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孙绍先

双月刊

1004-1710

hdxbbjb@vip.126.com

0898-66279237

570228

海南省海口市人民大道海南大学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Journal of Hainan University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83年,为综合性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就发表的学术论文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国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等多家权威刊物转载,在国内学术界产生较大的影响。并于1999年被评为“首届全国百强社科学报”,2000年被评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获《CAJ-CD规范》执行优秀奖。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创建心态社会学——探寻群学潜质的价值实现

    景天魁
    1-11页
    查看更多>>摘要:群己关系、心物关系是中西学术的共同问题.然而,"共题"而"殊途".宋明以来,与西方主要面向"格物"相反,中国学术尤其是作为中国古典社会学的群学,主要致力于"格心".由此发生的群学心性化,是将"礼"内化于"心"、将"理"内置于"心"的从显在到潜在的过程,其所形成的群学潜质,以"心"为"大本",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诉诸诚意正心,将合群、能群、善群、乐群归结为心性修养,从而达到群己、心物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合一.今天看来,群学潜质可以视为心态社会学的序章,中国近代化转型的先声和建立人类新道义秩序的张本,从中可以发掘出不容低估的当代价值.

    心态群学心性化群学潜质价值实现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用""贯通"的揭示

    潘莉卞程秀
    12-1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3年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勘定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鲜明品格".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也必然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重要对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识之"体"、传承发展之"用"和新时代具体实践上的"贯通"进行了明确揭示.在理论认识之"体"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本质,周涵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延,确证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农耕属性,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征,凝练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在传承发展之"用"上,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根脉地位,指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基本原则,提出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具体目标任务,阐明了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在新时代实践的"贯通"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以"中华文脉""两个结合""历史传统""中华文明"四个核心范畴和命题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属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式现代化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贯通.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第二个结合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脉的阐释与创新

    廖永林崔发展
    20-2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明、文化与文脉,是由人类实践活动所创造,又以其特有的物质、观念形态维系着人类群体生存和发展的紧密相连的存在."新的文化使命"中对于"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目标明确,"十四个强调""七个着力"中对于"守护好中华文脉""着力赓续中华文脉"的任务要求,都表明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文脉的阐释与创新是构成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统一性、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契合与互动关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进行了系统的阐释;对文明与文化的区别与联系、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价值、中华文化的三大主体构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关系,进行了科学的揭示;对中华文脉持守赓续的责任主体、守正原则、创新路径,进行了整体性的明确.

    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明中华文化中华文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鲜明特征和核心要义

    于凌炜
    28-3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内涵丰富,是一个博大精深、系统完备、"体用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从总体上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渊源、核心要义、鲜明特征等,既是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维度,也是持续加强对这一思想学习研究和贯彻落实的迫切需要.从理论渊源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继承创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传承发展、对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借鉴吸收的最新马克思主义文化成果.从特征看,习近平文化思想在人民性、创新性、"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性等方面的鲜明特性,生动展现了其思想的本质和理论形象.从核心要义看,习近平文化思想主要围绕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坚定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坚持"两个结合"、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等内容,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理论和行动指引.

    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渊源鲜明特征核心要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阐释

    王宝智吴增礼
    37-44页
    查看更多>>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工作的重要遵循,是中国共产党人关于文化建设的最新理论成果.深入探究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意蕴,学理化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于建构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彰显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真理性,增强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主动性、自觉性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有必要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原创性思想、学术性话语、科学方法论,把握好政治思想与学术思想、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辩证关系,通过文化实践领悟学理根基、制度化学习丰富学理内容、大众化生活化途径深化学理认知,从而推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学理化阐释、社会化普及,让创新理论成果及时转化为社会普遍共识.

    习近平文化思想学理化文化自信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的准自然实验研究

    高和荣范绍丰
    45-57页
    查看更多>>摘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防范农村相对贫困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城乡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论文基于2013年和2018年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以及2013年和2019年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运用双重差分倾向得分匹配模型,实证检验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对农村相对贫困脆弱性的影响.研究发现,城乡居民医保整合显著降低了农村相对贫困脆弱性.这种影响在低收入群体和受大病冲击群体中更加显著,但慢性病患者受到的影响并不显著,且城乡居民医保整合的减贫防贫效应随着脆弱性标准提高呈现下降趋势.机制检验表明,医疗费用支出、健康、劳动参与和家庭资产积累是重要的作用渠道.在此基础上,论文从动态认定相对贫困人口、促进低收入家庭应保尽保、提高农村医保实际保障水平和开展减贫绩效评估等方面提出推进农村相对贫困长效治理的政策建议.

    城乡居民医保整合农村相对贫困贫困脆弱性

    促进还是抑制: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

    雷晓康陈泽鹏
    58-68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据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7)数据,可借以探讨互联网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并挖掘社会融合在二者关系间发挥的中介作用.研究发现:互联网社会化使用和非社会化使用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产生正向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对社会融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社会融合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在互联网社会化使用、非社会化使用和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之间社会融合起完全中介作用.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社会融合是比互联网使用更加重要的因素.基于此,在理论层面,新时期社会治理理论应重视工具理性和情感价值的有机统一,社会支持理论应强调物质支持和情感支持的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一方面要着力解决老年人智能技术使用困难,另一方面要丰富老年人的社会融合渠道,以此来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

    互联网使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社会融合中介效应

    环境规制与重污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预防还是逐利?

    宋清华郑琳琳钟启明
    69-76页
    查看更多>>摘要:运用2007-2021年重污染行业A股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环境保护税法》的准自然实验,分析了环境规制对重污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结果显示,环境规制显著提高了重污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企业主要出于"预防储蓄"动机增加短期金融资产进行预防,而非出于"投资替代"动机增加长期金融资产来逐利.机制分析发现,重污染企业感知到的融资约束和环保投资所造成的内外双重资金压力是其增加金融资产配置以作"预防储蓄"的重要原因,且非正式融资渠道为其提供了流动性准备.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对环境规制更加敏感,支持了企业金融资产配置的"预防储蓄"动机.本文为有效实施环境规制、切实防范重污染企业金融风险、避免金融"脱实向虚"提供了政策参考.

    环境规制重污染企业金融资产配置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金融服务机制研究

    熊晓炼杨成羽杜代地
    77-88页
    查看更多>>摘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现代金融运行机制.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分别测度金融发展水平、脱贫攻坚成果及乡村振兴发展水平,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效果,采用SDM模型检验金融促进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巩固拓展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的衔接效应正逐渐增强,且东部地区的衔接效应强于中部和西部地区;金融服务有效衔接存在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中、西部地区溢出效应大于东部地区;长期溢出效应大于短期直接效应,证实金融服务乡村振兴存在良好的示范与推广机制.

    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空间溢出效应

    偏向性用地政策如何强化了"隐性担保"预期——来自城投债市场的证据

    金媛周媛媛张士成王世尧...
    89-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我国地方债务超常规增长的现象,本文捕捉到导致"隐性担保"的更外生的制度性因素.2003年以来,中央将大量建设用地指标向中西部省份倾斜,而逐步收缩东部地区土地供应.本文从理论上说明偏向性用地政策强化了东部地区的"救助能力"以及中西部地区的"救助预期",从而干扰了债券市场的定价机制.基于2009-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估计发现:东部地区土地供给偏向程度每减少1单位,城投债发行信用利差下降1.03单位;中西部地区土地供给偏向程度每增加1单位,城投债发行信用利差下降0.63单位.偏向性用地指标稳定性每增加1个单位,偏向性用地政策对区域间城投债融资成本的干扰程度提高约4~5倍.研究结论表明中央政府更应注重政策间的协调配合,更加符合人口规模的用地指标调整可能间接提高债券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将中国地方债的违约风险治理研究从传统的财政金融视角拓展到土地要素空间配置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是防范和化解地方隐性债务风险的有效途径.

    "隐性担保"预期偏向性用地政策隐性债务融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