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封孝伦

季刊

1671-444X

gdxbysb@163.com

0851-5114843

550003

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大道北段242号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Journal Journal of Guizhou University(Art Edition)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地方"作为方法:近十年中国艺术电影创作的一种倾向

    齐伟曹若嘉
    1-8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十年来,众多中国新生导演以"地方"为单位集中涌现,依托"地方"展开叙事而创作出不少电影佳作,这一现象受到国内外电影界的持续关注.以"地方"作为电影创制的方法和以"新浪潮"之名统称的"地方新浪潮",在产业层面展露了艺术电影与电影市场的深度联结,在美学层面通过"地方"晕染出新的影像风格,在文化层面则令"地方"成为全球电影语境中再思考"中国形象"的重要媒介.由此,"地方新浪潮"在产业、美学、文化三重维度上生成了新的意涵,成为我们理解近十年来中国艺术电影创作乃至中国电影创作生态发展面向时绕不开的重要坐标.

    地方新浪潮新浪潮地方性艺术电影

    重敲锣鼓再出发——直面新的转折点的艺术学(代主持人语)

    李心峰
    9-10页

    2023艺术理论:学科·基础·前沿

    张新科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学界从学科理论、基础理论、前沿理论等不同层面对艺术理论进行了深入思考和探讨.在艺术学科理论方面,既有着眼于"三大体系"建设、"新文科"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等国家宏观背景而形成的时代话语,也有在2022年版学科专业目录背景下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学科建设的思考及评价问题.在艺术基础理论方面,既有对"艺术""美术""文艺"等核心概念的辨析,也有对"人生艺术化""丑""民间艺术""审美意象"等重要命题的探讨.在艺术前沿理论方面,艺术跨媒介研究、艺术与科技、艺术与伦理、艺术与地理、艺术与语言等既体现了艺术理论关注实践、解决现实问题的学科之"用",也促进了当下艺术理论走向多元化的繁荣发展之路.

    艺术学艺术理论艺术学科

    2023艺术史:走向多元探索的知识生产

    颜景旺
    18-2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度,艺术史研究在新文科建设与新版学科目录调整后的背景下继续向前推进.一是艺术史学科的理论研究与学术平台建设,彰显出艺术史学科从开始起步到取得学界广泛认同的自觉探索阶段;二是基于中国艺术史理论体系建构的自觉意识,艺术基础理论研究聚焦于本体性、本土性和现实性问题,题域宽广,思考深入;三是方法论研究视域表现出多维层面的推进态势;四是个案研究与热点话题越发聚焦与深入,从具体研究层面加快了艺术史学科的繁荣与发展.

    2023年艺术学艺术史学科理论方法个案

    2023艺术批评:新时代艺术批评话语建构

    李若飞
    26-3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艺术批评研究取得了新的成果和突破.一是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艺术批评标准及发展的研究.二是对"新时代"与阶段性经验总结及系统研究的重视.三是对艺术批评基础理论重点概念和话语的研究.四是对艺术批评史方法和艺术家及学派"共同体"的研究.五是对新媒体语境下的艺术批评现象及新媒体艺术批评类型的研究.六是丰富多样的各种门类艺术批评研究,各门类艺术批评重点关注批评的历史、体系、学科和基础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与个案研究共同发展.艺术批评话语呈现出新时代多样化发展的态势.

    2023年艺术学艺术批评门类艺术

    2023艺术交叉学科:跨界·多元·共生

    秦兴华
    36-4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中国艺术学在交叉学科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一是形成以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和艺术媒介学为代表的新型学科群,并对其展开理论溯源和体系建构;二是强调艺术人类学和艺术乡建研究的中国性、主体性和跨学科性,回归中国文化的具体语境;三是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行动指南,重视文化产业体系与学科建设,大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传播研究;四是探索游戏的艺术本性和教育价值;五是建构中国艺术心理学、中国艺术教育学等学科体系.

    艺术学交叉学科跨媒介学科报告

    以沉浸式体验实现在地共情传播——新质生产力视角下的艺术乡建路径

    冯静芳
    46-53页
    查看更多>>摘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不仅关涉新技术领域,对乡村振兴也提出了新的要求.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发展路径之一,在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力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艺术乡建的可持续发展,既要关注在地性,激发村民的主人翁意识,也要重视村民、艺术家、游客三者的共情传播,助推乡村的高质量、多质性、双质效发展.沉浸式体验凭借其灵活性与互动性,成为兼顾在地性与共情传播的艺术乡建路径,有助于各地乡村挖掘本土特色,打造独特的乡土记忆,增强乡村文化自信.

    沉浸式体验在地性共情传播新质生产力艺术乡建

    叶朗意象美学的独特价值与理论困境

    曹元甲
    54-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美学学科自建立以来,在西方经历了一个从认识论到存在论的转向过程.作为西学东渐的产物,美学在中国也大致经历了类似的转向过程,这一过程集中体现于20世纪90年代的后实践美学与实践美学之间为期十多年的学术争鸣中,当代中国存在着的众多美学流派便是这一学术争鸣的产物.在众多美学流派中,叶朗的意象美学在文化自觉性方面尤为凸显.该理论立足中国美学,同时吸收西方现当代美学思想,建构起了一个全球性的"现代美学体系",基本实现了从"美学在中国"到"中国美学"的成功演进,堪称典范.但是由于叶朗对"意象"的理解存在矛盾,使得该理论中的"意象"和"感兴"这两个核心概念界限不明,涵义不清,进而在理论根基上出现了动摇.

    叶朗意象美学感兴独特价值理论困境

    北纬30°短片节青年影人沙龙对谈

    郁笑沣刘伽茵梁鸣韩程...
    62-67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电影中的总统形象解析

    储双月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影片在塑造总统形象时,除了秉持一贯以来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还致力于张扬个性来提升形象的吸引力和亲和力:在人物的政治生活中添加了家庭生活和个人情感,注重心理活动,体现以个人为主体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呈现出个人生活在政治生涯中的悲剧性和思辨性色彩.这类美国电影利用带有揭秘性质的政治文化资源,将美国的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包装成个人英雄主义这一流行文化输出,让不同国家的观众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乃至接受、认同美国文化和美国精神.

    总统形象个人英雄主义国家优越感爱国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