的造价及施工工艺,结果表明小截面三角钢桁架加固复材罐顶为最优方案,为大型复材储罐罐顶的加固和优化设计提供技术参考.

    复材大型储罐加固钢桁架稳定系数

    基于工序的装配式钢结构楼板施工碳排放研究

    黄祖坚周浩余娟林波荣...
    147-1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装配式钢结构工程施工过程特点,提出基于工序的施工碳排放计算方法,以某多层钢结构数据中心项目为例验证方法的可行性,获得钢结构楼板楼承板、剪力钉、钢筋和混凝土工程共 10 项工序施工碳排放基础参数.以单位平方米楼板面积碳排放为计量单位,所得钢结构楼板施工总碳排放为0.759 5 kgCO2/m2,该值相当于楼板建材隐含碳排放的 1.64%.碳排放贡献由大到小依次为混凝土工程(0.477 8 kgCO2/m2)、钢筋工程(0.181 5 kgCO2/m2)、剪力钉工程(0.067 1 kgCO2/m2)、楼承板工程(0.033 1 kgCO2/m2).施工过程能源/物料消耗产生碳排放分别占比 72.6%、27.4%,产生的直接、间接、隐含碳排放分别占比 62.9%、9.7%和 27.4%.基于研究提出的计算方法,所得结果可呈现主要碳排放源,有助于追溯钢结构工程施工碳排放热点并制定减排措施.对于文中案例,单项碳排放占比超过 5%的施工工序有混凝土预拌、钢筋绑扎、混凝土泵送和剪力钉焊接,这 4 项共产生了楼板施工总碳排放的 88.9%.

    钢结构装配式楼板施工工序碳排放

    基于多价值视角的应县木塔遗产价值再认知

    周坤朋李爱群邓扬
    156-164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县木塔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最高的楼阁式木塔,代表了中国木构建筑营造技术的最高水平.由于木塔历经千年的风霜和灾害战乱,近年损伤变形逐年加剧,其保护修缮已迫在眉睫.价值分析是遗产保护的首要工作.对此,基于历史、科学、艺术及社会文化等多价值视角,分析了应县木塔价值的构成和来源,如形制风格、结构损伤、构件形态、佛像秘藏等方面的历史价值;结构体系、比例尺度方面的科学价值;形体比例、斗栱构造、佛像、壁画、匾额、风铃和书法等方面的艺术价值;社会凝聚、文化多样性、景观资源等方面的社会文化价值等,以期为未来保护修缮提供参考借鉴.

    多价值视角应县木塔文化遗产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