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

方建春

双月刊

1674-1331

gysb@chinajournal.net.cn

0954-2079538

756000

宁夏固原县文化巷161号

宁夏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Ningxia Teachers University
查看更多>>本刊是固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其中第1、2、4、5期为社会科学内容,第3、6期为自然科学内容。以反映本校科研成果为主,兼聚全国最新研究成果,旨在活跃学术气氛、推动教学发展、繁荣学术交流。突出师范性、民族性、地方性和学术性。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敦煌本《老子变化经》研究综述

    伏俊琏龚心怡
    5-9页
    查看更多>>摘要:《老子变化经》早已散佚且不见于历代著录,借由敦煌写本S.2295得以重现于世.但其作为由长安传入敦煌的抄写精美的典型的官写本,该经于当时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该写本背面抄写佛教诗偈《心海集》,为道经废弃后的再利用,或也是该经得以保存的原因之一.通过关注写本的材料、形态、文本内容等方面,细致考察《老子变化经》的题记内容、创作年代、创作渊源、创作目的、所属流派等各方面研究,联系其背面内容,考察其与其他敦煌写本的联系,以助于更好地理解和校录写本内容,有助于更好地判断《老子变化经》性质、用途、所属流派等等研究.

    S.2295老子变化经道教研究综述

    陈子昂北征行迹与诗作考辨

    乔志
    10-13,19页
    查看更多>>摘要:陈子昂在垂拱二年(686)从乔知之北征同罗、仆固,随军入塞,到张掖、同城(今额济纳旗),写下了多首诗作,历来研究者对陈子昂出塞的时间、路线、诗作的系年有不同看法,以往的研究只局限于从诗歌的艺术性或边塞诗的角度来分析,如果结合河西的历史地理,对陈子昂出塞的行迹、作品的系年以及诗作的理解都会有一个全新的认识.

    陈子昂北征河西

    慕容彦逢交游诗略论

    吴悦妍
    14-19页
    查看更多>>摘要:诗歌的主要功能之一即是诗歌的交往功能,以交际为目的的诗歌可称为交游诗.北宋徽宗朝御用文人慕容彦逢的交游诗作是其留存诗作的主要部分.对慕容彦逢的交游诗进行探析并考证其交游对象,可见出其交游诗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

    慕容彦逢交游诗内容艺术

    伪满时期关沫南抵抗奴化的文学途径

    范庆超
    20-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沫南伪满时期的抵抗文学实践将民族意识与抗敌智慧有效结合起来,开辟出抵抗殖民奴化的典范、有力途径.它们包括:“站在被奴役者的立场上”,“对奴役者的曲笔抵抗”,“书写者的归隐和放弃”等.探究关沫南伪满时期抵抗奴化的文学途径,不仅有助于深入认识东北沦陷区文学启蒙与救亡的有效路径,还有利于引起有关知识分子如何在殖民统治下实现自身对国家、民族之主体责任的思考.

    伪满时期关沫南抵抗奴化文学途径

    论维谢洛夫斯基对诗歌修饰语的研究

    李琪
    25-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比较文学之父”维谢洛夫斯基对诗歌修饰语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其著述《修饰语史》中.维谢洛夫斯基通过对诗歌修饰语进行界定,进而将它们进行分门别类;通过追溯诗歌修饰语史,维谢洛夫斯基认为,修饰语用法固定之后会产生概括化或僵化现象,在这个历史的过程中,富有才华的诗人通过“逆流”的方式,必然也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打破修饰语固定化的用法,从而赋予修饰语以崭新的时代特征和个人特色,尤其在晚近的时代,随着人们对自然和生活以及自身的了解愈发详尽,诗歌修饰语愈发丰富多样,其暗示性也愈发深邃丰富.维谢洛夫斯基对诗歌修饰语的研究在诗学史上具有开山之功,深刻影响了后世研究,为俄国文艺学尤其是俄国形式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石.

    修饰语史诗歌修饰语总体文学比较文学诗人

    故乡的相好月儿——作家的文学形象

    十四儿·伊斯哈尔·苏瓦佐维奇惠继东
    33-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文学形象视角切入对东干作家文学进行阐释,是十四儿的东干语文学批评的显著特色之一.文章认为东干作家哈娃佐夫·亚库布笔下的人物形象统一于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相好”(团结)主题之中.指出其小说“原模照样”描写人物“胛子靠胛子修盖新光阴的呢”,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是东干族“百年价在干净心中呢抚养成人下的俊美特征”,他们“趄住”“各样民族的相好”“把自己的”“品行营干找见哩”.这种将文学形象统一于具体创作方法和主旨意蕴框架下的批评模式,凸显的是十四儿关于文学形象孕育于现实生活并服务于现实生活的批评主张,从方法论上强化了文学批评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十四儿的东干语文学批评——运用清朝末年汉语西北方言写作的文学评论,其作为民间方言口语文学批评的“活化石”意义和专门批评语汇缺失的局限性同时显现出来.

    十四儿·伊斯哈尔·苏瓦佐维奇文学批评东干语

    材料语言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和创新

    石自良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当代,中国画材料语言已经从隐性走向显性,其本身的审美价值和作为观念载体的功能值得重视.在中国画材料与技法教学实践中,选择适合主题的材料与技法,深入研究材料性能可以提升材料语言的表现力,拓展水墨绘画语汇和表现形式,创新绘画语言.本文主要从中国画材料与技法的发展、材料语言的运用与技法实践的创新,材料语言在中国画教学中的拓展三个方面分析了材料语言在中国画教学中的运用和创新.

    中国画材料语言技法创新

    《陇南金石校录》之陇蜀文化意义论

    蒲向明
    42-48页
    查看更多>>摘要:《陇南金石校录》是第一部以当今陇南市为取材范围的金石学研究著作.陇南既是陇蜀古道网路体系的核心节点,也是今陇蜀毗连区的关键地域,因而该著有深远的学术史和陇蜀文化背景.从文化意义上看,不仅增补和丰富了前人关于陇蜀金石文献收录之不足,而且填补了甘陕川相关毗连区硬档案的空白,是陇蜀古文明的实证,对留住乡愁、延续文化根脉意义重大.书中所录反映陇蜀政治、经济、军事、交通等方面的碑刻题记,全面而成体系,历史文化价值无可替代,同之前已有的相类金石文献别集相比,其文化价值有显著的优势.该著对张维、冯国瑞以后特殊历史时期陇右、陇蜀、陇南金石碑刻文献辑录尤为看重,如对抗战、文革时期金石文献存毁的整理卓然成一亮点.其中所收拓片或原物照片,除文献价值大、时间久远、内容完整的史料意义外,其中结字美观方面的编选原则和所得实效,也为研究造型艺术之书法发展史提供了重要资料.

    《陇南金石校录》陇南金石陇蜀文化

    唐宋时期青石岭地望新考

    陈淑娟王怀宥
    49-53页
    查看更多>>摘要:“青石岭”地名最早出现于唐蕃战争中,是唐代泾州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宋代以来,人们对其具体地望始终不甚清楚,众说纷坛、莫衷一是.本文通过传世文献与考古资料的相结合考证出了唐代青石岭在今天的具体位置,并且辨明宋代文献中的青石岭与唐代的之间的关系,纠正了前人对青石岭地理位置认知上的模糊和谬误.

    青石岭东石岭青石嘴甘肃平凉宁夏彭阳地望

    “从旧经学到马列主义历史哲学的跃进”——经学大师吴承仕传奇人生述略

    王延模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近代学术史群星璀璨的学人谱中,经学大师吴承仕是极具典型意义的一位.他集清末“朝元”、章门弟子、经学大师、大学教授、国学系主任、共产党员等诸多身份于一身,实现了“从旧经学到马列主义历史哲学的跃进”,在近代学术史和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早年参加科举、出仕为官,中年弃官从教、潜心学术,晚年救亡图存、献身革命,演绎了一段不同寻常的传奇人生.其生平事迹、革命精神和学术思想是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我们认真梳理和深入研究.

    吴承仕章门弟子经学大师马克思主义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