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中低纬山地气象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中低纬山地气象
中低纬山地气象

吴战平

双月刊

2096-5389

0851-5202213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新华路翠微巷9号

中低纬山地气象/Journal Mid-Low Latitude Mountain Meteorology
查看更多>>本刊为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刊物,主要刊登气象学各分支学科的研究论文及技术总结、气象业务现代化建设的进展及防灾减灾的气象报务经验方法,为各级气象科技人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及促进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一席之地,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分析

    杜小玲蓝伟陈波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揭示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降水异常成因.[方法]利用天擎降水资料挑选出了 2000年以来贵州最强梅汛期年份及其降水特征,再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及风云FY-2G黑体亮温(TBB)资料,诊断分析最强梅汛期贵州降水异常偏多的原因及极端降水成因.[结果](1)2020年梅汛期贵州累计降水量是1961年以来的次多年,是2000年以来的降水最异常年份;暴雨集中在6月上旬-7月上旬,6月23日和29日降水强度具有极端性.(2)2020年梅汛期贵州频繁的暴雨过程及极端暴雨与江淮梅雨的大背景密不可分.(3)2020年梅汛期影响贵州的中尺度低涡系统频繁,中尺度对流系统十分活跃.这些中尺度系统大多初生于贵州西部,在贵州省内发展加强,并产生暴雨天气,MCC是6月23日及29日极端降水的直接影响系统.(4)2020年梅汛期低空急流异常活跃,尤其是6月下旬初、下旬末及7月上旬后期出现了 3段持续时间长、强度强劲的低空急流,为梅汛期的持续性暴雨过程、范围最广的3次暴雨过程及极端暴雨提供了异常充沛的水汽条件.[结论]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做好梅汛期持续性暴雨、致洪暴雨和极端暴雨预报提供了依据.

    梅汛期降水异常极端降水中尺度对流系统低空急流

    贵州威宁冰雹云演变特征雷达观测研究

    邹书平柯莉萍曾勇罗雄...
    12-2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研究云贵高原东侧台地对流云(冰雹)单体形成发展演变过程.[方法]结合冰雹云单体回波演变特征,着重分析了 2018年5月17日和2019年4月27日2次冰雹天气过程冰雹云单体Zh、Zdr、φdp、ρhv等偏振参量特征,以及不同相态降水粒子分布与温度形成环境条件的对应关系.[结果](1)若以45 dBz回波高度在0℃层高度以上、回波强度Z≥55 dBz、VIL≥20 kg·m-2作为冰雹识别指标,比降雹时间提前1~3体扫观测时间,冰雹预警时间提前量为6~18 min.(2)非球形大粒子区的Zdr在2.8~5.4 dB之间,φdp在179~191°之间,ρhv在0.85~0.99之间,与强回波区相对应,主要是有大雨滴粒子群所组成,近似于球形大粒子区的Zdr在-2.3~1.2 dB之间,φdp在180~235°之间,ρhv在0.54~0.90之间,主要分布的是霰或冰雹等球形粒子.(3)当近似于球形粒子(冰雹)位于非球形粒子(雨滴)的前侧且存在Zd,正中心区和负中心区时,这是由于风向风速的拖曳作用,使大雨滴团移动较小,霰或小冰雹朝向风的方向移动较快而使其处于强回波区前沿的结果.(4)研究中粒子识别分类算法没有考虑水凝物粒子所存在的温度环境条件,导致暖云中存在湿雪(WS)、冰晶(CR)等固态降水粒子,且缺少霰粒子分类识别产品,因而需要对水凝物粒子分类识别算法予以改进.[结论]研究结果可为偏振参量订正、数据质量控制和模糊逻辑粒子相态识别算法改进提供参考.

    冰雹云演变特征偏振参量粒子识别预警时间

    长江横切变线影响的黔东北2类暴雨特征分析

    杨群冉光镜向楠吕春艳...
    24-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索黔东北受长江横切变线影响的暴雨特征和强降水形成原因.[方法]利用实况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近10 a黔东北受长江横切变线影响的暴雨过程进行分类分析.[结果](1)副热带高压西侧北上的西南暖湿气流与我国东北低涡槽南下的变性干冷空气在长江中下游—贵州北部交汇,使得中低层南北气流之间的横切变线维持.但地面上影响系统不同,造成暴雨落区、强度存在差异.(2)第1类暴雨,地面受低压影响,在充足的水汽和强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中低层强动力抬升及边界层锋生作用,强降水在地面辐合线与低层切变线叠加区域发生发展,雨强≥50 mm·h-1,50 mm≤24 h降雨量<100 mm;第2类暴雨,地面受海上高压后部偏东气流影响,在充足的水汽、强的动力抬升和弱的热力不稳定层结条件下,强降水在低层切变线附近及地面偏东气流里发展,暴雨范围较广,20 mm·h-1≤雨强<50 mm·h-1,局地24 h降雨量≥100 mm.[结论]通过分析黔东北受长江中下游切变线影响的2类暴雨特征及影响系统的异同,揭示暴雨差异及形成原因,以期提升此类暴雨预报能力.

    切变线暴雨特征黔东北

    基于风廓线雷达的贵州中部一次强对流天气特征分析

    罗敬杨帆谢清霞周明飞...
    32-3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了分析风廓线雷达对强对流的探测能力及临近预警指标.[方法]利用风廓线雷达基本和反演参量及常规气象资料,对2023年3月16日贵州中部大范围混合性强对流天气进行分析.[结果]此次过程是在高空槽、低层切变线、低空急流及有利的环境条件共同作用下,由地面辐合线和冷锋先后触发形成的.风廓线雷达水平风场能探测槽线、切变线及地面冷空气的准确过境时间及低空急流的变化,较常规地面和高空资料优势明显.[结论](1)风廓线雷达反演的温度平流、垂直风切变产品可以反映降雹区周边环境的层结不稳定和低层较强垂直风切变特征以及强降水发生时强冷平流入侵和整层深厚强垂直风切变特征,低空急流指数跃增后消失指示了短时强降水的发生.(2)垂直速度≥4 m·s-1、谱宽≥1 m·s-1、大气折射率结构常数C2≥-130 dB,信噪比SNR≥50 dB可作为划分有无降水的界限,且垂直速度和谱宽的伸展高度有助于区分对流性和稳定性降水阶段.

    风廓线雷达温度平流垂直风切变低空急流指数垂直速度

    基于3种方法的福建天气雷达探测环境评估与分析

    连晨方刘德强张深寿杨文昌...
    40-4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我国新一代天气雷达组网探测仍然存在较大盲区,特别是对低层大气的覆盖情况缺少评估.该文旨在研究福建省雷达对低层大气的探测情况,以辅助补盲雷达站址选择.[方法]利用SRTM高分辨率地形数据,采用3种方法,对福建省8部SA天气雷达0.5~3.4°仰角的探测环境,从单站范围、雷达探测重叠度、组网覆盖范围等方面进行分析,其中方法1、方法2、方法3分别基于射线海拔高度不同、射线与地形高度差不同、馈源以上高度不同,对一定高度区间的雷达覆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从业务角度出发评估低层大气探测环境,方法1和方法2的评估效果更优,以方法2为例,分析在盲区新建雷达的补盲效果,结果表明盲区主要位于闽中、闽西南和闽北地区.[结论]补盲雷达若位于靠近福建省界的闽西南区域,能最大程度新增0~2 km高度雷达波束覆盖面积,经计算得出新增面积可达15 000 km2以上.

    天气雷达盲区覆盖评估选址方法探测环境

    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型分析

    高晶石茹琳陈金琪范灵悦...
    49-5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探究1981-2022年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型.[方法]利用中国气象局逐日降水和日最低气温及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对内蒙古强冷空气事件进行判别,并采用REOF及合成分析等方法对内蒙古强冷空气时空特征及大气环流型进行分析.[结果]就强冷空气事件线性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月强冷空气次数增加的站点最多.分析各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湿型,3区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多于冷干型.长期变化趋势只有3区冷干型、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都为减少趋势,1区、2区冷湿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增加趋势,1区、2区冷干型强冷空气次数为减少趋势.[结论]各区域形成冷干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需要有西北气流影响该区域,而形成冷湿型强冷空气过程的主要条件是东南的暖湿气流输送到该区域.

    内蒙古强冷空气冷干冷湿

    怒江州"桃花汛"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研究

    袁利平汪靖张万诚杨朝梅...
    56-6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研究云南省怒江州"桃花汛"降水的气候变化背景.[方法]利用2011-2020年1-5月怒江州4个国家气象站和25个乡镇气象站逐小时雨量数据,通过常规数理统计,详细分析了怒江州"桃花汛"小时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怒江州"桃花汛"降水主要出现在贡山县和福贡县,泸水市西部和兰坪县西北部也有此天气现象."桃花汛"雨量约占全年雨量的30%~60%."桃花汛"降水量、降水时长、平均小时雨强、夜雨量等特征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均为北多(强)南少(弱)、西多(强)东少(弱)."桃花汛"累计降水量受降水时长和小时雨强共同影响,其中贡山、福贡受降水时长影响最大,雨强主要影响福贡和泸水的局部."桃花汛"降水日变化主要表现为单峰单谷特征,峰值在下半夜,谷值在上午后期,夜雨占比为55%."桃花汛"短、中、长和超长历时降水也呈北多南少、西多东少态势.泸水、兰坪以短历时、中历时和长历时降水贡献为主,而贡山、福贡的超长历时降水贡献最大.[结论]"桃花汛"以稳定的系统性降水为主,短时强降水发生率低.

    怒江州桃花汛小时降水时空特征

    2010-2021年黔南州汛期小时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邓继海唐红忠姜军志陈梅...
    64-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利用黔南州2010-2021年46个自动气象站小时降水资料,研究黔南降水强度(小时雨强)、降水量和降水频次3个指标时空变化特征.[方法]运用天气学与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黔南汛期降水主要有4个大值中心,位于荔波、都匀、长顺和贵定4个地区,降水量均超过1 100 mm,除荔波外,其余3个地区降水量均占年降水量的80%以上;罗甸以东地区短时强降水发生频次和强度为全州较大区域;相比降水时长,汛期降水受降水强度的影响更强,但局地特征明显.将黔南划分为4个不同的区域,4个区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下午和上半夜时段,日变化特征仅降水强度呈多峰型,其余2个指标基本表现为单峰型;区域2降水量峰值出现时间最早,区域3降水强度最强;区域4降水量和降水频次最大.[结论]黔南汛期降水大值中心分散,局地特征明显,且大部分地区受降水强度的影响更强;4个区域短时强降水集中出现在下午和上半夜时段,频次和降水峰值自西向东随时间达到最大,降水强度东部最强,持续时间短,西部与东部相反.

    降水量降水强度降水频次短时强降水

    七星关区暴雨天气特征和"三个叫应"阈值研究

    帅龙王志红姚浪吴姗...
    69-7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质量发展要求,降低暴雨引发的山洪、地质及城市内涝等灾害影响,更好地服务于地方政府.[方法]利用2016-2022年毕节国家基本气象站和34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逐小时降雨资料,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七星关区暴雨天气特征进行分析,结合七星关区应急局提供的灾情数据,研究"三个叫应"阈值.[结果]七星关区年均暴雨站次107.8站,年均暴雨日数19.2 d;统计时段内7月累计出现36个暴雨日为最多,占27%,月暴雨站次峰值出现在7月达231站;暴雨日数、最大日降水量及最大小时雨强存在着明显的时间、空间不连续变化.[结论]通过局地暴雨天气特征与灾情资料结合,应用百分位法对地方"三个叫应"阈值标准进行修订,利用新标准对2023年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检验应用,发现修订后的"三个叫应"标准在地方应急叫应和调度工作时,更具客观性和参考依据.

    暴雨特征气象服务"三个叫应"

    烟台市秋季冰雹特征和成因分析

    任伯骅
    74-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为准确预报和防御秋季冰雹天气.[方法]基于高低空观测资料、烟台雷达回波资料和再分析资料(ERA5),统计分析烟台地区2006-2021年出现的5次秋季(9-10月)冰雹天气过程.[结果]冰雹发生前,对流有效位能(CAPE)和对流抑制有效位能(CIN)之差超过724.3 J·kg-1;850 hPa与500 hPa温差超过25 ℃左右及以上;0℃和-20℃层高度差超过2 900 m;0~6 km垂直风矢量差超过11.1 m·s-1.降雹地区上空400~800 hPa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垂直速度超过-1.0 Pa·s-1,并且都有强不稳定能量,为冰雹的形成提供一定的动力条件.雷达风暴参数在冰雹发生前的1~2个体扫中,除了风暴所在高度和回波顶高有可能是下降之外,其余均呈现上升趋势.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均达到37 kg·m-2和4.4 g·m-3上,增量也达到11 kg·m-2和1.3 g·m-3;大冰雹的垂直液态水含量和垂直液态水含量密度超过48 kg·m-2和5.4 g·m-3.[结论]5次秋季冰雹均在有利的环境下产生的,其特征是存在高空冷涡、切变线和急流辐合,地面上有匹配的辐合线.

    冰雹雷达风暴参数物理量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