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陈蔚文

双月刊

1007-3213

gzzyxb@gzucm.edu.cn

020-36585268;36585013

510405

广州市机场路12号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份中医药综合性、学术类刊物,由广州中医药大学主办,主管单位为广东省高等教育厅。本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被包括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等22个国内外权威检索系统收载;是全国优秀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全国中医药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读者对象为国内外从事医药教学、科研、临床的专业人员及国内外中医爱好者。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虎杖苷通过Wnt/β-catenin通路促进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及抗纤维化

    林彩云杨华方颖肖美芳...
    1858-186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虎杖苷对宫腔粘连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从40只可育雌性SD大鼠中随机选择8只作为假手术组,剩余32只大鼠采用宫内机械损伤联合脂多糖感染法构建宫腔粘连模型.将32只成模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虎杖苷低、中、高剂量组,每组8只,连续相应干预14 d.苏木素-伊红(HE)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形态结构,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并计数子宫内膜腺体数量;Masson染色法观察子宫内膜纤维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含量;Western Blot法检测子宫内膜组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关键蛋白β-catenin、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磷酸化糖原合成酶激酶3β(p-GSK-3β)、Cyclin D1及纤维化相关蛋白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蛋白(Col Ⅰ)蛋白及Ⅲ型胶原蛋白(Col Ⅲ)的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及虎杖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可见不同程度的病理损伤,内膜厚度及腺体数量降低,并可见不同程度的胶原纤维沉积,子宫内膜组织中TNF-α、IL-1β、IL-6水平,β-catenin、Cyclin D1蛋白相对表达量及GSK-3β蛋白活化水平,TGF-β1、α-SMA、Col Ⅰ及Col Ⅲ蛋白相对表达量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虎杖苷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损伤改善,内膜厚度及腺体数量增加,内膜纤维化程度减轻,子宫内膜组织中上述指标因子水平均降低(P<0.05),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虎杖苷可促进宫腔粘连大鼠子宫内膜修复并抑制内膜过度纤维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活化有关.

    虎杖苷宫腔粘连内膜修复纤维化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大鼠

    黄芪多糖调节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信号通路对非霍奇金淋巴瘤发展和免疫逃逸的影响

    陈姣敏许卫星张薇
    1865-18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观察黄芪多糖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培养WSU-DLCL2、BJAB、SP53等3种NHL细胞,给予不同浓度(0、5、10、50、100、200、400 μmol/L)黄芪多糖处理,应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筛选黄芪多糖最佳浓度、对黄芪多糖敏感的细胞.将WSU-DLCL2细胞分为对照组、黄芪多糖组、BMS-1[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通路抑制剂]组、黄芪多糖+BMS-1组,检测各组细胞菌落形成、凋亡、迁移和侵袭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PD-1/PD-L1信号通路蛋白表达.WSU-DLCL2细胞和CD8+T细胞共培养后,检测CD8+T细胞百分比、凋亡率和上清液中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后续实验选择200 μmol/L 黄芪多糖处理WSU-DLCL2细胞.与对照组比较,黄芪多糖组、BMS-1组和黄芪多糖+BMS-1组WSU-DLCL2细胞菌落形成数、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CD8+T细胞凋亡率,及WSU-DLCL2细胞PD-1、PD-L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WSU-DLCL2细胞凋亡率、CD8+T细胞比例及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FN-γ、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黄芪多糖组、BMS-1组比较,黄芪多糖+BMS-1组WSU-DLCL2细胞菌落形成数、迁移细胞数、侵袭细胞数,CD8+T细胞凋亡率,及WSU-DLCL2细胞PD-1、PD-L1蛋白表达进一步下降(P<0.05),WSU-DLCL2细胞凋亡率、CD8+T细胞比例及共培养体系上清液中IFN-γ、TNF-α水平进一步升高(P<0.05).[结论]黄芪多糖可抑制NHL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其凋亡,减少免疫逃逸,其机制可能与抑制PD-1/PD-L1信号通路有关.

    黄芪多糖非霍奇金淋巴瘤免疫逃逸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BJAB细胞SP53细胞WSU-DLCL2细胞

    基于多成分含量测定的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与原饮片煎煮质量比较研究

    佘甘树李娟
    1873-187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建立制何首乌提取液多成分含量测定方法,比较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与传统饮片煎煮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为中药煮散饮片的制备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等主要成分的含量,以出膏率、醇溶性浸出物作为评价指标,考察标准汤剂煎煮法和非标准汤剂煎煮法对制何首乌煮散饮片和原饮片提取液的影响.[结果]非标准汤剂煎煮法: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中没食子酸、5-羟甲基糠醛、2,3,5,4'-四羟基二苯乙烯-2-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等指标性成分含量均显著性提高,提升比例分别为71.18%、141.67%、146.29%、150.00%、625.00%、296.00%,尤其是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提升了7.25倍.标准汤剂煎煮法:制何首乌煮散饮片中上述指标性成分含量均显著性提高,提升比例分别为28.09%、10.53%、66.01%、45.45%、316.67%、65.85%,尤其是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提升了4.17倍.采用标准汤剂煎煮法的煮散饮片各指标含量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0%以内.[结论]制何首乌煮散饮片指标性成分溶出和质量均一性均优于原饮片,可提高临床用药的精准性,需酌情减量使用.

    制何首乌煮散煎煮质量含量测定

    刘凤斌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的病机探索与辨治思路

    江晓涛李培武杨泽虹安金琪...
    1880-1885页
    查看更多>>摘要: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CAG)是临床上常见的难治性胃病,属于胃癌前病变.刘凤斌教授及其团队历经30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脾虚为本,气血湿为标,瘀毒为变"是CAG"炎-癌"转化的病机演变特点.脾胃虚弱为CAG发病的始动因素,贯穿疾病始终;气滞、血瘀、湿阻为CAG"炎-癌"转化的触发和加重因素;瘀毒的形成是CAG进展和转变的关键.辨治应遵循"证镜结合,分期论治"的原则,辨病和辨证相结合,宏观和微观辨证相补充;健脾扶正需贯穿始终.CAG早期阶段(胃黏膜以轻中度萎缩伴或不伴轻度肠上皮化生),其病机以脾胃虚弱为本,伴有气滞、湿阻、血瘀病理因素,治疗以健脾清热、理气活血为基本治法;CAG晚期阶段(胃黏膜重度萎缩伴或不伴中重度肠上皮和/或轻中度上皮内瘤变),基本病机为脾胃虚弱、痰瘀互结、胃络瘀毒,治疗以扶正散结、通络解毒为基本治法,从而构筑中医药阻断胃"炎-癌"转化的整体防线.

    慢性萎缩性胃炎"炎-癌"转化中医病机脾胃虚弱气滞血瘀湿阻辨治思路刘凤斌

    朱章志基于六经辨证治疗高尿酸血症的思路探析

    黄帅立朱章志
    1886-1889页
    查看更多>>摘要:高尿酸血症为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血浊"范畴;高尿酸血症出现关节炎、痛风、高血压等表现后,可归属于中医"痹证"等范畴,现代中医多从"痰湿"和"湿热"辨治.朱章志教授认为,高尿酸血症的病机辨识当首辨阴阳,以阳虚为本,再辨六经,以"三阴"为要,即关注太阴中焦脾胃升降之气机、太阴肺表之邪侵、少阴肾阳之虚衰;高尿酸血症的治疗需立足扶助人体阳气,重视顾护脾胃,不忘祛邪,寒热同调,即注重温助太阴脾阳以复脾胃升降之气机,宣散太阴肺表以祛邪,中后期患者宜温肾阳以利湿,遣方用药特点为寒热同调.朱章志教授基于六经辨证采用经方并重在扶阳以治疗高尿酸血症之思路,可为中医药临床工作者辨治高尿酸血症提供借鉴.

    高尿酸血症六经辨证辨阴阳阳虚扶阳寒热同调朱章志

    司徒仪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规律的数据挖掘

    郑玮琳翁衡梁雪芳曹立幸...
    1890-18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基于个性化知识图谱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广东省名中医司徒仪教授辨治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规律,为EMs的中医诊疗提供参考.[方法]基于EMs诊治的文献研究基础,采用人机结合方法建立名医理法方药本体知识树;采集司徒仪教授于2013年至2019年在广东省中医院门诊诊治的EMs患者的病历,对采集的病案信息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形成知识集,构建EMs的中医药诊疗知识图谱,分析疾病特征与用药规律.[结果]EMs患者的核心症状群为痛经、慢性盆腔痛、不孕,证候以血瘀为核心,气滞、肾虚、气虚为主要病机.频繁项集分析得到的核心药物组合有"延胡索-香附-白芍""枸杞子-桑寄生-茯苓-山药""枳壳-益母草"等.基于知识元聚类和神经网络算法而构建的EMs词云图显示,丹参-赤芍、延胡索-郁金、桂枝-牡丹皮-赤芍-茯苓、丹参-赤芍-三棱-莪术、川芎-延胡索、桑寄生-菟丝子等为司徒仪教授治疗EMs的常用药物组合.有关中药、症状、证型之间的层次聚类分析和关联网络构建结果显示,证型、症状、用药间存在复杂的内在联系.[结论]司徒仪教授治疗EMs以活血化瘀、补肾为主要治疗方法,同时顺应月经周期,攻补兼施.基于语义网络的知识图谱分析与数据挖掘有助于将司徒仪教授的临床诊治经验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可为EMs的中医辨治提供借鉴.

    子宫内膜异位症血瘀气滞肾虚活血化瘀补肾攻补兼施知识图谱数据挖掘司徒仪

    中医学守正创新发展的思路探讨——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骨伤中心研究团队为例

    窦香芸何琪王海彬
    1900-19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学科守正创新的内涵出发,以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伤中心研究团队所开展的科研实践为例,探讨新时代中医学守正创新发展的思路.认为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发展应恪守中医经典和临床实践的根基,中医科研创新应始终关注研究热点与前沿,从科研回归临床;中医学守正创新发展中的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守"的是临床基础,"创"是科研的翅膀,在实现守正的同时兼具创新.临床为科研提供了数据样本与研究方向,科研创新服务于新的临床发展.中医学的守正创新发展应结合现代科技发展并与多学科多领域实现交叉发展.

    中医学守正创新中医经典临床实践科研创新中医骨伤科学

    从肺主治节探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中医辨治思路

    李芊芊付义付兴
    1905-1910页
    查看更多>>摘要: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ypox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HPH)是临床的常见症,也是急危重症之一,中医药在其治疗上具有一定优势.通过分析中医理论中肺对气、血、水的治节作用,并结合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基础、症状及病理生理特征等,认为HPH的病程演变即是肺对气、血、水的治节逐步失职的过程.HPH患者发病以气虚为基础,气虚、血瘀、水停为其重要病机.HPH早期以气虚为主,病位在肺,兼有瘀血痰浊内生,治疗重在益气,恢复肺对"气"的治节作用;晚期以血瘀、水停为主,由肺及心,以水饮泛溢为急,亦兼有气虚,治疗以活血化瘀、利水逐饮为主,重在恢复肺对"血、水"的治节作用.临证应重视肺对气、血、水的治节作用,把握患者病程演变中的气虚、血瘀、水停病机间的动态演变,分期、辨证施治以恢复肺主治节之职,提高低氧性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疗效.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肺主治节气虚血瘀水停益气活血化瘀利水逐饮

    试论肥为百病之长

    李茂生李惠林
    1911-1918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对肥胖的中医病因病机特点的分析,以及对现代社会中肥胖的产生原因及肥胖对现代各系统疾病谱影响的整理与归纳,提出"肥为百病之长"的病因病机观,认为肥胖为引发现代诸多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主要因素.肥胖的核心病机为痰湿、瘀浊."百病皆由痰作祟",痰可留滞五脏六腑,可走经窜络,其致病变幻多端,故因肥胖所致之痰饮可殃及五脏六腑及经络百骸;痰湿停聚日久则可生浊毒、瘀毒,对其他疾病的进展及预后影响较大,因此可称肥胖为"诸病之源".现代社会中,因肥胖而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为主的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主流疾病谱,而因肥胖所致的代谢性疾病同时还严重影响着诸多传染性疾病的进展和康复,肥胖因而亦成为"百病之长"."肥为百病之长"的病因病机观的提出,一方面期望促进民众对肥胖的重视和管理,针对性改良肥胖者"多坐、多思、多吃,少走、少动、少耗"的"三多三少"不良生活与饮食方式,加强自身肥胖的防治;另一方面也提醒中医临证者在辨证论治疾病时,应充分考虑肥胖患者的"痰湿壅盛"的体质基础,以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与预后.

    肥胖肥为百病之长诸病之源生活与饮食方式痰湿痰浊浊毒瘀毒

    补肾活血法联合环孢素及雄激素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胡芷菁张小敏蓝惠璇吴杰...
    1919-192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系统性评价补肾活血法联合环孢素及雄激素方案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检索国内外主要数据库中采用补肾活血法联合环孢素及雄激素(试验组)对比环孢素及雄激素(对照组)治疗AA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RCTs),筛选符合纳入标准的高质量RCTs,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涉及365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AA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OR=4.43,95%CI(2.50,7.84);P<0.000 01],试验组在改善外周血象指标如血红蛋白(HGB)水平[MD=14.85,95%CI(10.66,19.05);P<0.000 01]、白细胞(WBC)水平[MD=0.61,95%CI(0.21,1.01);P=0.003]、血小板(PLT)水平[MD=16.51,95%CI(9.28,23.75);P<0.000 01]等方面优于对照组,且未增加多毛症发生率[OR=0.24,95%CI(0.10,0.61);P=0.003]、痤疮发生率[OR=0.30,95%CI(0.13,0.66);P=0.003]、肝功能异常发生率[OR=0.28,95%CI(0.09,0.83);P=0.02]等不良反应.[结论]补肾活血法联合环孢素及雄激素治疗AA在提高临床疗效、改善外周血象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环孢素及雄激素治疗,同时在减轻不良反应方面有一定优势.

    再生障碍性贫血补肾活血法环孢素雄激素临床有效性安全性Meta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