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肝脏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肝脏
肝脏

月刊

1008-1704

ganzang2010@163.com,ganzang@online.sh.cn

021-54483359

200235

上海市徐汇区沪闵路9585号

肝脏/Journal Chinese Hepatology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主要是报道国内肝病领域的临床研究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交流中西医结合的临床经验,介绍肝病新技术的重要发展并开展国际及国内学术交流活动。为肝脏病学的医疗、教学和科技提供学术交流的园地。进一步提高广大医务人员肝病的诊治和预防研究水平。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重组人干扰素α-2b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调素的影响及其机制

    王雪梅宫富琪郑金娜于燕民...
    840-84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重组人干扰素α-2b(IFNα-2b)对丙型肝炎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3年1月丙型肝炎患者35例,按近3个月是否接受IFNα-2b治疗分为治疗组(n=20)和未治疗组(n=15),检测2组血清Hepcidin水平.另用0、50、100、200、400 μL五种不同剂量的IFNα-2b处理HepG2细胞24 h.分别检测血清Hepcidin、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子3(STAT3)及磷酸化STAT3(pSTAT3)的mRNA表达量.结果 治疗组血清 Hepcidin 为(94.91±16.28)ng/mL,明显低于未治疗组的(107.99±17.06)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96,P<0.05).IFNα-2b 剂量为0、50、100、200、400μL时,HepG2 细胞的 Hepcidin mRNA 表达分别为 1.00±0.23、0.67±0.12、0.28±0.04、0.25±0.03、0.17±0.02,呈递减趋势,各组Hepcidin mRNA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400μL低于 0、50、100、200 μL;100、200μL低于 0、50 μL;50μL低于 0 μ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50、100、200、400 μL HepG2 细胞的 STAT3 mRNA 表达水平分别为 0.72±0.11、0.74±0.12、0.68±0.09、0.66±0.06、0.66±0.0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0、100、200、400μL剂量的IFNα-2b的PSTAT3蛋白水平分别为0.76±0.14、0.65±0.06、0.57±0.07、0.54±0.05 均低于0μL的(0.85±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0、100、200、400 μL 剂量的IFNα-2b的PSTAT3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型肝炎患者IFNα-2b治疗后血清Hepcidin水平会下调,且下调幅度与剂量有关,其机制可能与STAT3通路磷酸活化受阻有关.

    重组人干扰素α-2b丙型肝炎铁调素机制

    27例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临床特征分析

    何萌韩笑贾继东赵新颜...
    844-84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EGE)的临床特征.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23年3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确诊的27例EGE患者临床数据.根据腹水、分型、肝功能、自发缓解及预后进行亚组分析.结果 27例EGE患者发病中位年龄为35岁,男性多于女性(2.3∶1).受累的消化道部位为胃和(或)十二指肠19例,16例为黏膜型,23例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升高.浆膜型者外周血EOS计数及腹水发生率显著高于黏膜型和肌型者(12.85×109/L 比 8.24×109/L 比 11.11× 109/L,P=0.029;87.50%比 6.25%比 0,P<0.001);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外周血EOS计数、EOS占比及IgE水平显著高于自发缓解患者(2.77 × 109/L比0.56 × 109/L,P=0.016;29.30%比8.05%,P=0.045;200.00 IU/mL比20.39 IU/mL,P<0.001).外周血EOS计数联合IgE对自发缓解具有良好的预测效能,AUC=0.92,95%CI:0.82~1.00.结论 EGE是一种罕见的胃肠道炎性疾病,常累及胃和十二指肠;外周血EOS计数及IgE水平较高的患者推荐激素治疗.

    嗜酸性粒细胞胃肠炎糖皮质激素治疗自发缓解

    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贾莉赵华才杨兴萍刘佳...
    848-85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胆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方法 选取中国十九冶集团职工医院2019年6月至2023年1月收治的胆道感染的胆总管结石患者105例.根据结石的情况将患者分为初发组和复发组.收集受试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检查结果等.使用VITEK 2 Compact全自动菌种分析仪分离鉴定胆汁中的菌株.使用纸片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观察受试者的抗生素使用史,胆汁菌株培养的阳性率、分布情况,胆汁中细菌的耐药情况等.结果 结石初发组55例,复发组50例.与复发组相比,初发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更高(P<0.05).初发组和复发组的胆汁培养阳性率分别为83.6%(46/55)和94.0%(4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923,P=0.001).复发组革兰阴性菌为84.0%(36/50),大肠埃希菌为30.0%(15/50)高于初发组的63.6%(13/55)和23.6%(13/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病原菌分布初发组和复发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初发组相比,病原菌耐药率在复发组中明显增高,耐药性明显增强有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P<0.05).结论 初发和复发胆总管结石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相似,但复发组的病原菌耐药性高于初发组,临床医生用药应根据患者结石复发情况、耐药实验慎重选择抗生素.

    胆总管结石胆道感染胆汁培养病原菌分布耐药性分析

    学龄前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合并肝功能异常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

    岳贇马丽王卫国
    852-85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阜阳市人民医院2020年1月至2023年7月IM并接受治疗的140例学龄前儿童的临床资料.将患儿分为肝功能正常组和肝功能异常组,比较两组患儿的基本情况、临床症状、住院时间及实验室指标.logistic二元回归分析IM合并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相关指标的临床价值.结果 IM合并肝功能异常的患儿61例,肝功能正常79例.两组患儿年龄、性别、发病季节,临床症状及EBV阳性病毒载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功能异常组患儿住院天数为7(6,9)d、淋巴细胞计数为10.10(8.65,14.82)× 109/L,CD8+T淋巴细胞为7690.00(4585.37,11164.50)/μL,高于肝功能正常组的 6(5,7)d、9.33(6.79,12.11)× 109/L、5900.66(3637.12,8746.00)/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 CD4+/CD8+比值为 0.21(0.17,0.29)、中性粒细胞为 2.7(2.06,4.12)× 109/L、血小板计数为 199(148,228.5)× 109/L、系统炎症免疫指数(SII)为46.34(26.63,93.78),明显低于肝功能正常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SII与IM合并肝功能异常密切相关.SII诊断并发肝功能异常临界值为59.13,曲线下面积为0.758,诊断价值较高,且优于CD8+T淋巴细胞及CD4+/CD8+比值.结论 IM合并肝功能异常患儿存在明显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当患儿存在高CD8+T淋巴细胞,低SII和低CD4+/CD8+比值时合并肝功能异常的风险较高.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病毒肝功能异常系统炎症免疫指数

    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比较

    郑香伟李士坤
    857-8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比较分析以急性、慢性肝损伤模式起病的自身免疫性肝炎(AIH)患者临床特征,并观察临床治疗方案的效果差异.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2年1月信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AIH患者98例,按照临床诊断分为急性起病组(n=46)和慢性起病组(n=52),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对比两组的疗效.结果 经分析,急性起病组和慢性起病组的首发症状中,黄疸在急性起病组中更常见,占比21.7%,高于慢性起病组的7.7%(P<0.05);而慢性起病组首发无症状者占比28.8%,高于急性起病组10.9%(P<0.05);炎症表现中,急性起病组中肝小叶炎症占比为56.5%,高于慢性起病组的34.6%(P<0.05),而门静脉炎占比仅为17.4%,低于慢性起病组55.8%(P<0.05);慢性起病组纤维化比例为82.7%,相对于急性起病组65.2%更高(P<0.05);生化指标上看,慢性起病组AST值为(169.9±10.4)U/L,低于急性起病组[(206.5±13.5)U/L,P<0.05],慢性起病组ALT水平为(196.7±11.4)U/L,低于急性起病组[(279.8±14.7)U/L,P<0.05],慢性起病组 IgG 水平为(1807.8±122.7),较急性起病组更高[(1648.8±110.9),P<0.05].治疗6个月后,急性起病组ALT水平(20.1±2.0)U/L,低于慢性起病组[(24.7±1.9)U/L,P<0.05],IgG水平为(941.5±90.1),低于慢性起病组[(1122.7±100.2),P<0.05].急性起病组的总有效率为95.7%,较慢性起病组的82.7%更高(P<0.05).结论 不同的炎症导致的起病急缓不同,而起病急缓的首发症状和生化指标也存在一定差异,急性起病的患者应用标准治疗方案的疗效较慢性起病更显著,在临床治疗中需根据炎症类型和患者对治疗方案的适应性进行及时的用药调整.

    自身免疫性肝炎临床特点界面性肝炎肝小叶炎门静脉炎

    肝脏疾病成分输血与相关检验指标主成分分析和预测研究

    吴春芳杨森夏益兰汪月娥...
    862-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相关检验指标在肝脏疾病成分输血的主成分分析和预测模型.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住院接受成分输血的肝脏疾病患者与非肝脏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接受成分输血的类型分为输注悬浮红细胞组、输注病毒灭活冰冻血浆组和输注单采血小板组.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和输血前相关实验室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功能指标、肝功能指标以及输血情况,通过t检验与方差检验比较肝脏疾病与非肝脏疾病不同成分输血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KMO检验、Bartlett球形检验和碎石检验(Scree Test)验证多因子分析的适宜性,利用主成分分析(PCA)对各指标的方差贡献进行观察,评估各指标间的相关性.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评估各检验指标对于不同成分输血的预测价值.结果 共纳入96例肝脏疾病患者与216例非肝脏疾病患者,肝脏疾病中57.3%患者输注血浆(55/96例),非肝脏疾病中54.2%患者接受红细胞输血(117/216例).输注红细胞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Hb平均值分别为70.61 g/L和82.82 g/L;HCT平均值分别为20.80%和24.47%;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平均值分别为45.94 U/L和25.43 U/L;总胆红素平均值为44.38 μmol/L和19.31μmol/L,这四项指标两组患者中存在显著差异(P<0.05).在输注血浆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Hb平均值分别为73.45 g/L和111.43 g/L;HCT平均值分别为21.70%和31.06%;ALT平均值分别为59.33 U/L和28.33 U/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分别为44.35 U/L和22.52 U/L;INR平均值分别为1.43和1.07;以上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输血血小板组肝病与非肝病患者PLT平均值分别为36.70× 109/L和50.76×109/L;AST平均值分别为54.20 U/L和31.19 U/L;PT平均值分别为15.95 s和12.98 s;APTT平均值分别为54.42 s和29.90 s;INR平均值分别为1.36和1.11;以上五项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PCA分析肝病患者不同成分输血前检验指标显示,血液指标和肝功能指标分布为第一和第二主要成分,非肝病患者输血前检验指标中肝功能和凝血指标为第一和第二主要成分.通过ROC曲线分析肝病患者接受红细胞输血组,HCT曲线下面积为0.912;血浆输血组中,INR和PT曲线下面积为0.964和0.953;在输注单采血小板组中,INR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8.结论 本研究对于不同成分输血前各项指标相关性分析和模型预测,尤其对于肝病患者选择不同成分输血可以提供研究依据.

    肝脏疾病成分输血检测指标主成分分析预测模型

    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合并脓毒症的诊疗进展

    陈然王帅高扬杨志琴...
    867-8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乙型肝炎病毒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易合并感染,甚至进展为脓毒症,此类患者病情危重,病死率高.本文介绍了 HBV-ACLF合并脓毒症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后评估及诊疗方法,为HBV-ACLF合并脓毒症的诊疗提供一定的依据.

    慢加急性肝衰竭乙型肝炎病毒脓毒症诊断治疗

    肝硬化与肝性骨病的研究进展

    马超敬进华余虹李玉玉...
    870-873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性骨病(hepatic osteodystrophy,HO)是慢性肝病尤其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增加骨折风险,显著影响患者的长期预后及生活质量,从而导致病死率增加.本文重点讨论了肝硬化合并HO的诊断、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改善肝硬化合并HO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远期预后.

    肝硬化肝性骨病

    调控HNF4α诱导肝细胞癌分化的机制进展

    丁一桁贾婧轩齐锦生栗彦宁...
    874-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肝细胞核因子4α(HNF4α)是诱导肝细胞癌(HCC)分化中重要的开关因子,HNF4α甚至可重编程肝癌细胞为肝样细胞.在此过程中,调控HNF4α的上游因子有肝细胞核因子6等转录因子.另外,非编码RNA对HNF4α的调控也很重要.此外,去甲基化酶1011易位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1会诱导HNF4α启动子的去甲基化,启动HCC分化,抑制精氨酸甲基转移酶5也有类似的效果.本文将近年来在诱导肝细胞癌分化过程中激活HNF4α基因、非编码RNA及去甲基化修饰及相关通路等研究加以综述.

    肝细胞癌分化HNF4α非编码RNA去甲基化

    无创评估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的研究进展

    饶晨怡李锋
    877-880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食管静脉曲张是肝硬化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可能进展为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是肝硬化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目前,门静脉高压被认为与胃食管静脉曲张出血的发生密切相关.肝静脉压力梯度是临床上评估门静脉高压的金标准,但因其检测为有创性,至今无法广泛应用于临床.因此,寻找一种无创的方法来准确评估门静脉高压严重程度,进而预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再出血的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就目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无创诊断方法进行综述.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肝静脉压力梯度静脉曲张出血无创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