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文化共识的当代凝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文化整合功能

    张梧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我国社会发展的外部条件来看,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加剧了各种异质性文化的流动与碰撞;从社会发展的内部条件来看,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又凸显了各种异质性文化的矛盾与张力.我国文化呈现出"古今中西之争"的复杂格局.越是文化高度分化,越是需要文化整合.在这方面,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内容,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文化根脉,以人类文明有益成果为思想镜鉴,以"第二个结合"贯通古今,以"全人类共同价值"融通中外,破解了"古今中西之争",凝聚了当代中国文化共识.在此意义上,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刻的文化整合功能.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应当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贡献出一批熔铸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成果.

    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整合古今中西之争第二个结合全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新文明观

    刘晨光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一种新文明观的实践创造.重思文明标准问题,恰是源于自视为文明标准的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成了问题.对文明标准的探讨与对人类早期文明尤其是早期国家的认识有关,同时还要面对"文明悖论"探求人类文明发展之道.基于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即从文化来理解文明,提出一种更具综合性的文明标准,即从共同体来理解文明.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或文明理论,既要着重融入中华文明的文明观,同时也要符合人类前沿科学认知.

    人类文明新形态文明标准文明悖论新文明观

    两种不同类型文明观及马克思恩格斯文明观实质

    杨生平王亚玉
    20-26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问题研究有着漫长的历史,且一直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话题.探溯文明理论的发展历史,显现出两条不同的思想脉络:一类是从社会发展意义上理解文明,把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看成是由某种客观或主观因素决定的不断变化的过程;另一类则是从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看待文明,立于某种或某些民族文化及其发展的视角剖析文明形态的嬗变.深挖两类文明观的发展轨迹,各自呈现出独特的思想内涵.与此不同,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明思想融汇了社会发展意义上的文明观和文化人类学意义上的文明观的积极涵义,并从唯物史观的立场出发建构了崭新的文明观与文明形态理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恩格斯这一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它既对马克思主义文化和文明基础理论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又科学回答并解决着重大现实问题.

    文明观文明形态文化人类学唯物史观

    "第二个结合"的三重向度

    郭红军童晗
    27-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也就是"第二个结合",具有三个重要向度,即现实向度、理论向度与价值向度.就其现实向度而言,"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内在要求,是"第一个结合"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必然之举,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就其理论向度而言,"第二个结合"归因于二者在宇宙观中的相通性、天下观中的契合性、社会观中的融通性、道德观中的相侔性.就其价值向度而言,"第二个结合"能够推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华大地不断发展,促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迸发强大精神力量,依托文化自信筑牢"四个自信",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二个结合"三重向度

    中国式现代化的世界意义:理论创新和实践贡献

    刘立云陈杰
    35-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明确了推进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谋划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安排.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基于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又有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既对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指导意义,也对世界现代化进程和共同发展具有重大价值.中国式现代化是科学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世界现代化理论的重大创新,是全球治理理论的积极探索,是人类文明形态的伟大创举,展现了在理论上的创新和突破.同时,中国式现代化为国际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新选择,为全球治理提供新路径,为世界和平发展提供新保障,为人类美好未来提供新方向,展现了在实践中的价值和贡献.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实践贡献世界意义

    "家长制":从意义、行为到德性——云南宾川金沙江干热河谷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社管理制度研究

    谷家荣
    42-52页
    查看更多>>摘要:"家长制"是云南宾川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带新型农民合作社近年兴起的一种特色管理制度.这种管理以"家长"引领的团体为单位,组织动员农民组成合作社,并结合现代股份制企业特点进行有效管理.微观上,"家长"团体由亲属、邻里、朋友等有着共同职业兴趣的种植户组成,他们之间是"差序格局"式的关系,生产贡献大小决定社员与"家长"的亲疏远近.宏观上,"家长"团体整体组成一个现代企业式的大合作社,各"家长"团体之间相互不会有太多的横向关系,各自针对合作社整体进行作为,他们之间是"团体格局"式的关系.但每个团体与合作社高管层之间又是差序格局关系的,其关系亲疏仍取决于单位团体的生产贡献.农民合作社因此成为一个具有"差序"和"团体"双重格局的经济共同体,其制度管理的灵魂在于合作社所培育的一种"类亲属"意义的道德理念,每个社员谨遵道义规训,将合作社整体利益内化到个人行动,心行合一,生产中意义、行为和德性互嵌互化,从而使合作社发展成一个健康的命运共同体.

    特色农业农民合作社"家长制"管理制度

    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测度:实践逻辑、模型构建及应用策略

    吴军民郭雨欣
    53-61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市域社会治理的效能,提升社区专业化水平首先要解决的是如何测度问题.把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测度置于新时代社会治理转型与现代化背景下,综合专业化的社会分工、技治主义、符号权力的定义,运用规范分析方法总结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测度的实践逻辑,分别是知识体制的权力依赖、市场取向的技术理性以及数字嵌入的社会合法性,在上述基础上可以尝试构建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测度模型.测度理论模型应用应充分考虑"治理用户"最可能所处的应用场景,坚持绩效-过程-对象取向评价相结合的应用策略,使模型解释力厚植于中国式社区治理现代化土壤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这一测度模型构建是一种初步的理论尝试,其效度尚有待实践加以检验,但其指标设计与应用场景策略能为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测度提供有益借鉴.

    社区治理专业化水平测度实践逻辑指标体系模型构建

    服务权能与农民合作社综合化发展

    赵晓峰褚庆宜
    62-72页
    查看更多>>摘要:发展农民合作社是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的有效途径,是推动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考察一些地方农民合作社二十多年来服务功能拓展的动态历程可以发现,合作社需要兼顾地方政府和服务对象的双重服务目标.结合中国党政体制下以服务为导向的治理特性,提出服务权能的分析概念,似可解释当前合作社迈向综合化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可行路径.农民合作社的服务权能包括权利和能力两个向度:服务权利是指组织具备的向社员提供某种服务的资格,服务能力则意指组织拥有的满足服务对象多元需求的能力.地方政府的风险评估、组织信任则是影响组织服务权利获取和服务能力提升的关键性影响因素,此两大因素的影响使得组织服务权利与服务能力处于动态调整.只有在服务能力与服务权利相匹配的情况下,合作社才能稳定地迈向综合化发展.

    农民合作社服务权能组织信任风险评估综合化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对于文学与政治的跨学科研究

    高旭东
    73-7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文学属于意识形态而政治属于上层建筑,二者的关系还是很密切的,然而恩格斯又指出,在文学作品中政治倾向不应该特别说出来,而应该自然而然地流露,而且好的政治倾向并不能保证艺术上的成功,而巴尔扎克在政治上的保皇党角色也没有影响他以现实主义深切地表现现实.尽管如此,马克思恩格斯还是特别注重诗人与作家的政治品德.他们对于法国浪漫主义者雨果、夏多布里昂、拉马丁等人的指责,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的政治立场.

    马克思恩格斯文学政治跨学科

    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学理路径

    赖锐
    79-86页
    查看更多>>摘要:瞿秋白1930年代的文艺大众化构想及由之衍生的文学运动,是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中国本土文艺问题的实地试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早期典范.考察瞿秋白的文艺大众化思想,既要对其理论观点、论争语境和嬗递轨迹进行整体把握,更要从中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本土文艺现实熔铸再造的学理路径和方法启示.瞿秋白主要采取了三种学理手段:一是置换哲学基座,通过否定以胡适为代表的实验主义及其改良主义文学立场,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文艺大众化运动中的指导地位;二是择用理论方法,主要借助马克思主义阶级论的分析视角,锚定普洛大众文学的阶级主体、服务对象与革命底色;三是付诸实践操演,在1934年领导中央苏区教育部期间,瞿秋白制定了具体可行的文艺方针,以高尔基戏剧学校、苏维埃剧团、工农剧社为载体推行戏剧大众化运动,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文艺实践的生动结合.从学理层面剔抉瞿秋白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发生经验,有望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提供路径参照.

    瞿秋白文艺大众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