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郑洁

双月刊

1671-394X

journal@gzhu.edu.cn

020-39366068

510006

广州市大学城外环西路230号A213信箱

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关于见证文学与文学见证的对话

    洪子诚陶东风
    5-18页

    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与"三不"体制机制的耦合性

    龙太江王琦
    19-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反腐倡廉是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构建的重点和难点.从党内政治生态建设和"三不"体制机制耦合性研究角度出发,以提取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素维度和"三不"体制机制框架维度为基础,应用耦合性分析验证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要素与"三不"体制机制框架的契合性,并结合新加坡及中国香港地区一体化反腐倡廉经验,构建融合"三不"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耦合机制以及一体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研究发现:党内政治生态建设与"三不"体制机制之间存在较强的耦合性,且反腐败法制体系、专门反腐败机构、制度建设能力、惩戒震慑效果、思想教育效能是影响二者之间耦合程度的重要因素;相较于党内分层次、分部门的政治生态建设机制,基于"三不"一体化体制机制的党内政治生态建设机制,能高效解决腐败难题、提升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绩效,促使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由党内驱动向一体化反腐倡廉体制机制的转化.

    "三不"体制机制党内政治生态反腐败

    圈内化、权力距离与腐败风险感知:基于A省职务犯罪罪犯的实证研究

    李莉李宁卉
    29-3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被曝光的腐败案件显示,虽然官员在进行决策时是有风险-收益的考量的,但又不仅仅局限于此.聚焦于个体决策,风险感知是职务犯罪罪犯从事腐败行为的决策动机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权力距离为测量指标的圈内化组织文化,对官员个体从事腐败行为决策时的风险感知具有较为复杂的影响.单位权力距离感知与腐败被发现和被法律惩处的风险感知呈显著负相关关系,这表明在中国科层组织"圈内"文化影响下,官员在单位集体中感知到的权力距离越大,个体对上级权威的服从性越明显,服从上级就成为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行动逻辑,从而造成大量一把手带头下的"圈内腐败同质化".此外,权力距离感知与党纪处分风险感知、无形风险感知呈正相关,这说明官员个体即使对所处单位权力距离感知明显,仍然强烈感知到党纪处分的威慑力和对"面子""尊严"等无形风险的重视.这一研究发现对于思考如何在"扎紧制度的笼子"的同时,针对公务员所进行的文化层面的预防建设具有重要价值.

    腐败权力距离圈内化风险感知

    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的裁处机制探讨——以二者的双重处理为视角

    杨永庚罗新远
    39-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特色治理体系下的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的产生,既源自纪检监察与违法犯罪处理机制中临界点的模糊性,又来自纪检监察机关与司法机关职权的交叉分工,而最根本原因是纪检监察权与司法权的相对独立关系,即纪检监察权与司法权在惩罚严厉程度上的递进关系以及司法权对纪检监察权的保障关系.据此,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可分为两类:一是以纪检监察惩处为终结的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二是以违法犯罪惩处为终结的纪检监察和违法犯罪交叉案件.前者的处理应秉持"纪法分开,纪在法前"的规则,后者的处断则应坚持"刑事先行,纪法衔接"的规则.

    纪检监察违法犯罪交叉案件处理机制

    中国反腐与廉政的国际合作:过程、逻辑与展望

    孙灿
    4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腐败治理已成为一项国际共识并进入全球议程设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腐败治理与廉政合作实践正构筑起一个互"廉"互通的世界.近四十年中国反腐与廉政的国际合作先后经历了"萌芽期"和"接轨期",如今已迈向日益成熟的"加速期"."廉实力"的塑造、廉洁公共产品的供给和中国"国家廉政体系"的建构,分别构筑起中国特色反腐与廉政国际合作的理论逻辑、行动逻辑和制度逻辑,共同推进国家腐败治理的现代化.反腐与廉政的国际合作正面临"廉洁拐点"的机遇和"议题挂钩"的挑战,加快制度创新和增强制度韧性是中国国际反腐败事业不断发展的关键.

    反腐与廉政国际合作国家治理全球治理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理论

    李茂增
    56-6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关于新媒体语境下文学理论教学问题的讨论,主要从技术的层面展开,这显然没有切中要害,因为新媒体对文学的影响,决不是简单的工具、载体意义上的影响,而是直接关乎文学的根本性问题.新媒体文学乃是一种全新的文学样态,现有的文学理论已无力对新媒体文学做出有效的解释,对新媒体文学的偏见和误解反映了文学理论的深层危机.文艺学要恢复其相对于其他文学学科的"元学科"地位,就必须基于当前新媒体文学的现实,对文学进行重新定义,并建构一种历史化的、反本质主义的文学理论.

    新媒体文学理论新文科

    搭起一座微信平台——巴金故居传播文学经典中的一些尝试

    周立民
    67-76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新媒介环境下,如何看待经典文学作品的核心精神与受众阅读方式改变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又怎样定位博物馆(名人故居)之类公共文化机构在文学经典传播和教育中的地位和方向,均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巴金故居以微信平台的方式推动文学经典教育,打通学术界与普通读者的隔膜.在推送内容上,请一流的专家谈大众话题;在形式上,力求有感染力,能入心;在时机把握上,能够抓住节奏,还能带节奏;在整体设计上,给公众参与的机会.公共文化机构应该以"原汁原味"地传达经典文学作品的核心内容和精神为前提,在此前提下积极探索新媒介环境下多元的传播方式,培养公众的阅读和接受兴趣.

    文学经典推广巴金故居微信平台

    寻找突然感动的瞬间——新媒介环境下的文学经典教育之我见

    李松睿
    77-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复旦大学中文系在本科教学阶段开设的原典精读课程,尝试培养学生以独特的个人感受为基础解读文学经典的能力.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文学解读方式,带有深刻的浪漫主义文学观的印记.在新媒介环境下,信息量的大规模增长、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加,改变了人们理解作品的方式."讲故事"这种在本雅明看来已经消逝的阅读方式,在新媒介时代再次复活.在这一语境下,很多文学研究者把作品仅仅当作研究的素材,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研究方法拆解作品.进入文学经典的方式只有适用与否的区别,而没有好坏之分,真正能分出优劣的,只是运用方法的具体实践.

    文学经典原典精读新媒介

    以经典阅读为核心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基于课程地图设计的视角

    张桃洲
    83-89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年来,高等师范院校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已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与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方式渐行渐远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引入近年来流行于欧美等地的课程地图这一观念,对于调整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便有了切实的意义.基于课程地图设计的视角,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和核心能力之间的关联、课程主体角色转化、课程与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将经典阅读作为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体系的支撑点.经典阅读不只指向课程内容本身,而且也推动了课程构架、讲授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它甚至是一种内在的"课程思维",贯穿于课程讲授的全过程,从而成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经典阅读课程地图

    新媒体环境下的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思考

    蒋艳萍
    90-9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古代文论教学在新媒体时代面临着挑战和危机,也迎来了新的机遇.随着国家层面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复兴和加强文化自信的倡导,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性探讨不断深化,滋生出很多新的理论话题,阐释空间亦随之扩大.中国古代文论教学亦可与时俱进,改变以往单向传导、知识灌输为主的授课方式,借力新媒体技术,打破时空界限,将线上线下更好结合,为学生营造良好的群读环境,在加强原典学习的基础上,援引网络热点,丰富教学内容,以古释今,使古代文论话语体系更接地气,更具活力,对当下文艺创作的阐释能力更强.

    新媒体中国古代文论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