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肝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肝脏
肝脏

月刊

1008-1704

ganzang2010@163.com,ganzang@online.sh.cn

021-54483359

200235

上海市徐汇区沪闵路9585号

肝脏/Journal Chinese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是报道国内肝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交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肝病新技术的重要发展并开展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肝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技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肝病的诊治和预防研究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有氧运动干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血清代谢组学研究

    袁乙富杜晟楠张思敏曹勤...
    571-575,61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有氧运动干预4周前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临床特征及血清代谢产物变化.方法 选择2021年6月—2022年6月上海市普陀区中心医院消化内科门诊诊断为NAFLD的患者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有氧运动进行干预.收集患者基本信息、肝生化、血脂指标,同时测定血清样本代谢产物的变化,分析干预前后差异性代谢产物.结果 NAFLD 患者体质量由干预前(72.21±7.44)kg 下降至(70.63±7.25)kg;BMI 由(25.39±1.32)kg/m2 下降至(24.83±1.39)kg/m2;腰围由原来的(96.52±6.61)cm降至(93.76±6.23)cm,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LT、AST、AKP 及 GGT 和 CHE 干预后分别为[21.00(17.00,25.00)、13.00(9.00,19.50)、68.32±24.14、18.00(14.50,35.50)、(6466.92±1402.02)U/L]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G及LDL干预后分别为[1.14(1.05,1.48)mmol/L、(2.48±0.57)mmol/L]较干预前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代谢组学鉴定到31种潜在的差异代谢物,大部分为脂类及氨基酸类.结论 有氧运动干预可以减轻NAFLD患者的体质量,改善血生化指标,同时改善NAFLD患者脂质及氨基酸代谢,从而有效减缓NAFLD的进展.这对于为NAFLD患者制定合理运动治疗方案有着重要临床意义.

    有氧运动非酒精性脂肪肝血清代谢组学

    腺病毒相关肝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秦攸余邓巧妮
    576-5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了解腺病毒相关肝损伤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2019年4月至2023年4月宁南县人民医院收治的腺病毒感染患儿572例,其中肝损伤组236例,非肝损伤组336例.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腺病毒相关肝损伤患儿的危险因素.结果 肝损伤组患儿男性、重症肺炎、胃肠炎、喘息、气促、呼吸困难、心力衰竭、混合感染比例分别为64.0%、19.1%、8.1%、37.3%、27.5%、20.3%、10.6%、53.0%,高于非肝损伤组的55.1%、12.5%、3.9%、25.6%、18.8%、12.8%、6.0%、42.3%;肝损伤组年龄、C 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IL-6、ALT、AST、TBil、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乳酸脱氢酶(LDH)和住院时间分别为(2.8±1.0)岁、(28.6±4.4)mg/L、(1.7±0.4)ng/mL、(78.4±20.8)pg/mL、(75.7±25.2)U/L、(162.3±45.6)U/L、(5.6±2.1)µmol/L、(18.1±10.3)U/L、(645.2±501.2)U/L 和(10.5±2.3)d,高于非肝损伤组的(3.1±1.1)岁、(25.3±3.8)mg/L、(1.2±0.2)ng/mL、(36.5±16.3)pg/mL、(46.8±12.5)U/L、(124.6±40.3)U/L、(4.9±2.3)μmol/L、(12.4±8.6)U/L、(354.6±98.7)U/L 和(8.1±1.6)d;肝损伤组支气管炎比例、Hb、IL-10分别为29.7%、(114.8±12.1)g/L、(1.08±0.4)μg/mL,低于非肝损伤组的30.1%、(119.4±10.5)g/L、(2.3±0.5)μ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症肺炎[OR(95%CI):2.563(1.112~5.906)]、GGT[OR(95%CI):1.982(1.054~3.725)]、LDH[OR(95%CI):2.100(1.056~4.179)]是患儿发生肝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腺病毒相关肝损伤以年龄低的男性患儿常见,重症肺炎患儿肝损伤发生率高,临床症状以发热为主,重症肺炎、GGT、LDH是腺病毒相关肝损伤的影响因素.

    腺病毒肝损伤临床特征影响因素儿童

    MLR、CD4+/CD8+和APRI检测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损伤患儿病情和预后的评估价值

    何国庆储开东
    581-5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单核细胞/淋巴细胞比值(MLR)、CD4+T细胞CD8+T细胞比值(CD4+/CD8+)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损伤患儿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择2021年1月—2022年10月海安市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IM患儿200例,根据是否出现肝功能异常分为肝损伤组(n=157)和非肝损伤组(n=43);将肝损伤组患儿根据肝功能检查结果分为轻度肝损伤组(n=77)、中度肝损伤组(n=59)和重度肝损伤组(n=21),根据EB病毒DNA(EBV DNA)峰值载量分为低载量组(n=32)、中载量组(n=97)和高载量组(n=28),根据治疗1周后EBV DNA载量是否转阴分为转阴组(n=116)和未转阴组(n=41);检测和比较各组的一般资料、血常规、肝功能和血清学指标,Pearson分析MLR、CD4+/CD8+和APRI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腺苷脱氨酶(ADA)和肝损伤持续时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联合和单独检测的评估效能.结果 肝损伤组的中性粒细胞(NEU)和血小板计数(PLT)水平低于非肝损伤组,年龄、单核细胞(MO)、淋巴细胞比率(LYM)、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腺苷脱氨酶(ADA)、hs-CRP和EBV DNA载量水平高于非肝损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性别、体质指数(BMI)、病程、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损伤患儿中,重度亚组的MLR和CD4+/CD8+为0.15±0.04和0.88±0.32,分别低于中度亚组和轻度亚组的0.18±0.05、0.25±0.07和1.09±0.37、1.22±0.41,APRI为1.24±0.25,高于中度亚组和轻度亚组的1.13±0.20 和 1.05±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584、14.267、11.459,均 P<0.05);高载量亚组的 MLR 和 CD4+/CD8+为 0.16±0.04 和 0.86±0.31,低于中载量亚组和低载量亚组的 0.19±0.05、0.24±0.06 和 1.15±0.39、1.24±0.43,APRI为1.21±0.23,高于中载量亚组和低载量亚组的1.10±0.19和1.02±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065、16.428、10.297,均 P<0.05);未转阴亚组的 MLR 和 CD4+/CD8+为 0.17±0.04 和 0.82±0.29,低于转阴亚组的 0.22±0.05 和 1.16±0.38,APRI 为 1.17±0.21,低于未转阴亚组的 1.03±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28、8.374、7.429,均P<0.05).Pearson显示,IM肝损伤患儿的MLR、CD4+/CD8+与hs-CRP、ADA和肝损伤持续时间呈负相关,APRI呈正相关(P<0.01).ROC显示MLR、CD4+/CD8+和APRI单独及联合检测评估IM肝损伤患儿的AUC分别为0.539、0.906、0.854和0.978,联合检测的敏感度和特异性均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的效能(P<0.05).结论 MLR、CD4+/CD8+和APRI作为简易可靠的血清学指标,联合检测对IM合并肝损伤患儿的病情严重程度和疾病预后的评估价值较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肝损伤MLRCD4+/CD8+APRI评估价值

    超声下脐血流参数联合血清ACTA、MDA、SOD诊断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患者胎儿窘迫的价值

    方蕊王小微夏天
    588-5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超声下脐血流参数联合血清激活素A(ACTA)、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用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胎儿窘迫(FD)诊断的价值.方法 将鸡西鸡矿医院2020年10月—2022年10月收治的106例ICP孕妇纳入研究,按照分娩结局将其分为FD组(45例)与非FD组(61例).两组均于分娩前进行超声及血清学检查,比较两组收缩末期最大血流速度(S)/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D)、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ACTA、MDA、SOD水平;通过ROC曲线分析S/D、RI、ACTA、MDA、SOD诊断ICP患者发生FD的价值;以一致性分析S/D、RI联合ACTA、MDA、SOD诊断ICP患者发生FD的价值.结果 FD组PI水平[(0.56±0.14)]与非FD组PI水平[(0.60±0.1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D 组 S/D、RI、ACTA、MDA 水平[(3.08±0.53)、(0.66±0.14)、(0.46±0.14)pg/L、(4.27±0.62)μmol/L]明显高于非 FD 组[(2.57±0.61)、(0.45±0.11)、(0.32±0.10)pg/L、(3.38±0.57)μmol/L],FD 组 SOD 水平[(33.96±3.87)kU/L]明显低于非 FD 组[(44.75±4.61)kU/L](P<0.05).ROC 分析显示 S/D、RI、ACTA、MDA、SOD能够诊断ICP患者发生FD,曲线下面积为0.730、0.800、0.784、0.837、0.884,均有P<0.05,最佳截断值为2.635、0.505、0.395 pg/L、3.850 μmol/L、39.480 kU/L,敏感度为 0.884、0.800、0.711、0.733、0.778.经一致性分析,S/D、RI 联合ACTA、MDA、SOD诊断ICP患者发生FD的灵敏度为0.911,特异度为0.967,准确率为0.943,Kappa=0.883.结论 脐血流S/D、RI及ACTA、MDA、SOD均可用于ICP患者FD的诊断,且联合诊断的价值更高.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胎儿窘迫脐血流激活素A丙二醛

    应用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治疗老年复杂性肝内外胆管结石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

    罗卿宋涛
    592-59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在老年复杂肝内外结石患者中采用一期法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纳入2021年1月—2021年6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老年复杂性肝例内外胆管结石患者共65例,男性34例,女性31例;平均年龄为(67.2±10.3)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随机分为观察组(n=36),采用一期经皮经肝胆道镜技术清除胆道结石;对照组(n=29),采用常规手术,即胆总管切开取石、T管引流或行胆肠吻合术.检测两组患者在术后6个月的肝功能及结石复发情况,记录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 观察组手术后6个月ALT、AST、TBil、DBil分别为(24.7±11.4)U/L、(22.8±9.7)U/L、(21.8±2.6)mmol/L、(19.5±11.9)mmol/L,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36.2±9.3)U/L、(31.5±10.3)U/L、(31.3±7.5)mmol/L、(28.6±11.9)mmol/L,P<0.05];观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禁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分别为(95.5±10.4)min、(45.1±9.3)mL、(15.2±6.6)h、(12.4±1.2)h、(4.5±0.6)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57.3±16.4)min、(92.3±10.8)mL、(27.3±5.9)h、(26.3±7.9)h、(6.8±1.0)d,P<0.05];观察组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8.3%对20.7%,P<0.05);观察组结石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5%对28%,P<0.05).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采用一期法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OR=0.21,P=0.036,95%CI:0.052~0.89)能减少结石复发,而术前胆红素升高(OR=1.12,P=0.002,95%CI:1.01~1.48)是结石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在老年复杂肝内外结石患者中采用一期法经皮经肝胆道镜取石术是安全的,能够提高结石清除率、减少并发症、降低远期结石复发.

    复杂肝胆管结石胆石症经皮经肝胆道镜手术并发症内镜手术

    TIPS在慢加急性肝衰竭静脉曲张再出血高风险人群中的应用和评价

    陈治莉谢青莫瑞东
    596-599页
    查看更多>>摘要: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一个严重并发症.在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的情况下,静脉曲张再出血发生率和短期病死率均很高.治疗和(或)消除诱因(主要为细菌感染和酒精性肝炎)及降低门静脉压力可改善急性失代偿及ACLF患者的预后.早期开展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TIPS)可有效控制出血,防止再出血和降低短期病死率.因此,TIPS可作为ACLF伴静脉曲张出血患者的一种治疗选择.

    TIPS慢加急性肝衰竭静脉曲张出血急性失代偿

    白细胞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

    丁剑波李秀惠
    599-602页
    查看更多>>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最常见的慢性肝病,NAFLD可由单纯性脂肪肝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甚至肝硬化和肝癌,严重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但是NAFLD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而且目前尚无可靠且有效的治疗药物,故研究NAFLD发病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白细胞在NAFLD发生及进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被越来越多的研究揭示.本文就白细胞及其主要亚类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B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在NAFLD发生及进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白细胞

    血清HBV RNA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周培张艳芳
    602-60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人体后可导致慢性化,这与共价闭合环状DNA(cccDNA)存在密切关系,目前的一线抗HBV治疗药物均不能清除肝内cccDNA,而血清中的HBV RNA能反映cccDNA的转录活性,其作为新的血清学指标在临床上能较好地评估抗病毒疗效,指导停药后复发的治疗方案制订,本文就血清HBV RNA在临床应用方面做一综述.

    HBVRNAcccDNA前基因RNA乙型病毒肝炎

    肝衰竭继发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诊治

    雷雪尔周俊英
    605-609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衰竭患者因肠道菌群改变、肠道屏障功能受损、机体免疫力下降等因素,极易继发感染,使得病情进一步加重,其中以腹腔感染、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最为多见.为了降低肝衰竭继发感染的病死率并改善预后,早期诊断及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很重要.

    肝功能衰竭感染诊断治疗

    黄酮类化合物对对乙酰氨基酚诱导肝损伤的保护作用

    张锦华张家祺张立超
    609-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乙酰氨基酚(acetaminophen,APAP)也被称为扑热息痛,可用于治疗发热、疼痛和炎症.而过量服用对乙酰氨基酚会导致急性肝功能衰竭,甚至需要肝移植.目前临床治疗APAP导致的肝损伤是给予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L-cysteine,NAC),通过补充肝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储存发挥保肝的作用.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大量存在于食物和中药中的单体,可以通过恢复细胞的抗氧化防御系统、限制氧化应激、改善炎症、减轻坏死细胞死亡等来保护APAP诱导的肝毒性.本文针对黄酮类化合物减轻APAP引起肝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和相关靶点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对乙酰氨基酚肝损伤黄酮类化合物氧化应激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