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贵州社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社会科学

吴廷述

月刊

1002-6924

0851-5928568

550002

贵州省贵阳市梭石巷19号

贵州社会科学/Journal Guizhou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贵州省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立足贵州,面向全国,主要发表文学、史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民族学、法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主要读者对象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宣传理论工作干部以及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国家治理与中国式现代化

    辛向阳
    4-7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国家治理现代化之所以如此重要,既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告诉我们的,也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教训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自身成功经验告诉我们的.到2035年,我们要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就要着力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能力,提高依法治国的能力和政府治理的有效性.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还要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坚持问题导向,既要抓住眼前治理问题,又要抓住中长期问题;坚持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

    中国式现代化国家治理社会发展制度主线

    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如椽巨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雄伟画卷

    王传利
    8-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全面深化改革的如椽巨笔绘就中国式现代化的雄伟画卷,这是党中央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的系统部署,是新时代新征程上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广度和深度进军的总动员、总部署.我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号召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要以"凝心聚力、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

    强国复兴改革总目标改革总部署精神风貌

    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三重逻辑

    刘洋
    12-15页
    查看更多>>摘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显著特征与重要遵循,其源于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文明深厚渊源、中国发展目标及世界发展大势的深刻理解.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定不移地继续走和平发展道路,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进一步筑牢与厚植了和平发展的价值引领、内生动力、制度保障与精神滋养.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超越了西方现代化的"零和博弈"与"自我优先",形成了一种包容性与互鉴性的发展思维;破解了西方现代化的"殖民老路"与"依附歪路",走出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新路;颠覆了西方现代化"普世模式"与"唯一道路"的神话,创造出一种人类文明新形态.

    中国式现代化和平发展道路合作共赢人类文明新形态

    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

    皮坤乾
    16-19页
    查看更多>>摘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深化改革推进中国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这一重大论断,是基于世界现代化法治之路的规律性认识和我国现代化法治之路的历史镜鉴;法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扮演着"轨道"角色,以其内在的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强大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定向领路、保驾护航;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对法治保障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筑牢中国式现代化的法治根基,以高质量法治保障中国式现代化顺利推进.

    中国式现代化法治保障法治轨道

    俄国十月革命前列宁对非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批判与启示

    蒯正明
    20-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俄国十月革命前,针对俄国无产阶级运动过程中出现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列宁撰写了《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党人?》《民粹主义的经济内容及其在司徒卢威先生书中受到的批评》《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等著作,批判了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派、孟什维克派等错误思潮.列宁不仅揭示了民粹主义、"合法马克思主义"、经济派、孟什维克派等非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的危害,也有效捍卫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理论,阐述了唯物主义的党性原则、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和建设要求,同时指明了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特点、动力、道路和前途等一系列问题,为十月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理论基础.

    列宁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批判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陶元浩
    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在领导俄国革命和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建设过程中,围绕什么是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怎样加强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观点,形成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思想.这一思想的科学内涵主要包括:明确无产阶级政党纪律的性质和内涵,指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是完全不同于过往的"新纪律",是多维度立体式的纪律;纪律建设的重点是维护党的统一和严明政治纪律;纪律建设的基础是行动一致,讨论和批评自由;纪律建设的方式包含纪律教育、执行和监督.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思想,对于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加强纪律建设、推进党的自我革命仍具有理论启发:必须始终坚持铁的纪律和严的基调不动摇;必须始终坚持以党的纪律建设保障党的中心工作;必须始终坚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党的纪律建设始终.

    列宁无产阶级政党纪律建设中国共产党铁的纪律

    列宁与罗莎·卢森堡关于自发性理论认识的差异分析

    韩英丽
    33-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列宁与罗莎·卢森堡关于社会民主党的组织问题的争论其实质是基于对自发性理论认识的差异,具体表现就是具有革命自觉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与尚未觉醒的无产阶级群众的自发运动之间的关系问题.自发性是一个容量很大的辩证概念,它既内含客观性的规律,又包含主体性的向度;既含有必然性的特质,又肯定偶然性的因素.这里的自发性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社会主义运动进程的"自发性";一个是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自发性".在面对俄国这样一个尚未经历资本主义发展成熟阶段的东方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意识的自发性问题时,列宁强调的政党自觉显然是当时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唯一可行方式.而身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比较发达的西欧资本主义社会且自身具有政治经济学研究背景的罗莎·卢森堡,一方面在革命所指向的宏大历史变革中坚守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普遍性逻辑,另一方面又在群众罢工这样现实的历史事件中坚持具体的、自发的偶然性逻辑.研究列宁与罗莎·卢森堡关于自发性理论认识的差异,对于我们重新认识第二国际的理论论争、在全面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展开中正确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自发性自觉性普遍性特殊性阶级意识

    毛泽东人民主体思想的本体论维度阐释

    鲍睿琼韩璞庚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实践相较于理论的优先性与本体性地位,这一视角为我们解读毛泽东话语体系中的"人民"概念提供了新维度,揭示了人民在现实社会中的存在价值及其生产生活的本质核心.物质生产劳动,作为所有实践活动之基石,其主体正是广大人民群众.人民在劳动中的自由自觉,构成了他们最本质的主体特性.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激发人民主观能动性,通过人民的实践推翻了"人民从前是牛马"的旧社会,建设了"人民做主人"的新社会,人民在实践中获得解放.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实践不仅构筑了客观的社会,也改造了我们党和人民的精神世界.

    毛泽东人民主体本体论实践

    论国家文化公园

    彭兆荣
    4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当下正在进行国家文化公园,即长城、大运河、长征、长江、黄河五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时代作出的战略部署,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是"一带一路"本土化的创新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建设领域的全新探索.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是在特定历史语境中的"守正创新",包含三个重要的品质:线路遗产的特色、自然生态的本色和博物文化的底色.我国的国家文化公园反映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历史背景和知识形制.我们不但要将"自然-文化"融会贯通于国家文化公园之中、要将不同的"地方文化"嵌入其中,还要将不同地方的自然物种特色彰显出来,使得国家文化公园呈现出浑厚、多样的博物文化的底色.

    国家文化公园线路遗产自然生态博物文化

    比较视野下中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实践逻辑与定位省思

    张颖
    53-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实践逻辑的理论框架下,社会科学的真正对象并不是研究单纯的个体,而是研究由无数个体所构筑的"场域",以及由无数场域构筑的一种更大的场域综合性结构.在不同历史文化经验构成以及中国式现代化社会制度组织结构下,我国国家文化公园的定位与建设,都需要与保护区、国家公园、主题公园相区别,超越人与自然的对峙、超越民族国家的桎梏、超越经济利益优先和技术至上的裹挟.中国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先需要在"和而不同"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基础上,确立"美美与共"的"国家文化"内核,继承并传达中华文明特有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树立起"美美与共"的文化心态以及稳定的文化形象.唯此,才能凝练把握国家文化公园的形式和内容要素,形成一个协同运作的中国特色遗产知识体系与组织框架.

    国家文化公园国家文化文化遗产实践美美与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