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白云

月刊

1000-8993

gyjz@periodicals.net.cn;gyjz@chinajournal.net.cn

010-82227236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工业建筑/Journ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的指导性,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针对性,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实用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建筑科学类主要核心期刊。重点报道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和基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突出工业建筑、钢结构和维修改造技术等特点,并优先报道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冻融循环作用下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融特性研究

    王寅栋路建国万旭升谭俐伶...
    174-1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冻融循环中含石率是影响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融特性的关键因素之一.为研究冻融循环对土石混合体水热传输及冻胀融沉规律的影响,试验选用青藏粉质黏土与砾石组成的不同含石率(10%、25%、40%)的土石混合体为研究对象,进行 10 次单向冻融循环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中土石混合体的温度及未冻水含量的差异性与含石率具有强相关性,随着含石率的增大,土石混合体完全冻结的时间延长,未冻水含量变化速度降低;埋深的不同主要影响土石混合体的温度传输,进而影响试样的未冻水含量.对于含石率为 10%、40%的试样,位移变化表现为冻结时的收缩和融化时的膨胀,试样冻结时的收缩率随含石率的增大而减小.

    冻融循环土石混合体水热运移体积未冻水含量冻胀融沉

    黄土地区桩端后注浆群桩基础承载特性分析

    周志军田叶青张铭驿王康超...
    182-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研究现场两根钻孔灌注单桩注浆前、后承载特性的变化,运用Vesic理论推导得到现场试验条件下桩端压密注浆后水泥浆液的塑性影响区半径.利用ABAQUS软件建立单桩模型以及考虑桩数、桩距、注浆情况的 2×2(桩间距变化范围为 2~6 倍桩径),3×3(桩间距为 3 倍桩径)的群桩模型,研究桩端注浆对桩基沉降量、桩端阻力、桩侧阻力、端阻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桩间距相同时,随桩数的增多,群桩基础注浆承载力发挥效率减弱;不同桩间距的 2×2 群桩基础注浆后承载力由大到小的桩距排序为:5、6、4、3 倍桩径;桩间距为 5 倍桩径时,桩端扩大头的黏结作用和群桩效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同一工况下,注浆后端阻比显著提高,桩数相同时,端阻比随桩间距的增大而逐渐减小;桩间距较小时,桩端阻力相较于桩侧摩阻力提高更明显.由于边桩、角桩和桩周土体形成的整体在桩基沉降过程中对中桩的夹持作用,角桩和边桩的桩侧摩阻力先于中桩发挥,桩侧摩阻力由大到小排序为:角桩、边桩、中桩.

    桩基桩端后注浆群桩基础数值模拟桩侧阻力桩端阻力

    砂土中光伏支架小直径刚性桩的修正p-y曲线模型

    谢小松苏芳眉李勇华
    191-199页
    查看更多>>摘要:桩基础是地面光伏支架最常用的基础形式.地面光伏支架主要受水平荷载作用,工程中常采用美国石油学协会(API)推荐的p-y曲线法对基桩的水平承载特性进行分析.为探究API推荐的p-y曲线法在计算小直径刚性桩水平受荷变形时的适用性,依托某光伏项目,建立四种不同桩径的小直径刚性桩三维有限元数值模型,分析其水平承载特性并获得不同深度处基桩的p-y曲线,通过对比验证API推荐p-y曲线的适用性,在此基础上提出考虑桩径和深度的砂土中小直径刚性桩桩修正 p-y 曲线计算模型.结果表明:小直径刚性桩的水平位移与桩径成反比,桩径对桩身弯矩的影响不大.与数值模拟相比,API推荐的p-y曲线初始刚度偏大,极限土抗力偏小,不适用于小直径刚性桩的水平受荷计算.基于数值模拟结果,拟合得到了桩径、深度与初始地基刚度和极限土抗力之间的关系式,建立了地面光伏支架p-y曲线的修正模型,并结合实际工程进行验证计算,结果吻合较好.

    光伏基桩p-y曲线法砂土有限元计算小直径刚性桩

    不同围压下锚杆-土体界面剪切特性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胡建林薛金昊郭江峰孟志鹏...
    200-2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土层锚杆锚-土界面力学特性,对锚杆进行室内试验,以预制锚杆和现浇锚杆为研究对象,研究围压、含水率及土体强度对锚杆锚固体-土界面力学特性的影响,同时对两种锚杆的剪切性能进行对比研究,并建立锚杆锚固体-土界面剪应力-剪切位移全过程关系模型.结果表明:围压越高,锚杆剪应力越大,其极限抗拔力越大;锚杆的极限抗拔力随含水率的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少的趋势,当土体含水率接近其最优含水率时,锚杆的锚固性能相对较好;土体强度越高,锚杆极限抗拔力越大;现浇锚杆极限抗拔力大于预制锚杆,并随着围压的增大,两种锚杆的极限抗拔力之差越大;两种锚杆破坏形式一致;提出的锚固体-土界面应力-应变关系拟合曲线与试验实测曲线吻合较好.

    现浇锚杆预制锚杆锚-土界面力学特性锚杆破坏形式

    钢筋与钢纤维混凝土的黏结性能研究进展

    慕儒王倩杨书杰陈向上...
    206-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钢筋与混凝土间良好的黏结性能是钢筋混凝土构件正常工作的基础,对结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混凝土中掺入钢纤维会显著提高混凝土的抗裂性和抗拉性能,从而可有效改善钢筋与混凝土的黏结性能.论述归纳了钢筋与钢纤维混凝土(SFRC)的黏结性能研究现状,包括黏结机理、黏结强度、黏结滑移模型三个方面.首先,通过黏结力组成、黏结破坏模式及钢纤维增强机理阐明了钢筋与SFRC间的黏结机理;其次,分析了不同中心拉拔试件和试验装置测试结果对结构设计的适用性,总结了钢筋与SFRC的黏结强度测试方法和影响因素,除了钢筋类型、混凝土强度、横向钢筋约束等因素,掺加钢纤维对黏结性能有重要影响;然后,归纳分析了黏结强度计算模型及黏结滑移本构关系,比较分析了各模型的适用性和优缺点;最后,建议了提高钢筋与SFRC黏结性能的方法.

    带肋钢筋钢纤维混凝土黏结机理黏结强度黏结滑移本构关系

    东亚多宝塔的发展演变及样式风格

    邵继中李坤洋松本康隆郗皎如...
    215-22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宝塔多见于东亚地区,以安置多宝如来佛为营建目的,是佛塔类型建筑中独特的组成部分.现阶段,有关东亚多宝塔的概念界定尚不清晰,相关研究未成体系,特别是针对其历史起源、发展脉络、样式风格等方面的研究亟待补充.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整理和对建筑遗存的调研,并通过对汉传佛教在东亚地区的发展和传播过程的剖析,解析东亚多宝塔建筑的概念,系统梳理其源起背景及发展过程.在此基础上探究多宝塔在中国、朝鲜半岛以及日本地区的演变动因和脉络,并从结构特征、思想观念、美学风格、造型艺术等方面归纳现存多宝塔在不同地理气候条件、政治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地域化建筑样式风格,挖掘其文化内涵和营建技术特点.

    东亚多宝塔发展演变样式风格

    高强聚氨酯复合材料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研究

    徐传昶马乃轩朱经纬王越...
    227-2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高强聚氨酯复合材料(HSPUC)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开展了2根采用不同梁底加固范围的HSPUC加固混凝土梁和 1 根对比混凝土梁的静力破坏试验,分析了试验梁破坏形态、承载能力、裂缝特征、变形及应变发展规律和界面滑移性能.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了HSPUC加固混凝土梁抗弯性能精细化数值模型,分析了加固层抗折强度和加固层厚度对抗弯性能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梁底非通长HSPUC加固试验梁和采用梁底通长HSPUC加固试验梁分别发生了加固端保护层剥离破坏和塑性弯曲破坏,极限承载力较未加固试验梁分别提高了30.4%、79.4%;HSPUC加固法充分发挥了HSPUC材料的高强力学性能,延缓了裂缝的发展,有效抑制了混凝土梁因裂缝扩展而引起的刚度下降,对混凝土梁抗弯刚度和极限承载力的提高作用显著;各加固梁试验过程中HSPUC层与混凝土梁间具有可靠的黏结强度和良好的协同工作性能;数值模型计算荷载-跨中挠度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良好,可用于HSPUC加固混凝土梁受弯全过程计算分析.

    高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混凝土梁加固抗弯性能剥离破坏数值模拟

    锅炉钢框架的抗震加固设计与分析

    刘成清许弟兵张华鑫
    237-2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已使用十多年的铸铁厂锅炉钢框架进行结构安全性检测和抗震设防目标下的多遇地震和罕遇地震计算.选取 5 条天然地震波和 2 条人工地震波,以及远场类谐和地震波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波两类长周期地震波各 7 条;基于结构抗震性能量化指标——层间位移角,对结构的变形特点和抗震性能进行了分析,根据计算结果,对既有结构提出了加固设计方案并对加固后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远场类谐和地震波对结构的响应最大,天然地震波最小;多遇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小于GB 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限值 1/250;在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均小于GB 50011-2010 的限值 1/50;结构平均层间位移角最大值出现在底层,为1/88,较原结构的1/62,减小了29.5%,加固设计方案满足GB 50011-2010 的要求,实现了"小震不坏,大震不倒"的抗震设防目标.

    钢框架抗震加固弹塑性时程分析层间位移角

    怀密医学中心新校区规划模式探索

    韩丽叶依谦薛军童羽佳...
    246-251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对大学校园规划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怀密医学中心新校区规划是对于未来高校规划模式的进一步探索.在充分满足高校基本功能需求以外,新校区规划遵循国家倡导的新城市道路布局"小街区,密路网"模式,以及城校融合的开放式校园规划设计理念.规划将传统建筑布局中学部制思想引导的空间序列以及建筑形制与现代校园规划巧妙结合,形成在设计理念、规划布局、专项设计和绿色校园评价等方面的新思路,最终呈现出一座宏伟高雅的新时代医学圣殿.通过对新校区规划模式的探索,深化了时代背景下对高校建设内涵的认识,为今后其他校园规划建设提供经验借鉴和技术支撑.

    高校建设校园规划设计小街区密路网城校融合开放式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