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何志旭

双月刊

2096-8388

gyyxyxb@126.com

0851-6908166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血清镍纹蛋白和疾病活动度及血脂谱的相关性

    李星一黄颖苏航赵芳...
    1176-118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血清镍纹蛋白(Metrnl)和疾病活动度及部分脂质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66例RA患者根据28个关节炎疾病活动性评分(DSA28)分为低中度组(n=33)和重度组(n=33),比较2组RA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类风湿因子(RF)、抗环瓜氨酸多肽抗体(anti-CCP)、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血细胞沉降率(ESR)、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血清Metrnl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不同疾病活动度RA患者IL-6、ESR、CRP、DSA28评分、RF及anti-CCP与血清Metrnl的相关性;根据是否合并高脂血症将RA患者分为单纯RA组(n=41)和RA合并高脂血症组(n=25),比较2组RA患者血清TG、TC、HDL-C、LDL-C及Metrnl水平,采用Spearman分析2组RA患者脂质指标与血清Metrnl的相关性.结果 与低中度组RA患者比较,重度组RA患者的DSA28评分、IL-6、CRP、ESR及Metrnl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同疾病活动度RA患者的 ESR、CRP、DSA28 评分及 RF 与血清 Metrnl 呈正相关(r=0.371 7、0.300 9、0.820 3、0.665 0,P<0.05);与单纯RA组比较,RA合并高脂血症组患者的TG及血清Metrnl水平升高(P<0.05),TC与血清Metrnl呈负相关(r=-0.245 3,P<0.05).结论 Metrnl与RA患者疾病活动度及血脂谱脂质指标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类风湿关节炎脂质指标镍纹蛋白心血管事件脂质悖论动脉粥样硬化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卞秋涵周小帅金皎黄璟...
    1183-119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慢性化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280例ITP患儿据病程分为慢性ITP(cITP,病程>12个月,n=67)组和非cITP组[含新诊断ITP(nITP,病程<3个月,n=159)和持续性ITP(pITP,病程为3~12个月,n=54],收集2组患儿一般资料(性别、起病年龄、发病季节、发病前有无感染史、出血方式、住院日期及病程、治疗方案等),抽取外周血检测初诊和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ALC)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采用Luminex分析仪检测血清中血小板抗体的强度和特异性,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明胶颗粒凝集法定量检测血清抗核抗体(ANA)和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采用酶联免疫法和实时荧光定量技术检测Epstein-Barr(EB)病毒、巨细胞病毒的抗体及DNA水平;采集ITP患儿骨髓涂片,镜检计数原始、幼稚、颗粒、产板巨核细胞及裸核数目;有明显出血表现ITP患儿行激素、静注免疫球蛋白(IVIG)及激素+IVIG治疗,检测治疗1周时出血情况、血小板数、评估治疗效果;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ITP患儿预后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独立影响因素对ITP慢性化的预测价值.结果 280例ITP患儿中男女比为1.28:1,诊断中位年龄为2岁9月,cITP患儿男女比为1.39∶1,慢性化率23.9%,男性与女性患儿慢性化率分别为24.8%和2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3,P=0.686);cITP组学龄期ITP患儿慢性化率最高(48.9%);初诊血小板计数、初诊淋巴细胞绝对值(ALC)、起病年龄、前驱感染、出血方式与儿童ITP的预后相关(P<0.05);激素+IVIG治疗的ITP患儿慢性化率最高(31.4%);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初诊ALC、起病年龄、出血方式是儿童ITP进展为慢性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经ROC分析,初诊ALC(最佳截点值2.52 × 109/L)、起病年龄及出血方式预测ITP慢性化的AUC分别为0.739、0.707及0.544,3者联合ROC曲线的AUC为0.769、敏感性为62.7%及特异性为80.8%.结论 ITP在幼儿期患病率高,感染是ITP在儿童时期发病的重要诱因;起病年龄、出血方式、初诊ALC可作为初次发病时判断ITP预后的指标,3者联合对cITP的预测价值更大;cITP组患儿对糖皮质激素反应低下或无反应,需要依赖于其他二线药物治疗.

    儿童影响因素预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慢性早期预测

    深度学习重建辅助压缩感知对乳腺T2W脂肪抑制序列图像质量的影响

    黄碧云丁佳李仕广陈振涛...
    1191-1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深度学习重建(DLR)辅助常规压缩感知(CS)对乳腺磁共振T2W脂肪抑制序列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 招募女性志愿者30名,在1.5 T磁共振仪上采用T2W脂肪预饱和(Fat-Sat)序列[加速因子(AS)为2.0、3.0及4.0]行乳腺MR扫描获得CS图像,再行DLR重建获得DLR结合CS(DLR+CS)图像,对两组图像的信噪比(SNR)和对比噪声比(CNR)及临床医生主观定性评价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女性志愿者乳腺DLR+CS图像SNR和CNR均优于CS图像(P<0.001),且AS为4时DLR+CS组乳腺图像SNR及CNR提升最为显著(157%及171%);女性志愿者乳腺DLR+CS图像整体图像质量、伪影、主观噪声、解剖结构显示及诊断可信度均优于CS图像(P<0.001).结论 与常规CS图像比较,DLR辅助CS可提高乳腺T2WI Fat-Sat序列的图像质量,在较高AS条件下(3或4)依然能满足临床诊断需求.

    磁共振成像深度学习重建技术压缩感知脂肪抑制乳腺图像质量

    成人骨性Ⅲ类偏颌牙齿倾斜度的三维测量分析

    莫朝伦张军梅付雪飞宋明慧...
    1198-120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成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的牙齿三维位置特征.方法 收集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患者锥形束CT(CBCT)资料、导入Invivo 5.2图像处理软件,以头影测量ANB角(上-下牙槽座角,由上齿槽座点A.subspi-nale、鼻根点N.nasion和下齿槽座点B.supramental构成的角)小于0°、上下第一磨牙至少一侧呈近中关系以及颏下点至正中矢状面的距离>2 mm作为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标准筛选出偏颌患者38例,偏颌牙弓的左右两侧以颏下点偏向的一侧为偏斜侧(作为偏斜侧组,S组),另一侧为非偏斜侧(作为非偏斜侧组,NS组),筛选非偏颌患者34例作为对照组(N组).测量各组被检者的牙齿颊舌向、近远中向倾斜角以及牙冠垂直向高度.结果 S组上颌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较N组颊倾(P<0.05),下颌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较N组舌倾(P<0.05),上颌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较NS组颊倾(P<0.05),下颌较NS组舌倾(P<0.01);S组上颌第一磨牙近远中向倾斜角小于N组(P<0.05)、大于NS组(P<0.05);S组上下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一磨牙牙冠垂直高度小于N组(P<0.05),上颌的尖牙、第一前磨牙、第一磨牙牙冠垂直高度小于NS组(P<0.05).结论 骨性Ⅲ类偏颌畸形患者偏斜侧牙齿在三维方向上都发生了代偿,偏斜侧上颌牙相对颊向倾斜、下颌牙相对舌向倾斜、上颌磨牙相对直立、上颌牙冠垂直高度相对偏低.

    锥形束CT骨性Ⅲ类错(牙合)畸形偏颌牙齿倾斜度

    抗生素暴露对极早产儿出生后不同时间肠道菌群定植的影响

    冯梅张金铃姜华杨萌婷...
    1205-12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16S核糖体RNA(16SrRNA)基因测序技术动态监测抗生素治疗的极早产儿(VPI)出生后不同时间肠道菌群的定植及演变过程.方法 选取生后24 h内使用抗生素治疗的VPI(胎龄<32周)20例为研究对象,收集VPI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胎龄、出生体质量、分娩方式、胎盘/脐带/羊水情况、喂养方式、抗生素使用种类和持续时间、有无使用呼吸机和使用时间、住院时长,住院期间新生儿肺炎、脓毒症、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新生儿颅内出血(IVH)及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发生情况];收集VPI生后第1天(使用抗生素前,A0)、第3天(A1)、第1周(A2)、第1月(A3)及第3月(A4)的粪便标本,采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进行肠道菌群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肠道菌群扩增子序列变异体(ASV)数目、Chao1指数、shannon指数、菌门和菌属变化特点及表型预测.结果 VPI肠道菌群ASV数目、Chao 1指数及shannon指数A1时开始下降,随着抗生素的停用及日龄的增加有所恢复;变形菌门相对丰度先增加后减少,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先减少后增加,放线菌门在生后处于稳定的低丰度状态、A4时迅速增加;菌属演替依次为明串珠菌属及克雷伯菌属、双歧杆菌属;刚出生时最先定植的是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A4时厌氧菌和兼性厌氧菌成为优势菌群.结论 VPI生后抗生素暴露可能会降低肠道菌群的丰富度及多样性,生后3个月内肠道菌群组成结构、相对丰度及表型不断变化.

    早产表型极早产儿抗生素肠道菌群定植多样性16S核糖体RNA

    超微血流联合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对慢性肾脏病患者分期诊断的意义

    李硕刘婷刘晓明胡小丽...
    1212-1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微血流成像技术(SMI)及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WE)在慢性肾脏病(CKD)分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87例CKD患者分为早期(1~2期,n=42)组和晚期(3~5期,n=45),收集2组CKD患者入院时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及体质量指数(BMI)]、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肾小球滤过率(GFR)、血清肌酐(Scr)、尿素氮(BUN)及胱抑素C(cystatin-C)],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行SMI及SWE检测,记录2组CKD患者肾脏大小轮廓、肾皮质厚度及回声、肾脏皮质血流充盈分级及杨氏模量值,采用ROC曲线评估SMI和SWE单独及联合检测对CKD分期的诊断效能.结果 晚期组CKD患者血流分级、杨氏模量值水平高于CKD早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KD患者杨氏模量值、血流分级分别与GFR呈负相关(P<0.001);SMI、SWE及联合超声技术在CKD不同分期下的诊断效能以2者联合曲线下面积(AUC)最高(0.71).结论 SMI及SWE联合检测对CKD患者分期诊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肾小球滤过率慢性肾脏病剪切波弹性成像超微血流成像杨氏模量值实验室检查

    22例获得性血友病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陈桂芳何芸刘叶王智怡...
    1218-1223,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获得性血友病A(AH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结局.方法 AHA患者22例为研究对象,收集一般临床资料(人口统计学数据、基础疾病、出血部位及发病至确诊时间等);抽取AHA患者空腹静脉全血,采用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采用Bethesda法检测血浆凝血因子抗体并确定高低抗体滴度、凝血分析仪检测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及判断减低程度;所有患者行人重组活化凝血因子Ⅶ(rFⅦa)、凝血酶原复合物(PCC)及1-去氨基-8-d-精氨酸血管加压素(DDAVP)等一般止血治疗及相关的清除抗体治疗[糖皮质激素(GC)单用或联合环磷酰胺(CTX),利妥昔单抗(RTX)单用或联合GC或其他免疫抑制剂如环孢素(CsA)、他克莫司(FK506)等]治疗并随访收集患者治疗、生存情况、出血情况、血常规、FⅧ抗体滴度变化、抗体清除时间、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及死因等.结果 22例AHA患者男女比例为1∶2.14,起病中位年龄59.95岁;有出血表现19例,严重出血13例;诊断时FⅧ∶C中位数1.37%、FⅧ抗体平均滴度6.9 ×10-3 BU/L,高滴度FⅧ抗体组和低滴度FⅧ抗体组AHA患者出血严重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FⅦa治疗11例,低滴度抗体者加大剂量FⅧ治疗4例;使用免疫抑制清除抗体治疗15例,抗体清除患者10例,平均抗体转阴时间(47.3±14.4)d,死亡4例;GC组、GC+CTX组及GC+其他药物组AHA患者的抗体清除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HA患者出现3级以上骨髓抑制8例,感染5例,库欣综合征1例.结论 AHA以育龄期女性为主,出血是其主要临床表现;高滴度抗体患者及FⅧ活性重度减低患者更容易出现严重出血;止血首选rFⅦa或PCC旁路替代治疗,清除抗体可使用GC或者GC+免疫抑制剂治疗.

    血友病A止血免疫抑制剂预后获得性血友病FⅧ活性Ⅷ因子抗体

    凝血功能联合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脑梗死的诊断价值

    郑元杰刘丹丹陈正徐
    1224-1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指标联合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急性脑梗死(ACI)的诊断价值.方法 95例ACI患者按照疾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39例、中度37例及重度19例,比较不同程度ACI患者入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溶解产物(FDP)]和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凝血功能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单项或联合检测对ACI严重程度的诊断价值;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r)分析各项检测指标与ACI的相关性.结果 轻度组患者PT、APTT及TT长于中度组和重度组,FIB、D-Dimer、FDP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低于中度组和重度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结果显示,凝血功能指标、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联合检测诊断ACI的AUC为0.943,高于其他单项检测的AUC;相关性分析显示,ACI患者PT、APTT、FIB、TT、D-Dimer、FDP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 不同严重程度ACI患者的凝血功能指标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存在明显差异,凝血功能指标及平均血小板体积与血小板计数比值对ACI诊断具有一定价值,联合检测诊断价值更高.

    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脑梗死诊断价值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

    坏死性结肠炎致消化道穿孔新生儿的临床特点及预后

    阳一平王榜珍蔡姣陈晓霞...
    1230-1234,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坏死性结肠炎致消化道穿孔新生儿的临床表现及预后.方法 45例经剖腹探查明确穿孔部位的消化道穿孔新生儿,据穿孔病因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组(n=21)和非NEC(Non-NEC)组(n=24),收集2组患儿性别、胎龄(GA)、出生体质量(BW)、开奶日龄、奶品、出现消化道症状日龄、手术日龄、是否胎膜早破及时间、穿孔部位及穿孔病因等一般资料,随访至6月龄,记录2组患儿预后情况(治愈、死亡及预后不良).结果 45例消化道穿孔新生儿中NEC 21例(46.67%),先天性消化道发育不良18例(40.0%),阑尾炎4例(8.89%)及特发性胃穿孔2例(4.44%);与Non-NEC组比较,NEC组患儿男性比率低、GA小、BW低、消化道症状出现晚、手术日龄晚、母乳喂养率低及胎膜早破发生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EC组患儿小肠及结肠复合穿孔19例(19/21,90.5%),Non-NEC组小肠穿孔17例(17/24,70.83%);45例患儿术后治愈出院32例(71.11%),死亡13例(28.89%),其中因术后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0例;NEC组患儿死亡率(69.2%)高于Non-NEC组患儿(3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生儿消化道穿孔病因以NEC最多见,其次是消化道发育不良,手术治疗预后良好.

    小肠结肠炎,坏死性阑尾炎新生儿消化道穿孔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消化道发育不良病因

    多模态超声在单侧周围性面瘫诊断及针灸治疗效果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陈娜张莉胡小丽
    1235-12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肌骨超声(MSKUS)、能量多普勒超声(PDUS)及声触诊弹性成像(STE)]在单侧周围性面瘫(PFP)诊断及针灸治疗疗效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单侧PFP患者和健康者各60例分别为PFP组和对照组,收集2组受检者入组时的一般临床资料[年龄、性别及体质量指数(BMI)];PFP组受检者面部行针炙治疗(疗程4周,5 d/周,1次/d,30穴/次,留针30 min/次),采用MSKUS、PDUS及STE分别检测对照组受检者体检时和PFP组受检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3、4周两侧面神经颅外段内径及回声、面神经周围血流信号及面部表情肌(额肌、颧大肌、降口角肌及降下唇肌)杨氏模量值,采用ROC曲线分析PFP组患者两侧面神经内径和面部表情肌杨氏模量值对PFP临床诊断及针炙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结果 PFP组患者治疗前患侧面神经内径大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患侧面部表情肌杨氏模量值低于健侧及对照组(P<0.05);PFP患者治疗前两侧面神经周围血流信号分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显示,面神经内径及面部表情肌杨氏模量值诊断PFP曲线下面积均>0.90,诊断性能较好;随着针灸治疗的进行,PFP组患侧面神经内径呈下降趋势,面部表情肌杨氏模量呈上升趋势(P<0.01).结论 多模态超声不仅能为PFP的诊断提供客观、可量化、可重复性好的影像学依据,还能动态评估PFP针灸治疗的疗效.

    面瘫,周围性多模态超声肌骨超声声触诊弹性成像能量多普勒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