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

何志旭

双月刊

2096-8388

gyyxyxb@126.com

0851-6908166

550004

贵州省贵阳市北京路9号

贵州医科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CSTP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抑制miR-130a表达对SACC-83顺铂化疗敏感性及XIAP MDR1蛋白表达的影响

    石佳佩王秋林易笑冉刘俊杰...
    1326-133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抑制miR-130a表达对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SACC-83)顺铂(DDP)化疗敏感性及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XIAP)、多药耐药基因(MDR1)表达的影响.方法 构建人涎腺腺样囊性癌DDP耐药细胞株(SACC-83/DDP),采用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检测SACC-83、SACC-83/DDP细胞中miR-130a表达水平;将 SACC-83/DDP 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mir-130a inhibitor 组(转染 mir-130a inhibitor)、DDP+mir-130a inhibi-tor 阴性对照组(30 µmol/L DDP+转染 mir-130a inhibitor 阴性对照)及 DDP+mir-130a inhibitor 组(30 μmol/L DDP+转染mir-130a inhibitor),采用CCK-8法测定各组细胞生存率以及对DDP的耐药性,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率,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指数;qRT-PCR检测细胞miR-130a、XIAP、MDR1、PTEN mRNA水平,免疫印记法检测细胞XIAP、MDR1、PTEN蛋白表达.结果 与SACC-83细胞相比,miR-130a在SACC-83/DDP细胞中高表达(P<0.05);与对照组和mir-130a inhibitor组相比,DDP+mir-130a inhibitor组细胞生存率降低,凋亡率和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mir-130a inhibitor组相比,DDP+mir-130a inhibitor组细胞生存率降低,凋亡率和凋亡指数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mir-130a inhibitor 组、DDP+mir-130a inhibitor 组细胞 miR-130a 水平、XIAP mRNA及蛋白、MDR1 mRNA及蛋白表达降低(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和PTEN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 DPP+mir-130a inhibitor 组相比,DDP+mir-130a inhibitor 阴性对照组细胞 miR-130a 水平、XIAP mRNA 及蛋白、MDR1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凋亡率、凋亡指数和PTEN蛋白表达下降(P<0.05);SACC-83/DDP细胞对DDP的耐药性明显高于SACC-83细胞,抑制miR-130a表达逆转了 SACC-83/DDP细胞的DDP耐药性.结论 抑制miR-130a表达,可能下调XIAP表达,增强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对顺铂化疗的敏感性.

    miR-130aX染色体连锁凋亡抑制蛋白人涎腺腺样囊性癌细胞株顺铂化疗敏感性

    五味子乙素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

    巩俊英韩娜娜金芳王红霞...
    1335-1340,1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五味子乙素(Sch B)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的脑保护作用.方法 SD新生大鼠48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Sch B组(Sch B,55.4mg/kg)及3-甲基腺嘌呤(3-MA)组(自噬抑制剂3-MA,10 mg/kg),后3组大鼠采用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建立缺氧缺血新生大鼠模型,后两组大鼠在造模同时灌胃或注射相应药物、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生理盐水,共7 d;采用Longa分级法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HE染色检测各组大鼠海马神经元组织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脑组织线粒体形态,免疫印迹实验检测脑组织自噬蛋白(Bec-lin-1、LC3 Ⅱ/LC3 Ⅰ)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试剂盒测定各组大鼠脑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水平.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海马神经元萎缩、变性,数量减少,出现严重病理损伤,脑神经细胞线粒体长度、脑组织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MDA水平、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及脑组织Beclin-1、LC3Ⅱ/LC3 Ⅰ、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Sch B组大鼠脑海马神经元损伤减轻,脑神经细胞线粒体长度、脑组织SOD水平、脑组织自噬蛋白(Beclin-1、LC3Ⅱ/LC3Ⅰ)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MDA水平、神经功能缺失评分降低(P<0.05);3-MA组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加重,脑神经细胞线粒体长度、脑组织SOD水平、脑组织Beclin-1、LC3Ⅱ/LC3Ⅰ及PINK1、Parkin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MDA水平、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升高(P<0.05).结论 Sch B降低缺氧缺血大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脑组织氧化应激、促进线粒体自噬作用有关.

    五味子乙素缺氧缺血新生大鼠线粒体自噬脑保护

    重症患者ICU获得性代谢性碱中毒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秦进成程玉梅沈锋李伟...
    1341-13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重症医学科(ICU)患者在治疗期间发生代谢性碱中毒(代碱)的情况,探讨发生代碱的高危因素并建立风险预测模型.方法 收集综合ICU入住院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等),记录发生酸碱紊乱类型、发生代碱患者疾病分布,比较代碱组与非代碱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用药情况及实验室指标,单因素分析可能导致代碱的危险因素;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OR值建立预测ICU发生代碱的模型,以ROC曲线来评价模型的预测效果.结果 根据纳排标准最终纳入507例患者,其中发生代碱(代碱组)172例(33.93%)、未发生任何酸碱紊乱(非代碱组)100例(19.72%);发生代碱时间的中位数为3(2,4)d,代碱患者ICU住院期间病死率为8.1%,该组患者ICU住院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较非代碱组明显延长(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胃肠减压、利尿剂及碱性药的使用、高血Na(>143 mmol/L)为发生ICU获得性代碱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其风险评分模型中对应的分值为4、3、2、1分;模型在ROC曲线下面积为0.799、灵敏度79.1%、特异度73.0%.结论 胃肠减压、利尿剂、碱性药、高血Na(>143 mmol/L)是重症患者在ICU住院期间发生代碱的独立危险因素.

    重症患者代谢性碱中毒危险因素风险预测模型

    艾司氯胺酮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陈波熊兴龙蓝心邵仪...
    1348-1352,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艾司氯胺酮对体外循环下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瓣膜置换术的116例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0.05 mg/kg咪达唑仑、0.5 µg/kg舒芬太尼、0.6 mg/kg罗库溴铵以及0.3 mg/kg依托咪酯常规麻醉诱导,观察组在上述诱导方案实施前先静脉注射0.25 mg/kg艾司氯胺酮,诱导成功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两组患者采用相同方案行静吸复合麻醉维持;比较两组患者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观察麻醉诱导前(T0)、给药后1 min(T1)、插管后即刻(T2)及插管后5 min(T3)时间点的心率、血压等变化情况及苏醒质量.结果 观察组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T1时点的平均动脉压(MAP)变化幅度、诱导期△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心脏瓣膜疾病手术患者心率、恶心呕吐、苏醒期躁动及拔管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患者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结论 艾司氯胺酮能降低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诱导期低血压的发生率,维持诱导期的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但不影响患者的拔管时间和苏醒期并发症.

    艾司氯胺酮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血流动力学麻醉诱导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联合疼痛管理对居家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

    孙丽华唐倩顾光丽范雪松...
    1353-13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DDS)联合疼痛管理对居家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70例接受IDDS治疗的中晚期重度疼痛癌症患者均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所有患者接受IDDS治疗后留置鞘内药物输注导管出院,出院后对照组患者进行微信群随访、试验组患者接受基于微信群的疼痛管理干预并随访,时间为3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干预3个月时,比较2组患者疼痛数字评分量表(NR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癌痛自我效能量表(CPSS)、癌症患者生活质量测定量表(QLQ-C30)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干预前的NRS、SAS、SDS、CPSS、QLQ-C30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3个月时,试验组患者的NRS、SAS及SDS评分低于对照组,QLQ-C30的症状领域得分低于对照组,CPSS各维度得分QLQ-C30的功能领域、总体健康状况领域得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联合疼痛管理可减轻居家癌痛患者的疼痛程度,改善癌痛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自我效能,优化居家生活质量.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癌性疼痛居家管理疼痛管理生活质量

    血液病患儿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细胞免疫重建规律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的相关性

    杨玉婷金皎马健娟王一慧...
    1360-13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12个月内细胞免疫重建规律及其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6例行HSCT的血液病患儿一般临床资料(性别、移植年龄、诊断、移植方案、感染及GVHD预防方案、CD34+细胞及单个核细胞细胞输注量),随访6~12月,抽取患儿HSCT后第1、3、6、9及12月外周血,采用六色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CD19+B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水平,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HSCT后各免疫细胞水平与GVHD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除CD4+T细胞、CD4/CD8比值外,其余淋巴细胞均达免疫重建,其中CD8+T细胞重建最快,1~3月达正常水平;26例患儿中急性GVHD 8例(30.8%),慢性GVHD 23例(88.4%);单因素分析显示,患儿HSCT后第1、6、9个月CD3+T细胞水平,第1及6月CD4+T细胞水平,第1及9月CD8+T细胞水平与慢性GVHD的发生率有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儿HSCT后6个月CD4+T细胞水平与慢性GVHD发生率呈负相关(P<0.05).结论 HSCT后细胞免疫重建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CD8+T细胞、NK细胞、CD19+B细胞、CD3+T细胞及CD4+T细胞,12月时CD4/CD8比值倒置但已趋近于正常值下限;CD4+T细胞的重建延迟与慢性GVHD的发生密切相关.

    儿童淋巴细胞移植物抗宿主病造血干细胞移植免疫重建临床并发症

    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水平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预后的关系

    彭梓峻冷欢令狐兰刘莲妃...
    1366-13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Angptl2)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123例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为病例组,根据患者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病例组分为轻度组(NIHSS评分<5分,n=61)和中重度组(NIHSS评分为5分≤~≤20分,n=62),同期纳入门诊健康对照组(n=60),收集各组受试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高血压史、冠心病史、临床检验值[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淋巴细胞绝对值(ALC)、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UA)、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PG)]及NIHSS评分;抽取各组受试者空腹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Angptl2含量;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病例组患者入院时及出院第3个月的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0~2分)和预后不良(3~5分)];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严重程度的影响因素,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Angptl2水平对AIS短期预后不良的预测价值.结果 中重度组受试者WBC、ANC、NLR、Hcy、LDL-C及FPG均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且NIHSS及mRS评分均大于轻度组(P<0.05),ALC、PA及TG低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0.05);轻度组受试者UA、Alb高于对照组及中重度组(P<0.05);病例组受试者血清Angptl2水平高于对照组,且中重度组>轻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WBC、PA、FPG及Angpt12水平是影响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严重程度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Angptl2在判定AIS患者短期预后不良时曲线下面积0.788.结论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Angptl2水平升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的严重程度有关,可作为预测患者短期预后的辅助指标.

    血清血管生成素样蛋白2动脉粥样硬化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预后NIHSS评分mRS评分

    MHR在慢性精神分裂症共病代谢综合征中的评估价值

    夏冬梅石光顺韩婷婷郭骥...
    1373-13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HR)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代谢综合征(MS)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10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健康体检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入选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单核细胞计数(M)、血糖(GLU)、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MHR等];依据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否伴发MS分为MS组和非MS组,根据患者MHR采用四分位法分为A组(n=25)、B组(n=25)、C组(n=25)及D组(n=25);比较MS组与非MS组患者一般资料及糖脂代谢水平,分析MHR四分位法的4个亚组糖脂代谢水平及MS的发生率;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MHR与BMI及糖脂代谢指标的相关性、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估MHR在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诊断价值.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BMI、M、TG、GLU、MHR水平升高,HD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MS组比较,MS组病程、年龄、BMI、GLU、TG、MHR水平增加,HDL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BMI增加,HDL水平降低,P<0.05;与A组(8%)比较,B组(12%)、C组(28%)、D组(40%)MS发生率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MHR与BMI、TG呈正相关(P<0.05);与HDL水平呈负相关(P<0.05);年龄、BMI、TG、MHR均是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HR诊断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的AUC为0.721,95%CI为0.592~0.84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7.3%、61.5%.结论 MHR与慢性精神分裂症伴发MS有关,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伴发MS方面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慢性精神分裂症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血脂炎症反应代谢综合征

    252名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血象及淋巴细胞微核率检测

    吴晓婉袁凤杨帆杨煊婕...
    1380-1384,1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对贵州省252名放射工作医务人员的血象及淋巴细胞微核率进行检测,并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职业健康体检的252名从事医疗放射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工种分为诊断放射学组(n=68)、介入放射学组(n=15)及其他放射工作组(n=169);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外周血象常规指标,采用微量全血培养法检测其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并根据不同工种、年龄以及接害工龄分组对结果进行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与x2检验,采用Spearman秩相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252名放射工作医务人员的外周血象结果均在正常范围内,不同工种、年龄组被检者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接害工龄被检者的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接害工龄被检者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小板数与接害工龄呈负相关关系(r=-0.170,P=0.007);微核率分析显示,不同工种被检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被检者的微核率、微核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核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关系(r=0.179,P=0.004);不同接害工龄被检者微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微核率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疗放射工作人员的接害工龄与血小板负相关,年龄与淋巴细胞微核率、微核异常率正相关,且工龄增加、微核异常率也增加.

    放射工作人员外周血象微核率电离辐射外周血淋巴细胞

    消疣汤对宫颈HR-HPV持续感染患者疗效及对宫颈癌Hela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影响

    门昊艾雯霞刘丽
    1385-1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消疣汤对宫颈HR-HPV持续感染患者的疗效及对宫颈癌Hela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EMT)影响.方法 收集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R-HPV)持续感染且病理分级为CIN Ⅰ级的患者114例随机均分为干扰素组和消疣汤组,干扰素组应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消疣汤组在干扰素组的基础上给予消疣汤治疗,与治疗3个月时评价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和临床疗效;将宫颈癌Hela细胞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Control组),消疣汤低剂量组(XYD-L组,1 g/L)、中剂量组(XYD-M组,2 g/L)及高剂量组(XYD-H组,4 g/L),于24、48及72 h时,采用CCK-8法Hela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法检测侵袭能力、蛋白质印迹法检测细胞中E-Cadherin、N-Cadherin、Vimentin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相比,XYD-L组、XYD-M组和XYD-H组Hela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数目及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均明显增加(P<0.05);XYD-H组宫颈癌细胞增殖能力、侵袭数目及细胞中N-Cadherin、Viment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XYD-L组、XYD-M组,细胞中E-Cadherin蛋白表达明显高于XYD-L组、XYD-M组(P<0.05);干扰素组HR-HPV持续感染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78.95%、消疣汤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94.74%),P<0.05;和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后干扰素组相比,消疣汤组患者中医症候积分明显降低(P<0.05).结论 消疣汤可明显改善宫颈HR-HPV持续感染患者临床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消疣汤影响宫颈癌细胞EMT及细胞的增殖和侵袭有关.

    消疣汤宫颈HR-HPV持续感染宫颈肿瘤侵袭上皮间充质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