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陈蔚文

双月刊

1007-3213

gzzyxb@gzucm.edu.cn

020-36585268;36585013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中医药综合性、学术类刊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厅。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22个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是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的专业人员及国内外中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动物实验探讨槲皮素干预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作用机制

    吴迎朝梁裕琪胡玉宇陈柳汕...
    2795-28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槲皮素对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网络药理学和生物信息学的方法,预测槲皮素治疗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关键靶点和作用机制.通过动物实验验证预测得到的结果:构建具抑郁特征乳腺癌小鼠模型,分组后进行槲皮素干预治疗,采用旷场试验评价小鼠的抑郁情绪,测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肿瘤组织Ki-67表达,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肿瘤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p53、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表达,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原位切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组织细胞凋亡.[结果]具抑郁特征乳腺癌模型组小鼠旷场试验总运动路程、旷场试验中央区停留时间比减小,肿瘤体积、肿瘤质量升高,肿瘤组织Ki-67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肿瘤组织TNF-α、IL-6、p53、Caspase-3表达量下降且Bcl-2表达量增加,TUNEL阳性细胞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01);与模型组比较,槲皮素组上述指标均得到显著逆转(P<0.01或P<0.001)<[结论]槲皮素可有效抑制小鼠具抑郁特征乳腺癌的进展,其机制与调控TNF、IL6、TP53、CASP3、BCL2等靶点进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有关.

    槲皮素乳腺癌抑郁细胞凋亡网络药理学实验验证小鼠

    基于数据挖掘和网络药理学探讨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用药规律与作用机制

    薛茜尹张怡李国辉张铭珈...
    2804-281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核心药物及其抗抑郁分子机制.[方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和维普网检索相关文献,筛选并整理临床使用的中药复方.通过分析用药频率和中药关联规则,确定柴胡、白芍和郁金为治疗抑郁症的核心中药.利用TCMSP数据库筛选核心药物的活性成分及靶蛋白,并从TTD、OMIM、DrugBank和GeneCards中获取抑郁症相关靶点.通过STRING和Cytoscape数据库构建蛋白质-蛋白质互作(PPI)网络和"核心药物-活性成分-交集靶点"网络,利用Metascape进行基因本体论(GO)富集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分子对接分析使用RCSB数据库、AutoDockTools和PyMOL,验证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的结合活性.[结果]临床中药复方治疗抑郁症的药物以寒性、甘味、苦味和辛味为主,归经以肝经为首.柴胡、白芍和郁金用药频次最高,且"白芍-柴胡"和"郁金-白芍-柴胡"组合支持度最高.PPI网络中,SLC6A4、AKT1和CHRNA4为关键靶点.GO富集分析表明,核心药物通过化学突触传递等生物过程以及G蛋白偶联受体活性等分子功能,在突触膜等部位发挥作用.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核心药物可能通过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钙信号通路等治疗抑郁症.分子对接证实关键活性成分与核心靶标间有强结合活性.[结论]柴胡、白芍和郁金是临床治疗抑郁症的核心中药,其可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治疗抑郁症.

    中药复方抑郁症核心中药柴胡白芍郁金数据挖掘网络药理学分子对接

    紫苏的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考证

    陆敏婷刘鹏沈奇王宏斌...
    2815-2822页
    查看更多>>摘要:紫苏是我国传统的药食同源植物,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尽管目前已有对紫苏的本草考证,但对其名称演化、食药价值及栽培历史等方面仍然缺乏系统梳理.该研究以历代本草、医籍、农政史料等为基础,考证发现:(1)紫苏常以荏、苏等名收录于典籍,荏指籽用类紫苏,苏指药用类紫苏;(2)古籍中紫苏叶、籽均可用于药膳,紫苏籽油用作食用油脂,其古法压榨工艺有详细记载.(3)紫苏性味辛温,主下气,紫苏叶、梗偏于散,紫苏子偏于收,其药用价值有明确记载.(4)紫苏原产于中国,应用记载可追溯到战国时代,其栽培特性有详细记载.该文系统梳理了荏、苏的区分,并对其在食药及栽培方面的古籍记载进行了综述,可为紫苏作为药食同源大健康产品的开发提供文献依据.

    紫苏基原食用价值药用价值紫苏油栽培历史本草考证

    何以百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广州中医药大学百年校庆专刊"刊首语

    王伟
    封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