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工业建筑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工业建筑
工业建筑

白云

月刊

1000-8993

gyjz@periodicals.net.cn;gyjz@chinajournal.net.cn

010-82227236

100088

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33号

工业建筑/Journal Industrial Construction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具有技术方针政策和技术发展趋向的指导性,推动科技工作发展的针对性,解决生产建设中重大技术问题的实用性,促进技术进步的创新性。多年来一直为中国建筑科学类主要核心期刊。重点报道建筑设计、建筑结构、地基和基础、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等方面的应用研究成果和开发技术,突出工业建筑、钢结构和维修改造技术等特点,并优先报道国家或省部级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海水环境下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胶结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崩解试验研究

    林文彬王彬高玉朋柯劲涛...
    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采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注浆技术加固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并分析胶结液溶剂、胶结液浓度和注浆次数等因素在海水环境下对MICP胶结强风化花岗岩试样物理力学性能和崩解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海水作为胶结液溶剂时,试样加固效果好于淡水试样,其无侧限抗压强度、碳酸钙含量、干密度和抗崩解性能均高于用淡水作为胶结液溶剂的试样.随着胶结液浓度的增大,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碳酸钙含量、干密度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而试样的最终崩解率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海水和淡水试样的最优胶结液浓度均为0.75 mol/L.在最优胶结液浓度下,加固试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碳酸钙含量和干密度随注浆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而最终崩解率则逐渐降低;4次灌浆后,海水试样最高无侧限抗压强度可达9.38 MPa,崩解率仅为1.5%.

    散体状强风化花岗岩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胶结崩解率碳酸钙含量

    微生物矿化技术改良砒砂岩风化土的冻融特性试验研究

    王燕星高瑜杨国辉牛恒茂...
    10-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砒砂岩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使当地植被稀少、生态环境恶劣,同时砒砂岩岩体经风化后形成的碎屑不断迁移到黄河等河流中,成为黄河中上游粗泥沙的主要来源.为此,将微生物矿化技术应用于砒砂岩及其风化土的加固和改良解决其遇水溃散的难题.在实现砒砂岩风化土矿化加固的基础上,采用宏观力学性能测试结合孔隙测定微细观结构测试手段,研究冻融循环作用后矿化风化土的性能变化和衰退机理.结果表明:矿化试样经盐蚀冻融循环后,其强度降低,内部孔隙不断变化,不同大小的孔径发育或相互转化.盐环境对试样强度性质造成的削弱程度大于去离子水中试样的劣化程度,复合盐环境中试样强度性质的削弱大于单一盐环境中的试样.混合盐环境下经历5次冻融循环后试样就侵蚀破坏了,抗冻融能力降低至0.125 6,同时期去离子水环境中试样抗冻融能力降低至0.416 7,相差将近3倍;因冻胀作用、干湿作用和颗粒间连接的破坏,试样孔隙度增大,不同类型孔的分布量累积变化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试样强度的降低,实际是内部骨架力学性能降低的宏观体现,试样内部孔隙骨架因抵抗冻胀力能力的不断减弱,造成宏观上强度的不断降低,随着试样抵抗变形潜能的释放,冰的体积膨胀系数和孔隙收缩系数不断变大,混合盐由于内部胶结破坏多而孔隙骨架的变形能力弱,膨胀系数最大,收缩系数最小.

    微生物诱导矿化技术砒砂岩风化土冻融循环核磁共振

    微生物与氧化镁协同作用胶结钻屑机理研究

    唐国旺赵中军周锴李晨...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是一种新型污染土加固修复方法,为钻屑的胶结处理提供了新思路.在分析高活性氧化镁凝胶材料胶结体的基础上,对微生物-氧化镁协同胶结钻屑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微生物与氧化镁协同胶结钻屑新方法.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胶结体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微生物-氧化镁协同作用产物为玫瑰花状水菱镁石(4MgCO3·Mg(OH)2·4H2O)和针状三水碳镁石(MgCO3·3H2O);产物以致密的碳酸盐网络状结构将松散的颗粒胶结成结构完整的胶结体.对影响胶结体强度的因素分析表明:胶结体的强度发展趋势与微生物浓度、活性氧化镁浓度、养护时间成正相关,与含水量、尿素浓度呈负相关.

    微生物活性氧化镁协同作用胶结钻屑

    微生物灌浆对广东花岗岩残积土强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毛强呙锴杜鉴航肖广宁...
    26-3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广东花岗岩残积土地区输电塔处边坡在强降雨作用下易发生滑坡的问题,展开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MICP)改善花岗岩残积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对取自肇庆和清远两地的花岗岩残积土(平均粒径d50分别为0.179、1.547 mm)进行了 MICP灌浆及力学性能试验测试.结果表明:两种花岗岩残积土都被成功胶结,两种土因粒径大小及组成不同,胶结效果也不同,单轴无侧限抗压强度分别达到2.74、3.36 MPa,三轴压缩试验结果表明黏聚力均显著提升.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技术花岗岩残积土三轴压缩试验微生物灌浆

    锌污染粉土微生物固化和稳定效果及其机理研究

    邢玮周峰朱锐陈廷柱...
    32-42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工业的快速发展,以锌为代表的重金属污染土问题日益突出,研究锌污染粉土处治方法和固化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技术,开展了一系列微生物加固锌污染粉土室内试验,从微观结构演化角度揭示微生物加固锌污染粉土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微生物矿化作用显著提升了锌污染粉土的力学性能,且可使锌污染粉土的渗透系数降低一个数量级,锌离子浸出浓度明显降低,可交换态锌含量占比大幅减少,原因主要在于微生物矿化过程可生成具有胶结特性的方解石晶体,锌离子被固定并转化为碳酸锌,使得微生物在加固锌污染粉土的同时实现污染物控制和强度提升的双重目标.当胶结液浓度为1 mol/L、胶结液配比(氯化钙∶尿素)为1∶2、养护龄期为28 d时,微生物固化和稳定化锌污染粉土的作用效果最为显著.

    微生物矿化作用锌污染土固化效果毒性浸出微观结构

    微生物胶结建筑渣土结构的数字图像分析

    张敏霞陈晨牛双建冯聪睿...
    43-50页
    查看更多>>摘要:开展微生物胶结建筑工程渣土颗粒形态的量化研究对分析生物胶结土的改良效果具有直接意义.矩形度、形状指数、棱角性和整体轮廓系数这些形态学指标能直观、定量地表征土结构体,是反映土体稳定性及胶结效果的重要参数.通过对微生物胶结建筑工程渣土进行表观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获取胶结土颗粒的几何形状参数(长度、周长、面积、外接矩形面积、等效椭圆周长),统计计算得出几何形状系数,即形态学指标,从而定量表征微生物胶结土结构体,并分析几何形状系数与级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微生物胶结建筑工程渣土随其结构体尺度的增大,形状指数和棱角性整体呈增大趋势,矩形度和整体轮廓系数呈下降趋势,结构形状越不规则,几何形状系数与胶结建筑工程渣土颗粒级配有良好的相关性,则是因为微生物诱导生成的碳酸钙在土颗粒表面进行沉淀堆积,增大渣土颗粒尺度,使颗粒表面更为粗糙,进而改变几何形状参数,影响形态学指标.

    微生物胶结建筑工程渣土微观结构几何形状参数数字图像分析

    基于弯曲元试验的微生物注浆过程中剪切波速测定

    韩智光郑俊强
    51-56页
    查看更多>>摘要:微生物加固可液化砂土的效果,受注浆过程中细菌体积、传输速率、孔隙再分布等因素的影响.且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因试件制备造成其内部质量、密度等差异,导致难以科学判断试样内部微生物的具体成矿效果,严重影响其现场应用.过往的微生物加固试验研究多为单元尺度,而砂柱尺度应用较少.因此,在砂柱(长度0.5 m)上,通过自行研制的多点弯曲元多通道实时剪切波速测量装置,在微生物注浆过程中进行多位点实时监测,分段表达试件中微生物的成矿效果,藉此系统研究试件内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的实时成矿规律.

    MICP砂柱剪切波速弯曲元多通道监测系统

    "城市针灸"理论下的街道微更新研究设计——以洛阳庞村大道为例

    谢秋帆
    57-65页
    查看更多>>摘要:向史而新,共生而赢.以"城市针灸"作为切入点,提出城市街区有机更新的主流应该是细胞代谢式的、针灸式的,而非手术式的.通过对洛阳伊滨区庞村大道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寻找关键的问题,将问题作为城市针灸的重要"穴位"点,通过针对这些问题点的精准干预措施,疏通城市"经络",进行微更新设计.同时,植入地域性文化元素,使传统文化与现代城市相融合,唤醒街道的活力,激活整个城市空间.

    城市针灸城市微更新街道改造

    醉西湖与最杭州——世界文化遗产杭州西湖滨水夜景数字化解析

    石坚韧金淑敏满俞玮赵秀敏...
    66-74页
    查看更多>>摘要:西湖风景区作为中华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和海内外知名的旅游地,历经近三十年的夜景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效,适时的回顾性研究对于西湖夜景空间意向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借助游客行为空间热点分布大数据分析游客夜间行为偏好,通过图像分析法和游客感知评价等对游客心目中的西湖环线夜景空间意向进行分区评价,并提出夜景空间意向提升策略.

    夜景空间意象西湖环线游客感知评价数字化解析

    提高抑郁症患者康复效率的室内环境设计策略

    周天夫魏雨轩
    7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我国抑郁症患者数量急剧上升,对国民生命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目前缺乏针对抑郁症患者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的环境设计方法.为此,采用行为观察法,记录华东五所典型精神卫生中心患者的行为类型、频次、位置信息,并结合相关文献和理论,提出影响抑郁症患者心理康复的环境要素和路径.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案例分析,从降低刺激水平、避免消极意向、提供自然景观、满足日光需求、支持多样活动五个方面,提出促进抑郁症患者康复效率的室内环境设计策略.研究结果有望进一步完善环境复愈理论体系,也能为医疗建筑设计师和管理者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抑郁症心理康复室内环境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