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环境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环境与工程
资源环境与工程

刘洪峰

双月刊

1671-1211

zyhjygcbjb@yahoo.com.cn;ree@hbdk.gov.cn

027-83592400

430034

湖北省武汉市古田五路9号

资源环境与工程/Jour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以关注资源、环境与工程,推动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发展为己任的面向基层生产、科研单位的地球科学综合性科技期刊(双月刊)。《资源环境与工程》主要刊登湖北地区地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湖北地学界在省外和国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报导省外、国外学者对湖北地矿业的研究成果。欢迎省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资源管理与地矿经济、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岩土工程与勘察、矿产开发利用、矿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五峰湾潭国画石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何钦肖蛟龙雷雳范小军...
    135-141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及流体包裹体测试,并与知名国画石的基本特征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五峰湾潭国画石矿体受地层和构造共同控制,主要赋存于奥陶纪大湾组、牯牛潭组和宝塔组中;围岩地层原始沉积环境为淡水贫氧环境;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型;其岩性、定名、成矿时代、矿床成因等基本特征与被誉为"中国国画石"的广西来宾草花石具有较高相似性.研究成果可为五峰湾潭国画石的鉴赏和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国画石地质特征沉积环境成因分析

    江西省吉泰盆地南洲含锂卤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朱明波吴忠如王思学王立新...
    142-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查明南洲含锂卤水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通过样品分析测试、化学指数计算和查阅区域地质资料分析矿区卤水水化学特征、构造条件、古地理环境和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南洲含锂卤水矿床赋存于周田组第三段层间滑脱构造的次级裂隙中,其矿化度平均值292.8 g/L,NaCl平均含量23.3%,LiCl平均含量627.41 mg/L,为富锂氯化钠型卤水;卤水钠氯系数平均值0.96,氯溴系数平均值33.45,脱硫系数平均值0.28,钙镁系数平均值2.76,反映了卤水形成时间较长、封闭性较好、具溶滤型卤水特征;卤水形成于封闭—半封闭的地貌环境和干燥的气候条件,成矿物质来源于盆外火成岩的风化产物和深源卤水,成因类型为氯化钙型水.在矿区南东方向的新圩坳陷具有探寻类似南洲、梅岗型含锂卤水矿的潜力.

    卤水水化学特征矿床成因江西

    鄂西恩地1井上二叠统大隆组页岩气富集主控因素分析

    谢通潘诗洋王亿任志军...
    149-15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湖北省恩施地区恩地1井在上二叠统大隆组泥页岩中获得较显著的页岩气发现,页岩现场解吸最大含气量达到2.5 m3/t,平均含气量为1.4 m3/t.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分析、岩心样品有机碳含量测试、镜质体反射率测试、低温氮气吸附实验表明,大隆组页岩有机碳含量高,为生烃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有机质演化程度相对适中;页岩中大量的有机质孔隙提供了主要的储集空间;纳米级孔隙的大量发育增加了页岩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页岩气的吸附.与此同时,恩地1井所处构造环境相对稳定,受构造改造程度较小,大隆组裂缝发育规模较小;低角度裂缝改善了大隆组页岩储集空间,小规模高角度裂缝可沟通大隆组不同含气层段,改善渗透性,且并未切穿大隆组含气层段造成与其他高渗透性地层沟通,为页岩气保存提供了较理想条件.恩地1井页岩气的发现进一步证实鄂西地区二叠系中浅层页岩气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为下一步页岩气勘探指明了方向.

    页岩气大隆组主控因素有机碳孔隙

    安徽池州地区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分析

    梁红霞侯克斌陈富荣吴正方...
    154-1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安徽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及池州市富硒土壤资源地球化学调查工作,对池州地区表层土壤硒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为0.470 mg/kg,明显高于江淮流域平均值(0.290 mg/kg),富硒土壤资源丰富.不同地层分布区土壤硒含量差异较大,二叠系栖霞组—大隆组灰岩、硅质岩、硅质页岩、钙质页岩分布区土壤硒含量最高(平均值为1.106 mg/kg),白垩系徽州组砂砾岩、钙质砂岩、钙质粉砂岩分布区土壤硒含量最低(平均值为0.226 mg/kg),地质背景(岩石分布)对土壤硒含量及分布起控制作用.同时发现土壤类型、土地利用方式、土壤pH以及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池州市土壤硒含量的重要因素.区内石质土硒含量最高,但分布极少,红壤和石灰岩土是区内主要的储硒类型.此研究成果对池州市土地的合理规划利用、富硒产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富硒土壤地球化学特征硒的来源成土母质池州市

    上饶市地质灾害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毕晨洁吴珍云石祖峰刘德东...
    163-1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上饶市地质灾害的详细调查资料,对研究区内地质灾害进行统计分析,着重分析其地质灾害类型、几何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区内中小型地质灾害发育,点密度达0.34处/km2,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不稳定斜坡(包括滑坡隐患和崩塌隐患)、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其中以滑坡数量最多,占地质灾害总数的39.67%;②区内地质灾害体的形态特征不一,滑坡形态多为舌形、矩形和不规则形,泥石流根据流域形态主要表现为沟谷型和山坡型,地面塌陷剖面形态也是各异,有圆柱形和锅底形;③上饶市地质灾害是在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坡度越陡,高程越大,地质构造活动越强烈,地层越风化破碎,地质灾害形成的内在条件越成熟,而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区内发生地质灾害的外在主导因素,其中降雨量大的月份,就是地质灾害高发的月份,而人工切坡的坡高和坡度则是影响地质灾害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以上统计分析结果,对未来上饶地区地质灾害防治部署可以提供有利的依据.

    地质灾害灾害特征影响因素上饶市

    基于信息量模型的利川市谋道—建南线性廊道区斜坡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

    毛启曦胡元平刘万亮翁茂芝...
    175-180,21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利川市谋道—建南线性廊道区为研究区,选取高程、坡度、坡型(剖面曲率)、构造缓冲距离、工程地质岩组、地表水缓冲距离、地形湿度和线性工程缓冲距离8个评价因子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基于研究区130个地质灾害点随机抽取100个样本数据,采用信息量模型进行计算,共划分出低易发区、中易发区、高易发区和极高易发区4个等级.结果表明,极高易发区面积为39.84 km2,高易发区面积为105.49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1.92%和31.56%,其地质灾害点数分别占总数的77%和16%,其中极高易发区地质灾害点密度为1.93处/km2,明显高于其他易发等级,表明评价结果可靠.此研究可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和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模型线性廊道区

    襄阳市三顾路路堑边坡滑坡成因及防治措施分析

    周艳松易春瑶莫春雷曾洋...
    181-185页
    查看更多>>摘要:路堑边坡变形失稳是常见的城市地质灾害问题之一.以襄阳市三顾路路堑边坡滑坡为研究对象,在边坡勘查的基础上,分析其成因机理及变形破坏机制;结合边坡滑坡特征及城市发展旅游、美化环境的需求,提出经济合理、适用于城市边坡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为同类型城市边坡变形综合治理提供参考.

    滑坡路堑边坡城市地质灾害成因机理防治措施

    恩施市高中山区某滑雪场岩溶地面塌陷特征及成因

    翟振飞李成王戈王思捷...
    186-1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施市某拟建滑雪场场地位于高中山岩溶地区,发育多处岩溶地面塌陷,给场地建设和安全运营带来潜在危害.通过地面调查、电法物探、钻探等手段,查明场地岩溶地面塌陷发育特征,分析塌陷成因并进行稳定性评价.研究表明,场地集中分布4处岩溶地面塌陷坑,发育22个塌陷口,均为小型规模的土体塌陷;解译出27个隐伏溶洞,溶洞主要呈走向45°和30°分布;地下水潜蚀和冲蚀作用是岩溶地面塌陷形成的主要原因.场地岩溶地面塌陷现状稳定性较差,其防治工作应以回填为主,并完善排水系统.研究成果对高中山区岩溶地面塌陷研究和防治有借鉴意义.

    岩溶地面塌陷形成机理稳定性评价高中山区

    武汉市长江一级阶地钻探施工诱发岩溶塌陷的形成机制分析

    李慧娟陈梦源梁川涂婧...
    193-19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工程活动是武汉市岩溶塌陷形成的重要诱因.以武汉市洪山区毛坦港某小区岩溶塌陷为例,分析其形成条件及形成机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研究认为,该岩溶塌陷形成于下伏碳酸盐岩中岩溶发育且上覆盖层具"上黏下砂"二元结构的区域,属岩层顶板破坏—垂直渗压致塌模式的产物.对于该类岩溶塌陷,建议重点采取钻探前合理布孔、钻探中加强护壁与监测、钻探后及时封孔等措施.

    岩溶塌陷钻探形成机制致塌模式长江一级阶地

    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水文地质结构模型构建——以武汉市长江新城起步区为例

    李云徐连三陈建良王中武...
    198-203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文地质条件对海绵城市建设适宜性及海绵城市设施的布设有重要影响.针对传统平剖面图无法全面反映水文地质条件的问题,借助三维可视化手段,综合地形起伏、地层结构和含水岩组在三维空间上的展布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揭示各项因素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制约关系.以武汉市长江新城起步区为例,根据研究区钻孔数据、地面高程及水文地质资料,利用GMS软件构建了三维水文地质结构模型,很好地显示了研究区地层情况、地形起伏和含水层厚度,结合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为海绵城市设施的布置和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评价提供了基础依据.研究结果表明,长江新城起步区大部分区域建设海绵城市的水文地质条件适宜性较低,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采取布设水利工程、下沉式绿地、生物滞留池等设施,连通浅层地下水,并结合市政雨水管网,增强其排水能力.

    海绵城市水文地质结构模型GMS长江新城起步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