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华文明包容性的哲学机理及历史演进

    孔新峰顾超一
    4-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复杂的层次结构、丰富的文化内涵、差异的文化内容.面对差异的多元文化,中国古人展示出了独特的智慧,追求并实现了差异、多元的共存.中国古代先哲对差异与秩序的关系展开深入思考,提出"和而不同""无弃人弃物""相反相成"等理念,注重对个体差异的保全,以及对差异间和谐关系与"多中之一"的构建.中国悠久博厚的文明发展史表明,差异文化的共存以及对差异的包容是文化生命得以延绵不绝、不断演进的重要因素之一.做好新时代的文化建设,需要我们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中华文明包容性秩序差异文化创新

    马克思东方现代化理论及其中国启示

    唐玉高力克
    11-1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社会科学史和思想史上的早期现代化理论中,马克思的学说独树一帜.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和政治经济学的视角,从生产力革命着眼,揭示了"现代化"的一系列新社会特征.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预言了未来社会主义代资本主义而兴的历史趋势.这种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维度和社会主义的未来远景,是以西方现代工业社会为典范而注重实证研究的现代化理论所匮缺的.马克思认为,在大工业和世界市场扩张的现代世界,亚洲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是由西方殖民主义的侵略而引发的,即西方殖民者在贪婪地掠取中国和印度的经济利益时,亦造成了一场摧毁农业社会结构、扩张工业文明的社会革命,从而"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马克思晚年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和吸取资本主义制度肯定性成果的构想,揭示了落后东方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马克思东方现代化理论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俄国

    全过程人民民主: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当代中国叙事

    向征
    19-25页
    查看更多>>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立足中国实际、继承发扬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产物,是中华文明内生的民主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真正的民主以人的解放为价值旨归,由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实现,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探索开创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实现了过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实质民主、直接民主和间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国家意志相统一,既是马克思恩格斯民主思想的继承,又是深植中国土壤的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深入贯彻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须在党的领导下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以民主促良法、以良法致善治,不断提高人民的民主意识、民主素养、民主观念,筑牢民主根基,积极拓宽民主渠道、丰富民主形式.

    全过程人民民主马克思中国道路

    历史自信的叙事逻辑辩证及其对外传播向度

    程丙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自信叙事蕴含丰富的辩证逻辑.历史自信的出场过程,内嵌主体认知与主体实践的互动机理,是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历史观之百余的的积淀.历史自信的意涵表达,依循唯物史观的意义预设与辩证理路,以党百余年的奋斗史为根本源泉,以人民至上为价值旨趣,以中华璀璨文明为重要涵养,以历史主动精神为主体动力.历史自信的价值效用,具有宏阔的时代格局与战略深意,对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实现制度优势向治理效能更好转化以及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意义重大.在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的过程中,强化其对外传播向度是应有之义,需在叙事议题设置、知识体系建构与传播介质运用上做好文章.

    历史自信叙事逻辑唯物史观对外传播

    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认识论革命探微

    王凯李勇
    33-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诞生是一场存在论革命,更是一场认识论革命.马克思实践哲学对抽象本体论和超验形而上学建制的瓦解,内在贯通了对建立在二者之上的传统认识论的体系化批判.马克思从认识的存在论基础出发,不仅指出了传统认识论中"意识"作为"自明前提"的虚假性,批判了构建虚假前提这一思维范式的抽象性,还揭示了这种思维范式的"狭隘关系基础",深刻阐明了对旧认识论的批判不是一个理论难题,而是一场现实的革命实践.

    实践哲学认识论感性意识实践同构性

    "成就饥渴"与"审丑"趋向:网络短视频低俗认同的理性审视

    蒋建国
    40-4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网络短视频的流行,一些网红作为新型娱乐明星颇受关注.但是,不少网络主播在短视频表演中,以媚俗、恶搞、露丑、色诱等方式制造"卖点",吸引网民的关注,从而达到"涨粉""爆红"和"收割"的目的.此类低俗表演不仅突破了道德底线、扭曲了社会价值观,也对大众文化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因此,要正确认识通俗与低俗的差异,加强"耻感"的认知,正本清源,注重网民的审美教育、理想信仰教育和道德伦理教育.在全社会形成抑制低俗价值观传播的舆论氛围和防范机制,推动网络清朗文明空间的建设.

    网络短视频低俗认同"耻感"认知审视

    Z世代的数字阅读:从个体偏好到集体共享

    闻媛
    46-51页
    查看更多>>摘要:互联网提供的跨越时空的技术手段及其所具有的去中心化特点,使文化权利向所有有能力参与的人开放,深刻改变了文本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伴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起来的Z世代年轻人习惯通过电子屏幕进行阅读,并以"盗猎"的方式展开衍生创作,由此团结同好,建立起虚拟社群.在对相关文本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合作性、持续性的丰富与延伸的同时,社群成员积极开展各种线上/线下集体活动,将阅读行为从建基于个体经验之上的意义重构发展成为一种共同参与的集体展演.随着兴趣与爱好的转移,人们以不同的身份穿梭于不同的社群,进而构建起广阔的文化和社会网络.阅读模式的变化形成Z世代年轻人的一种文化体验,同时也成为社会关系的文化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意义重构衍生创作情感共享身份认同

    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文化建设:内涵、逻辑与实现路径

    陆俊睿
    52-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治理体系的进步和跃升,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作为内在支撑.高质量发展不仅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政策机制,也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因素作为保障.质量文化既是质量发展的结果,也是质量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撑.针对质量文化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从高质量发展的精神内核、战略目标、治理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四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质量文化对高质量发展具有较强支撑作用.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质量文化应从价值治理体系、文化叙事与传播体系、质量制度体系以及产业政策四个方面加强建设.

    高质量发展质量文化价值治理文化自信

    文学"超托邦":科玄并置的科幻视界

    徐新建
    59-6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现代中国的科玄之争为贯穿,讨论科幻关联的知识论意义.科玄之争与科幻兴起内在呼应,前后连接."科玄"是科学与玄学的简称,并置使用,表示二者的相互纠缠,以及由此衍生的世纪论战."科幻"是科学幻想的简述,代表想象延伸及跨界组合,在创作实践方面包括了从文学、电影到动漫、网游等多种类别,特点是将抽象实证与具象虚拟组合为一,构建出参与现代世界的社会竞争及人类升级的新表述类型,亦即本文所称的"第三文化",或曰想象构造的"文学超托邦".

    科玄之争文学"超托邦"科幻知识论数智文明

    18-19世纪域外视野中满族女性的"花"样镜像

    姚晓娟
    68-75页
    查看更多>>摘要:18-19世纪世界时间内的清代女性是来自东西方的访客记录中国无法绕开的群体,满族女性又因其民族标识与政治身份而被关注,异域观察者眼中的满族女子发插鲜花、身穿花衣、头戴花帽、脚着花鞋,从头到脚诠释了花与满族女性的不解之缘.她们不避男女之嫌,不受缠足之苦,不堕风尘之忧,彰显了身份的优越与天性的自由,在异域使者琐碎纤悉的记录里,满族女性的花容月貌形肖毕现,花样生活历历如绘,不独阅之可感民族风貌的域外印迹,隐微之中亦可观东、西描述者之差异.

    满族女性"花"域外视野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