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岸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岸工程
海岸工程

马德毅

季刊

1002-3682

hagc@fio.org.cn

0532-88967804

266061

青岛市崂山区仙霞岭路6号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海岸工程/Journal Coastal Engineering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是海岸工程及海岸带环境科学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内容包括:港湾、海岸环境、入海河口整洽、海岸保护、港口码头、防波堤、滩涂围堤及排海工程,能源、矿藏、渔业等海带资源开发和海岸带调查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学术论言语、调查和实验报告,海岩工程设计和施工的新方法、新工艺及其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和专题综述,并介绍国内国外海岸工程科学的发展及最新动态。本刊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注重其实用性,适合从事与海岸带及其工程科学有关的科研、教学、工程技术人员和海洋开发工作者阅读。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

    陈瑞瑞孙颢月朱紫若蒋雪中...
    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黄河三角洲是我国成陆时间最短的大型河口三角洲,由于其发育背景特殊、地质环境系统不稳定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地面沉降较为显著,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威胁.从监测技术和成因机理角度出发,系统综述了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现状:①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受新生地层自然压实、人为建筑重力压实、河流陆源输入减少、地下水与卤水开采、石油天然气开采以及海洋动力作用相对增强等多重因素影响,需要更详细、更系统地研究,特别是定量分离人为与自然因素在地面沉降的贡献方面,需要与其他学科如地质、岩土、力学、数学等交叉进行综合定量分析;②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长时空尺度的持续监测与分析、历史周期分析与未来判断分析需加强,尤其要重视海陆相互作用对地面沉降的长期和短期影响的研究;③地面沉降勘查、监测和精度研究及沉降评估和环境影响监测研究,尤其是海岸带退蚀与地面沉降之间的耦合关系等问题仍待深入.在今后研究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的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理论模型的深入探究和新技术方法的实践,机理研究应扩展至多种模型研究;预测灾害时,应扩展到与地面沉降问题较为紧密的地面开裂、断层以及地裂缝等研究上.此外,还应对地面沉降的社会经济影响和环境影响等方面做出更多探索和实际应用.全面系统深入地了解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现象,可为有效地实施三角洲生态保护和资源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社会经济价值.

    黄河三角洲地面沉降人类活动海陆相互作用

    潍北平原卤水入侵层位识别及垂向分布时空特征

    郭抒燕王晓玮张庆晓吴光伟...
    2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在年内枯、丰水期对咸水入侵锋线处的地下水进行分层监测和取样,利用水化学和稳定同位素测试结果,分析惰性示踪剂和反应示踪剂的空间和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从卤水入侵的空间分布特征上,浅表层地下水与卤水入侵的相关性较差,卤水入侵主要发生在浅层和中层地下水含水层中、深层地下水入侵程度相对较弱;不同地区入侵层位存在差异,弥河冲洪积扇入侵层位为浅表层及浅层,白浪河冲洪积扇入侵不明显,潍河冲洪积扇入侵层位为中深层.在平面上呈现南部偏淡、中部为卤水分布区、北部为海水的分布形态.淡水样品呈现中深层咸水入侵为主导的现象.咸水入侵呈现顺层楔形入侵,局部发生一定程度的越流入侵,即下部地下咸水入侵上部地下淡水.从卤水入侵的时间分布特征上,枯水期时咸水入侵在垂向上呈现楔形态势,丰水期时 20~50 m的主要入侵层位的淡水向滨海推进,浅部和深部的入侵仍然在持续进行,深层水咸水入侵程度更高.本研究加深了对潍北平原咸水入侵的认识.为了进一步探明咸水入侵的周期性规律,进行水文地球化学长期分层监测十分具有必要性.

    潍北平原卤水入侵垂向特征顺层楔形入侵时间分布特征周期性规律

    开孔沉箱结构消浪效果和水动力特征试验探究——以日照港岚山港区码头为例

    付新钰王伟王常刚
    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由于开孔前墙和消浪室具有强扰动作用,所以开孔沉箱结构具有很好的消浪效果.本文通过日照港岚山港区码头开孔沉箱结构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沉箱不同开孔位置的消浪效果和水动力特征,分析了不同方案的反射系数和越浪量.结果表明:水位对反射系数的影响较大,开孔位置较高的方案,其消浪性能较好,且越浪量较小.选择反射系数和越浪量均较小的设计方案进行了水动力试验,结果表明:水平力最大时对应的浮托力约为最大浮托力的 60%;浮托力最大时对应的水平力约为最大水平力的75%;波浪对开孔沉箱的作用主要集中于外壁迎浪侧,内部结构受到的波浪力很小;第二消浪室波浪力小于第一消浪室.

    开孔沉箱反射系数越浪量波浪力

    盐城候鸟栖息地岸线变化特征及其对候鸟栖息地影响

    胡云健丘仲锋石轩硕赵冬至...
    5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黄(渤)海候鸟栖息地侵蚀严重,岸线分布变化迅速,这对海岸带生态与经济带来了挑战.本文基于 2013-2022年 8期Sentinel-2及Landsat 8多源卫星遥感影像,利用人机交互方法解译提取候鸟栖息地岸线,通过ArcGIS平台数字岸线分析系统(Digital Shoreline Analysis System,DSAS)将岸线数字化,计算得到年际与年内岸线变迁时空分布,并探讨了蚀淤变化的成因及影响.结果表明:2014-2022年候鸟栖息地侵蚀特征由原先的侵蚀范围广但侵蚀速率小,转变为侵蚀范围集中且侵蚀速率大幅增加,侵蚀危害严重加剧.侵蚀集中在春季及夏季.研究区域岸线变迁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包括泥沙来源、近岸海流、沿岸地物类型、人工建筑及风暴潮等.明确近年候鸟栖息地重点侵蚀岸段动态变化并分析其成因,对当地海岸带的生态经济保护及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海岸侵蚀蚀淤演变高分辨率遥感

    基于Sentinel-1的辽东湾海冰冰情监测

    冯琦李广雪
    66-78页
    查看更多>>摘要:辽东湾是渤海的三大海湾之一,在每年冬季经常会遭受大面积海冰灾害影响.本文选取 2015年至 2023年Sentinel-1 A/B遥感数据,对照Landsat-8数据采用灰度共生矩阵提取SAR影像纹理特征,对比了神经网络、支持向量机以及最大似然分类三种分类方法的精度;统计 2015年至 2023年辽东湾海冰冰情信息,研究了气温、海表面温度、盐度与海冰的相关关系和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Sentinel-1 A/B数据,最大似然分类方法精度最高,分类精度达到 82.75%;辽东湾海冰通常在 12月底或者 1月初开始发育,辽东湾结冰顺序为由北向南、由近岸向远岸,消融时顺序为由西向东、由远岸向近岸;辽东湾海冰与气温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02(P<0.01),与海表面温度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553(P<0.01),说明辽东湾冰情与气温、海表面温度为显著负相关,海表面温度对海冰的形成、发育及消融影响更大.此外,盐度对于海冰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辽东湾海冰SAR影像

    《海岸工程》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