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从存在历史看中国传统与科学的关系

    李章印
    4-14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德格尔在其存在历史之思中提出第一种起动和另一种起动概念,与之对应的可以是第一种存在历史和另一种存在历史,以及第一种科学和另一种科学。第一种科学是在第一种存在历史完成之际从西方形而上学中产生出来的近现代科学,另一种科学是在另一种存在历史中繁荣发展的、有别于近现代科学但又可以包含近现代科学的一种科学。中国传统所体现的存在历史不同于第一种存在历史,因而不可能产生近现代科学。但中国传统的起动与另一种起动颇为相似,它所开启的存在历史与另一种存在历史也颇为相似,另一种科学因而可以在中国传统中繁荣发展起来,中国古代科学就是另一种科学的一种朴素形态。从第一种存在历史向另一种存在历史的转变已经开启,中国能够为另一种科学提供更为合适的土壤。

    存在历史起动中国传统第一种科学另一种科学李约瑟难题

    朱熹的"存理去欲"与"与民同欲"的民本思想——以《大学章句》为中心

    乐爱国
    15-2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朱熹《大学章句》强调"明明德"在于"存理去欲",又解"治国平天下",讲"絜矩之道",要求"与民同欲";尤其是,朱熹讲"财者人之所同欲",反对"争民施夺",反对聚敛财富,讲"仁者散财以得民",要求"宁亡己之财,而不忍伤民之力",强调以百姓利益为重,让百姓安心于生产,从而使得百姓富裕、国家富强,赋予"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以深刻的民本思想。重要的是,对朱熹既讲"存理去欲"又强调"与民同欲"的思考,不仅有助于深入理解其理欲论,消除误解,而且其中蕴含的民本思想,对于当今的治国理政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朱熹《大学章句》存理去欲与民同欲

    心学道统之建构——以王阳明推崇王通为中心

    汪洋孔哲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王阳明认为王通"闻学知道"而见道体、"具体而微"而具全体,并以他作为"孔、孟既没,而周、程未兴"之际得传道统的大儒。"陆王心学"于今人而言是常识,但阳明认为陆九渊在"知行合一""致良知"等心学关键问题上有"见得未精一处",故不传道统。由此,阳明建构起孔子、颜回、孟子、王通、周敦颐、程颢的心学道统传承。王通以心言本体、有著作流传,且更有"讲学河汾,卒开贞观之治"的经世之效。阳明心学道统中,孔、孟之外,唯有王通同时达此三点,故其于阳明心学道统建构具有重大意义。

    王阳明王通道统陆九渊心学

    和而不同:儒家共同价值思想的伦理实现

    张晓庆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不仅具有建基于小农自然经济与宗法等级关系之上的宗法政治伦理内容,而且还具有关注人类整体利益、思考共同道德问题、主张多元价值融通的共同价值思想。这一思想集中体现在其关于"和而不同"的阐述中,通过对人类生活整体价值理念的理性思考与形上设计,即共同生活的群居和一、同构贯通的天人合德,揭示了人类整体利益的价值诉求,指明了儒家共同价值思想实现的伦理理念;通过对人伦价值关系的道德协调与秩序建构,即节之以礼的协调原则、乐以得道的合同导向、以义制利的公共取向,指出了协调以人为核心的普遍伦理关系的理想价值规范,从而明确了儒家共同价值思想实现的伦理原则;通过对多元价值共识的情感认同与思维融通,即同类相感的心理机制、推己及人的思维方式、万物并育的包容情怀,揭示了在对和与同关系的辩证分析中,所展现的儒家共同价值思想实现的伦理形态。儒家这一思想展示了其对人类共同价值的理性思考与人类命运的人文关怀,它以道德理想抗拒人格物化,以道德责任超越权利至上,以价值理性纠偏工具理性,促进人与自身,人与人、国与国,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顺应全球伦理秩序变革,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伦理根基。

    和而不同儒家共同价值伦理实现

    论《易传》的人文思想

    李艺臻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儒家的人文思想最早可追溯到《周易》,《周易》的人文思想集中体现于《易传》。分析《易经》成立的"设卦""命名""系辞"三阶段及其背后的理性思维进程,明确《易传》"人文"概念与文明教化观的思想内涵,可知《易传》主要理论贡献在于阴阳气化的宇宙生成论以及将《易经》象义思想发展为德性的观念;"象其物宜,观其会通""天生人则,穷理尽性""继善成性,进德修业"为其人文思想的三个基本面向。《易传》以观察自然现象作为发明义理、应用人事的依据,以人性的修养作为"人道"沟通"天道"、实现天命的根本途径,要求将人性涵养转化为道德实践,并由个人进一步推及家国天下。《易传》"理性的人文观"奠定了我国自古以来人文精神的基调,体现了富于中华文化特色的修养教化传统。

    《周易》《易传》人文思想人文精神道德教化

    从"下乡"到"回乡":艺术乡建的屏南经验

    潘家恩温铁军陈冬梅
    47-5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城乡融合的背景下,开发乡村独特的生态价值与文化价值,艺术"下乡"正成为新的趋势。近年来,在福建闽东山区的屏南县,有艺术工作者群体长期扎根乡土,以各种方式促进艺术"回嵌"乡土。这些团体通过多元主体的共创共建,以融合、陪伴、共创等方式实现外来艺术工作者与原住村民互动融合,激活乡村多元价值,提升村民文化自信,吸引更多资源回流乡村,让衰败的古村重新焕发生机。艺术工作者也因此获得更大的参与空间,展开更"接地气"和更"被需要"的艺术创作。其中的多元主体互动机制可为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的经验与启示。

    艺术乡建主体性回嵌乡村文化振兴

    本土手工艺如何服务当代乡村社会——对川西南传统手工艺村落整体保护的"活化"路径考察

    潘召南
    56-61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乡土社会保持经济活力和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手工艺传统村落兼及宝贵的传统技艺传承与文化生态双重空间特性——"因技而成""聚居生业",继而形成独特的"产居型民居聚落"。遵循这样的历史生成逻辑与行动经验,探讨本土手工艺如何服务当代乡村社会的问题,便不能囿于手工造物的工艺特性或制作结果,研究者亟待梳排整理并重新审视传统村落的自然/文化生态整体性,以及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当代动因与动能,进而考察本土手工艺循其业缘与家园关系,以"产业"为基础,以"共建"为手段,以"提质"为目标,以期为传统手工艺服务当代乡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创新实践与借鉴。

    本土手工艺乡土社会传统村落整体保护

    从资源动员策略看艺术参与乡村建设——以闽东北山区龙潭村为例

    马黎董筱丹
    62-68页
    查看更多>>摘要:21世纪以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成为一个重要趋势,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各地实践如火如荼开展。艺术参与乡村建设通过激活人的主体性进而激活乡村的主体性,之于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基于资源动员理论、以闽东北山区龙潭村艺术乡建实践为例,分析其如何激活多主体的主体性及动员资源,可以发现龙潭村艺术乡建实践采取了三大策略:一是政府、村集体、村民和艺术家多元主体融合的资源动员策略;二是重塑乡村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的成员动员策略;三是构建并践行"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观念动员策略。龙潭村艺术乡建对资源的有效动员,可为当前各地相关实践提供经验启示。

    资源动员策略艺术参与乡村建设主体性

    李佳继昌的"词要清真"论析——以《左庵词话》为中心

    孙艳红
    69-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清代满族词人是清词"中兴"的核心力量之一,不仅在词学创作上成绩斐然,在词学理论上也颇有建树。李佳继昌便是其中之一,他在《左庵词话》中提出了"词要清真"的观点。"清真"和"清空"仅一字之差,但却内涵丰富,意味深远。"清"有"清雅""清新""清丽""清婉"之义,"真"主要是指情真意挚及由此生发出来的作词艺术手法的"真"。"词要清真"的说法不仅融合汇通了浙常两派的词学理论,同时还兼收并蓄了湖湘词派、岭南词派等的理论观点,更是对姜夔、张炎等词要"清空"理论的承继和深化。"词要清真"中的"真"正是李佳继昌对其本民族满族文化认同的结果,这一理论不仅指导了他自己的词体创作实践,也推动了清代词学理论的发展,使晚清词坛的词学思想由对立走向了融合。

    李佳继昌《左庵词话》《左庵诗余》清空清真

    彝族古代诗学理论体系的建构及其特征

    王明贵
    76-83页
    查看更多>>摘要:彝族古代文艺理论以诗学理论为主要架构,对诗人学养,诗歌创作,诗歌体裁、韵律与结构形式,诗歌本质、诗歌功能,诗歌美学特质的鉴赏与批评、艺术表达方式,诗歌的传播与接受、传承与影响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论述,建构起比较完整的彝族古代诗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体现出追根理本、源流清晰,以身喻理、讲究根骨,树化诗论、强调生机,体韵结合、论述完整,现身说法、以我证我等建构特征。

    彝族古代诗学理论体系建构少数民族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