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白云

月刊

1000-8993

gyjz@periodicals.net.cn;gyjz@chinajournal.net.cn

010-82227236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工业建筑/Journ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的指导性,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针对性,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实用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建筑科学类主要核心期刊。重点报道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和基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突出工业建筑、钢结构和维修改造技术等特点,并优先报道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双碳目标下居住区风环境及能耗模拟研究——以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家属院居住区为例

    王江丽王璐晗陈淼王飞...
    90-9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老旧小区中出现的风环境问题,以河南洛阳市河南科技大学家属院为研究对象,以原始气象数据作为数据源,将其作为边界条件利用CFD软件Phoenics对其进行风环境模拟,并结合绿色建筑相关技术标准对院区七月份主导风向下风速和风压进行分析,对院区现有风环境存在的问题提供改进措施并对改进后的方案再次进行风环境模拟.结果表明:通过对第一排迎风建筑的底层进行架空、适当的加大风向角使室外平均风速增加 0.7 m/s,对院区风环境及建筑能耗均有较好的改善,同时也验证了CFD模拟在建筑规划设计中的可行性和重要性.

    风环境老旧小区CFD模拟平均风速改善潜力

    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方法及其建造管理技术研究

    丛勐张宏刘文辉罗申...
    97-109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我国传统乡村建筑设计建造存在缺乏建造标准、房屋品质不可控、建筑产业化程度低等一系列问题.在新型建筑工业化方向下,采用建筑产品化设计建造模式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手段.基于此模式,构建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系统,明晰设计实现路径;建立包括"平台化设计、基于构件库的三级构件组合设计和产品化设计流程"在内的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方法;研发包括"产品构件三级嵌套建模技术、空间定位编码技术和全生命周期建造管理技术"在内的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建造管理技术;进而以"梦想居"和"孔家村为民服务中心"为例,展开工业化乡村建筑产品化设计实践.应用该设计系统、设计方法及建造管理技术,可有效提高乡村建筑设计建造水平,提升乡村建筑品质,促进乡村建筑产业发展.

    建筑工业化乡村建筑建筑产品产品化设计建造管理

    钢筋桁架楼承板纤维水泥板底模及连接件承载力试验研究

    张金涛陶红斌白力更辛康建...
    110-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纤维水泥板作为底模的钢筋桁架楼承板是一种新型钢筋桁架板,为保证水泥纤维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的施工安全,同时为修订CECS 273︰2010《组合楼板设计与施工规范》提供依据,对纤维水泥板底模钢筋桁架楼承板 36 个长试件和 36 个短试件进行了承载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底模侧向边缘在集中线荷载作用下会出现螺钉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以及连接件破坏.在对试验现象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钉帽拉出破坏、底模边缘破坏的理论计算式和实用计算式,并给出了连接件承载力标准试验方法,理论计算式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实用计算式则偏于安全.

    免拆底模可拆底模冲切破坏连接件

    自复位磁流体阻尼支撑滞回特性及其结构抗震性能

    谢行思张长春高未未
    118-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能够同时提供库仑阻尼和黏滞阻尼的自复位磁流体阻尼支撑(Magnetorheological Damping Self-Centering Brace,简称MR-SCB)开展动力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支撑表现出饱满的旗形滞回曲线,复位和耗能能力出色.支撑半圈耗能随碟簧组预压力和刚度改变而产生的变化幅度不大,极限承载力随预压力和刚度的增大而增加,残余位移随预压力的增大而减小.当加载频率和位移分别为 0.7 Hz和 22 mm时,支撑等效黏滞阻尼比和残余位移分别为 0.215 和 5.3 mm,相较 0.3 Hz激励下分别增长了 14.4%和 61.1%.对布置MR-SCB的钢框架结构进行非线性模拟分析,发现MR-SCB耗散更多地震输入能量,相较传统自复位支撑可实现更好的位移控制效果.在罕遇地震时,残余位移响应离散度更低,最大结果由 0.061%减小至0.049%.结构层间位移和残余位移均随支撑黏滞阻尼占比的增大而减小.

    自复位支撑磁流体动力性能试验滞回响应支撑-框架结构抗震性能

    基于分层特征残差神经网络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分割

    王明俊苏智文陈炳聪刘爱荣...
    126-1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水平,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的裂缝检测方法.该方法利用多层次特征残差连接机构,抑制了建筑表面噪声特征的干扰,提取并融合了不同层次的特征图像,增强了模型对裂缝区域和非裂缝区域的精确划分能力.同时借助迁移学习方法,利用预训练模型的参数初始化模型并借助水下裂缝数据集调整权重,使模型具备分析数据量极少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的能力.该模型在自采集的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数据集上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分层残差神经网络具备精确划分裂缝像素与非裂缝像素的能力,预测像素准确率达到 87.2%,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该模型为桥梁水下结构裂缝检测任务的自动化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也为其他类似的图像检测任务提供了一种参考思路.

    桥梁检测裂缝检测迁移学习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和累积损伤分析

    侯翀驰汪凯旋郑文忠刘雨晨...
    133-1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损伤指标可以量化结构或构件在地震作用下的损伤程度,为震后结构损伤评估及结构抗震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此,开展了15个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试验研究和累积损伤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达到峰值点时,约束箍筋尚未屈服,约束箍筋拉应力为屈服强度的56%~91%,达到极限位移时,约束箍筋屈服但仍未被拉断;配置高强箍筋的约束混凝土在整个受力过程中展现出良好的承载力和变形能力.针对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50、配置HRB500 纵筋的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不同损伤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表明:Chai 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损伤程度.对于剪跨比为 3、配筋率和配箍率较大的试件,在轻微破坏和中等破坏阶段,Kunnath模型计算的损伤指数稍微偏小.付国模型在各阶段均能较好地预测损伤程度,但损伤指数计算值大于1,计算结果不收敛.剪跨比较大的约束混凝土柱会降低其损伤发展速度,轴压比的增加会加剧约束混凝土的损伤程度.高配筋率和高体积配箍率的约束混凝土柱损伤发展速度较慢,相同循环次数下,损伤程度较低.在约束混凝土柱设计中,可通过合理配置纵向钢筋和约束箍筋,降低和延缓约束混凝土柱的累积损伤.

    高强箍筋约束混凝土柱抗震性能损伤模型损伤指数

    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黏结滑移本构模型与数值模拟

    黄振宇林坩黄新雄李伟文...
    143-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型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在黏结强度、变形性能等方面较型钢-普通混凝土具有明显优势,黏结滑移关系表现出独特的滑移伪塑性,而表征其黏结滑移的本构模型尚未见报道.基于既有试验数据,采用灰色关联择取关键参数拟合建立型钢-UHPC特征黏结应力及滑移量计算公式,进而提出了平均黏结应力-滑移本构模型,并经试验验证表明所提出的黏结应力计算公式和黏结滑移本构模型精度较高.在此基础上,利用界面相对损伤方程建立基于损伤滑移关系的内聚力接触模型,以考虑型钢与UHPC界面间的黏结性能并进行有限元分析.有限元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提出的内聚力接触模型可准确模拟型钢-UHPC界面滑移及损伤发展全过程.

    型钢混凝土超高性能混凝土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数值模拟

    超高性能混凝土增强钢筋混凝土组合柱偏压性能试验研究

    刘磊何真汪鹏蔡新华...
    153-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利用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等量取代钢筋混凝土(RC)偏压柱受拉侧一定厚度混凝土,制作了8 个UHPC-RC组合柱(包括 2 个RC对比柱),研究偏心距、UHPC层厚度和UHPC层配筋等对组合柱开裂性能、极限承载力和延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对比柱相比,UHPC 显著提高了组合柱抗裂性能,不同程度延缓裂缝出现,且受拉区呈典型"多缝开裂"破坏形态;随着UHPC层厚度增加和UHPC层配筋增强,组合柱的极限承载力和延性均不同程度提高;建立了 UHPC-RC 组合偏压柱的极限承载力计算模型,理论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较好.

    超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柱偏心受压抗裂性能极限承载力

    新型大纵肋波折钢板-高性能混凝土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研究

    刘聪孙宏涛段守辉欧阳嵩...
    161-1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各类组合桥面结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型大纵肋波折钢板-高性能混凝土(UHPC)组合桥面板;组合桥面板利用UHPC优异的材料性能提高桥面板刚度并减轻桥面板自重,并通过大尺寸U肋的波折钢板减少焊缝数量,以提高结构的疲劳性能.通过对新型组合桥面板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UHPC层厚度的增大和横隔板间距的减小能够有效地降低波折钢板以及横隔板上各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推荐采用 70~90 mm的UHPC板厚以及 4 m以内的横隔板间距.此外,增大U肋的高度同样也能够降低多数疲劳细节的应力幅值,但会增大U肋斜腹板与横隔板间焊缝的疲劳应力幅值.通过对UHPC层疲劳性能的研究发现,增大板厚和配筋率能够有效地提高其疲劳性能;对于厚度小于 9 cm的UHPC层,可以通过最小配筋率以保证其疲劳性能满足要求.

    大纵肋波折钢板UHPC波折钢板-UHPC组合桥面板波折钢板疲劳UHPC疲劳

    不等向固结时混合土剪切行为的离散元分析

    朱艳贵
    167-1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明初始应力比影响不同细颗粒含量密实混合土的宏观剪切行为的细观机制,采用离散元法研究混合土的宏细观剪切行为.混合土由球形细颗粒和真实角砾形状粗颗粒组成.结果表明:初始应力比增大可以使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内摩擦角和剪胀角增大.通过分析粗颗粒-粗颗粒、粗颗粒-细颗粒、细颗粒-细颗粒接触的贡献大小,发现初始应力比对混合土的工程分类基本无影响.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剪切强度随着初始应力比的增大而增大,与颗粒间接触力增大密切相关.在混合土的初始加载阶段,随着初始应力比的增大,内摩擦角的增大可归因于接触、法向接触力、法向和切向枝向量的各向异性增大程度之和超过了切向接触力的各向异性的减小程度.

    混合土宏细观特性数值计算初始应力比接触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