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陈蔚文

双月刊

1007-3213

gzzyxb@gzucm.edu.cn

020-36585268;36585013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中医药综合性、学术类刊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厅。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22个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是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的专业人员及国内外中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住院患者的中医证素研究

    李国焱何羿婷
    2713-271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燥痹)住院患者的中医证素分布规律.[方法]以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在广东省中医院接受治疗的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24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对证素信息进行数据挖掘.[结果](1)240例患者中,男21例(占8.75%),女219例(占91.25%),以女性患者居多;年龄方面,青年患者(18-45岁)33例(占13.75%),中年患者(46-69岁)148例(占61.67%),老年患者(70岁~)59例(24.58%),以中年患者居多.(2)240例患者中,有4例无证素诊断成立,236例统计到证素诊断,共得到38个证素,其中病位证素15个,病性证素23个,证素总频次为1142例次.频数最多的病位证素为肝(6.04%)、肺(4.99%)、筋骨(4.20%);频数最多的病性证素为阴虚(13.75%)、气虚(9.37%)、痰(6.57%).病位证素中,以单病位证素为主(42.92%);病性证素中,以5个以上病性证素为主(25.83%).不同性别的脾、阴虚证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的气虚、饮证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频数最高的证素组合为气虚+阴虚(72次,30%)、痰湿+阴虚(72次,30%),其次为热+阴虚(59次,24.58%).根据证素组合得到24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常见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阴虚痰湿、阴虚火旺等.[结论]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常累及肝、肺等,以阴虚、气虚多见,证素混杂,以气阴两虚为常见证型,提示从证素出发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进行辨治更具有针对性.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燥痹证素阴虚气虚中医证型气阴两虚

    补气清肠汤联合XELOX化疗加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观察

    唐睿肖国航彭永焕周德奇...
    2720-27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补气清肠汤(由补中益气汤合白头翁汤加郁金、姜黄等组方而成)联合XELOX化疗加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对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生存周期的改善作用.[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庆医院(重庆市北碚区中医院)肿瘤科的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70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接受XELOX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治疗,观察组在接受化疗联合靶向治疗方案的同时加用补气清肠汤口服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生活质量Karnofsky功能状态(KPS)评分的变化情况,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时间(OS).[结果](1)疗效方面,经治疗后,观察组的客观缓解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1.42%(18/35)、85.71%(30/3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5.71%(9/35)、54.29%(19/3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生存周期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的PFS分别为16.7个月和12.9个月,OS分别为23.3个月和17.7个月;观察组的PFS和OS均较对照组显著延长,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生活质量和肿瘤标志物水平方面,治疗后,2组患者的血清CEA、CA19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KP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对血清CEA、CA199水平的下降幅度及对KPS评分的升高幅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XELOX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方案配合补气清肠汤是气虚湿热证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有效治疗方案,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疗效,延长患者生存周期,降低疾病进展风险,降低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转移性结直肠癌补气清肠汤补中益气汤白头翁汤XELOX方案贝伐珠单抗生活质量生存周期肿瘤标志物

    针灸学科基础研究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思考

    汤小荣陈思韵袁伟华孙健...
    2727-2733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针灸学科蓬勃发展,随着其临床疗效逐渐得到验证,其基础研究亦逐渐受到了行业者们的关注.如何科学有效开展针灸防治疾病的基础研究,使其成果更好地服务临床,成为当前中医药工作者的一大焦点问题.该文通过总结并分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针灸相关研究的申报特点,探讨国内研究现状,并结合我国针灸基础研究存在的问题与短板,提出目前针灸基础研究应进一步构建针灸临床证据体系,聚焦优势领域;凝练针灸基础关键科学问题,提高原创研究占比;优化适应大科学时代,促进针灸学产学研一体化的结合;探索资助体系和推进政策体制改革.该研究将有助于提升针灸的学科影响力,推进针灸学科的高质量发展,推动针灸走向国际化.

    针灸学科基础研究发展策略科研成果转化学科建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对策

    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概况

    赖新生
    2734-2739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元针法涵盖了调和阴阳、固本安神、形气辨证的独特诊疗思维,屡起沉疴.该文作者赖新生教授自创立通元针法以来,成体系地应用该法于治疗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相关疑难疾病,包括脑病、不孕不育、变态反应性疾病等,屡收奇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作者基于系列基础研究成果,提出"经穴-脑相关"理论,实现了从基础研究到临床实践的转换.该文系统阐述了通元针法的理论基础和该法在上述三大系统疾病中的临床应用,可为针灸现代化提供一种新的范式.

    通元针法理论基础临床应用经穴-脑相关赖新生

    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的传承创新与研究应用

    符文彬宁百乐吴倩王聪...
    2740-27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是广东省名中医符文彬教授传承大师学术思想,精研医理典籍,经过三十多年不断的研究与创新,创立的治疗抑郁相关病症的针灸创新成果.该成果影响深远、应用广泛.通过回顾岭南疏肝调神针灸技术的发展历程,对其他特色针灸适宜技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同时也为中医药其他领域的发展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疏肝调神针灸符文彬传承创新

    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史和前沿研究进展

    朱丽君何卓儒王彩艳卢丹逸...
    2746-27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药药代动力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采用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技术,阐明中药活性成分、活性部位、单味中药及复方在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的学科.中药来源与组分复杂,绝大多数中药的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尚不十分明确,故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晚于化学药,也远比化学药复杂,其发展也面临更多挑战.我国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从最初的单一活性成分体内过程研究,到活性成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相关研究,再到中药复方和多组分药代动力学研究,已经历70余年的发展.近年来,借助先进的提取分离与分析技术、基因编辑动物与细胞模型、多组学技术、蛋白纯化与结构解析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中药药代动力学在揭示与阐明中药药效物质与作用机制、中药新药研发、中成药大品种科技提升及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中亦得到实质应用.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在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等多方面取得了显著突破和长足发展.该文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的发展史和前沿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相关研究提供思路与参考.

    中药药代动力学发展史前沿研究进展

    异紫花前胡内酯对阿尔茨海默病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研究

    刘壮壮苏世杰杨虹颖丁海霞...
    2758-276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异紫花前胡内酯对阿尔茨海默病(AD)小鼠认知障碍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50只小鼠随机分为5组,即空白组,模型组,异紫花前胡内酯低、高剂量组及多奈哌齐(阳性药)组,每组10只.连续给药21 d后,除空白组,其他各组小鼠给予腹腔注射东莨菪碱建立AD模型.采用网络药理学构建异紫花前胡内酯治疗AD共同靶点的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PPI)网络,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提供研究方向.通过Morris水迷宫、旷场试验和新物体识别试验对AD模型小鼠认知功能进行药效评价,Nissl染色法观察海马组织神经元损伤情况,应用试剂盒检测小鼠海马乙酰胆碱(Ach)、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氧(ROS)、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RF2)、沉默信息调节因子同源蛋白3(SIRT3)、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醌氧化还原酶1(NQO1)、血红素加氧酶1(HO-1)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异紫花前胡内酯高剂量组小鼠Morris水迷宫试验潜伏期显著缩短,旷场新物体试验进入目标区域时间、旷场中央区域运动距离延长,海马CA1和CA3区神经元数目显著增加,海马Ch AT、Ach水平显著升高,AChE水平显著降低,CAT水平显著升高,ROS、MDA水平显著降低,TNF-α表达水平降低,SIRT3、HO-1表达水平升高,KEAP1蛋白表达水平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或P<0.001).[结论]异紫花前胡内酯可有效改善AD小鼠认知障碍,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SIRT3信号通路,进而缓解氧化应激水平和神经炎症、修复胆碱能神经元功能有关.

    异紫花前胡内酯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网络药理学NRF2/SIRT3通路氧化应激神经炎症小鼠

    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激活AMPK信号通路抑制雌激素缺乏小鼠超重

    解书佳吴陶瑞李国艺胡原豪...
    2769-27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振元颗粒)对雌激素缺乏所致小鼠超重的干预效果及机制.[方法]构建卵巢摘除雌性小鼠模型,观察连续14周灌胃振元颗粒对小鼠体质量和脂肪堆积的影响.构建小鼠3T3-L1前脂肪细胞模型,观察振元颗粒干预对成脂分化的影响.检测小鼠脂肪组织和3T3-L1细胞中调控脂肪细胞形成和脂肪合成的关键基因/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振元颗粒体内外减脂作用的机制.[结果]振元颗粒干预显著降低卵巢摘除小鼠的体质量增量(P<0.01)、性腺周围和腹股沟脂肪指数(P<0.05),显著抑制前脂肪细胞向脂肪细胞的分化,显著下调脂肪组织和3T3-L1细胞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1c(SREBP-1c)、乙酰辅酶A羧化酶1(ACC1)和脂肪酸合酶(FAS)表达水平(P<0.05),显著提高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和ACC1的磷酸化水平(P<0.05).[结论]振元颗粒能抑制脂肪细胞生成,改善雌激素缺乏造成的雌性小鼠超重,其机制与激活AMPK信号通路有关.提示补肾健脾中药复方振元颗粒有助于绝经后女性的体质量控制.

    振元颗粒补肾健脾超重卵巢摘除脂肪分化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3T3-L1细胞小鼠

    乌梅丸及拆方对糖尿病胃轻瘫模型小鼠的治疗作用及对氧化应激因子表达的影响

    王子苗陈溢严玥全世建...
    2778-278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乌梅丸对糖尿病胃轻瘫(DGP)小鼠的治疗作用及配伍机制.[方法]将69只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12只)和造模组(57只).采用60%高脂饲料喂养结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STZ)法将造模组小鼠构建成DGP模型.成功建模后,将造模组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乌梅丸全方组、乌梅丸酸味药组、乌梅丸苦味药组、乌梅丸甘味药组和乌梅丸辛味药组,每组9只.经过28d治疗后,测定小鼠胃排空率、小肠推进率,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胃窦病理变化,应用血糖仪检测小鼠空腹血糖(FBS),采用比色法检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法检测胃窦组织胃泌素(GAS)、胃动素(MTL)、血管活性肠肽(VIP)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窦组织中Kelch样ECH关联蛋白1(Keap-1)、核因子红细胞系2相关因子2(Nrf-2)、NAD(P)H:醌氧化还原酶1(Nqo-1)、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蛋白表达量.[结果](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FBS、TG、TC和L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和苦味药组第3、4周末血糖值显著下降(P<0.05或P<0.01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血清TG、TC、LDL-C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乌梅丸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及辛味药组血清TC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拆方组中仅乌梅丸酸味药组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2)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窦黏膜层及黏膜下层腺体细胞排列紊乱;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胃窦组织病理损伤得到明显改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DGP小鼠胃窦组织损伤的恢复效果优于甘味药组和辛味药组.(3)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排空率和小肠推进率降低(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及苦味药组胃排空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辛味药组小肠推进率均显著升高(P<0.05或P<0.01或P<0.001).(4)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窦组织VIP含量显著升高(P<0.01),GAS、MTL含量显著降低(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GAS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苦味药组小鼠MTL含量显著升高(P<0.05或P<0.01),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苦味药组、甘味药组小鼠胃窦组织VI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或P<0.01或P<0.001).(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胃窦组织Keap-1表达水平升高(P<0.05),Nrf-2、Nqo-1和Sod-1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乌梅丸全方组及苦味药组Keap-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01),乌梅丸全方组、酸味药组及苦味药组Nrf-2、Nqo-1、Sod-1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01).[结论]乌梅丸可有效调节DGP小鼠糖脂代谢、改善胃窦损伤、促进胃肠动力,全方药效优于各拆方,其机制可能与酸味药、苦味药、甘味药、辛味药协同配伍增效,且主要通过酸味药和苦味药调节Nrf-2/Keap-1通路进而改善氧化应激损伤有关.

    乌梅丸拆方糖尿病胃轻瘫方剂配伍Nrf-2/Keap-1通路氧化应激小鼠

    丹酚酸B调控NLRP3/caspase-1/GSDMD介导焦亡改善小鼠肾纤维化

    江嘉颖王思怡冼嘉月周玖瑶...
    2788-279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肾纤维化小鼠的改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36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及VX765[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抑制剂]组,每组6只.丹酚酸B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以相应剂量50、100、200mg-kg-1-d-1丹酚酸B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VX765组以50 mg-kg1·d-1 VX765生理盐水混悬液灌胃,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灌胃等体积生理盐水,每日1次.7d后,除假手术组外,其他各组小鼠采用单侧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联合对侧肾切除术建立急性肾损伤后肾纤维化模型.造模后各组继续灌胃相应体积药物21 d.给药结束后,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及马松(Masson)染色观察肾组织病理学变化,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检测血清肌酐(SCr),采用脲酶法检测尿素氮(BUN),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血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纤维化蛋白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波形蛋白(vimentin)、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及焦亡相关蛋白裂解型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l-caspase-1)、caspase-1前体(pro-caspase-1)、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相关蛋白3(NLRP3)、裂解型白细胞介素1β(cl-IL-1β)、白细胞介素1β(IL-1β)、消皮素D-N端片段(GSDMD-N)、消皮素D(GSDMD)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血清SCr、BUN、NGAL水平升高(P<0.05或P<0.01),HE及Masson染色显示肾间质有炎性细胞浸润及大量胶原沉积,纤维化相关蛋白α-SMA、vimentin、TGF-β表达水平升高(P<0.01),焦亡相关蛋白 cl-caspase-1/pro-caspase-1、NLRP3、cl-IL-1β/IL-1β、GSDMD-N/GSDMD表达水平亦升高(P<0.05或P<0.01);与模型组比较,丹酚酸B高剂量组血清SCr、BUN、NGAL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肾间质炎性细胞浸润及胶原沉积减轻,纤维化蛋白 α-SMA、vimentin、TGF-β 及焦亡相关蛋白 cl-caspase-1/pro-caspase-1、NLRP3、cl-IL-1β/IL-1β、GSDMD-N/GSDMD表达水平降低(P<0.05或P<0.01).丹酚酸B高剂量组上述各指标与VX765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酚酸B可能通过抑制NLRP3/caspase-1/GSDMD通路介导的细胞焦亡,减轻小鼠肾纤维化.

    丹酚酸B肾纤维化细胞焦亡急性肾损伤小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