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排拒与结缘:司马光诗文中的禅踪佛影

    黄文翰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历史上,司马光以佛教违背礼法、言辞虚妄、有伤民用为由,多次上书排拒.亦屡屡表明自己不谙、甚至不喜释氏(当然,也包括道教)的态度.然而,考诸司马光文集,他交往的僧侣多达十余位,游访过的寺院也有十几座.曾阅读过《心经》《金刚经》《景德传灯录》等佛禅典籍,并有坐禅的经历.他还曾与友人谈禅论道,并娴熟运用佛语禅言入诗.要之,司马光对佛教的态度,是排拒与结缘相伴随的.

    司马光排佛以禅入诗

    南宋遗民诗人赵必(王象)生平考论

    宋秋敏
    10-13页
    查看更多>>摘要:赵必(王象)为宋宗室,其祖父赵汝(木合)因任广东盐干,始举家由福建迁至广东.赵必(王象)自幼聪慧,与父同榜中举,其为人为政,颇得朝野士庶称赏.南宋末年,赵必(王象)积极投身文天祥的抗元队伍,兵败后归隐东莞温塘村,并形成以其为首的东莞遗民诗人群,诗社作品多以梅花为题材,抒写隐逸情怀和爱国情志.赵必(王象)通诗书、工词赋,有《覆瓯集》传世.

    赵必(王象)宋宗室南宋遗民诗人生平

    论清代文人黄图安对陶渊明的接受

    胡钟毓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陶渊明之人格与诗格对后代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清代宁夏巡抚黄图安著有大量诗、文、赋,其中最能代表其艺术成就的是他的《东园诗集》五卷.受社会崇陶之风及个人经历的影响,黄氏《东园诗集》中颇多作品明显表现出对陶渊明诗文的接受,主要体现于用陶之典、化陶之语、学陶之题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文学创作水平.

    黄图安东园诗集陶渊明接受

    陆建瀛年谱及作品系年

    屈钰明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陆建瀛是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名臣,在盐政改革方面颇有成就.陆建瀛个人作品流传下来的不多,主要保存在《陆文节公遗集》中.现存四卷本《陆文节公遗集》由其曾孙陆开钧校勘,收录敕撰文、贺寿文及数篇序跋,并有列传、墓志铭和神道碑.依据《清实录》《清史稿》等史料及相关一手资料,考证陆建瀛生平,形成年谱,并将《陆文节公遗集》所收录的部分文章进行系年.

    陆建瀛年谱《陆文节公遗集》作品系年

    杂闻汇编体写作的边界、模式、成因及缺失——以《吃瓜时代的儿女们》为例

    王兴文
    28-33页
    查看更多>>摘要:杂闻汇编体写作与非虚构文学、通俗文学、纪实影视作品等艺术形式多有交叉重叠,往往以时下新闻事件、坊间传闻、网络热点为主要写作材料,缺乏深刻思想内涵,以吸引读者进行快餐式消费为旨归.杂闻汇编体写作的产生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城市化、21世纪以来新媒介的兴起有密切关系.梳理杂闻汇编体写作的边界、渊源,归纳其写作模式与特征,分析其创作得失,具有现实意义.

    杂闻汇编边界模式特征

    当代文学中的乡贤及其价值与意义——以《白鹿原》和《裸地》为例

    姚碧璇
    34-38页
    查看更多>>摘要:《白鹿原》和《裸地》塑造的乡贤形象再现了乡土中国社会中的复杂性.分析白嘉轩和盖运昌这两个乡贤的典型性格,探讨两部作品中的乡贤形象对儒家文化传统的践行,发掘其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纽带作用,对当代乡村社会治理具有启示意义.

    白嘉轩盖运昌乡贤当代

    阐释、表征与间性叙述——论奥尔罕·帕慕克《红发女人》的叙事伦理

    郭茂全孙乐乐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土耳其作家费利特·奥尔罕·帕慕克在其长篇小说《红发女人》中书写了“读者型”人物的伦理困境,在读者走向伦理自觉中构建出阐释伦理;作者本人也在作品中寄寓多个伦理向度,应用了表征伦理.帕慕克还采取多主体叙事手法,在“叙述者-受述者”的间性伦理张力中集中展现叙述伦理.帕慕克将作者、叙述者以及读者置于伦理关系之链环上,赋予整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奥尔罕·帕慕克《红发女人》阐释伦理表征伦理叙述伦理

    论唐乐府曲调由宫廷流入民间的方式

    韩宁
    45-50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宫廷流入民间是唐乐府曲调的传播方式之一,具体有宫廷外演奏和随宫廷乐人而流入民间两种.宫廷外演奏包括“给鼓吹”和藩镇表演等形式;随乐人流入民间则往往通过宫廷乐人的后代和避乱流落的乐人实现.乐府曲调在宫廷与民间的广泛传播,使得唐代的音乐文化更加富有生机、多姿多彩.

    唐乐府宫廷民间传播

    宋初的河朔集团

    岳东
    51-61页
    查看更多>>摘要:唐末,代北集团进入中原,与华北底层社会力量相结合,建立了后唐到北宋一系列政权.代北集团到后周时已扩展为河朔集团,演变到宋初,该集团已根植于河朔本位,控制了原来藩镇占据的庄园土地,结束了华北胡化局面,统一了全国,引领社会走入新的发展阶段.河朔集团的政治地位与精神信仰确立了宋初的基本面貌.

    河朔集团土地汉化

    清初陆元辅传承嘉定古学的历史贡献

    刘霞
    6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明清之际嘉定学脉贯通一体,影响深远,得益于陆元辅以传承嘉定古学(实学、朴学)为己任的人生选择与矢志于经师人师的奉献.他的古学传授为王鸣盛和钱大昕铸就乾嘉朴学高峰而奠定了基础;他客京二十年,启发教导朱彝尊,指点《通志堂经解》的编校,培养了诸多经学之士.他的由考据通达义理的学术理念和条分缕析的学术方法,是戴震学术观念和方法的先声.嘉定诗学是古学之一部分,他宣扬程嘉燧的性情论和孔孟诗教,旨在为易鼎沉浮后的诗坛固本培元,长养浩然之气;他的古文习得了归有光文之不俟修饰而情辞并得的真髓,于简淡处见精神,于人伦间见真情.因他和张云章的接力传灯,嘉定古学在清初及至中期,始终在学界和文界培实育朴、润泽后学.

    陆元辅古学理学思想诗文观念学术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