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环境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环境与工程
资源环境与工程

刘洪峰

双月刊

1671-1211

zyhjygcbjb@yahoo.com.cn;ree@hbdk.gov.cn

027-83592400

430034

湖北省武汉市古田五路9号

资源环境与工程/Jour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以关注资源、环境与工程,推动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发展为己任的面向基层生产、科研单位的地球科学综合性科技期刊(双月刊)。《资源环境与工程》主要刊登湖北地区地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湖北地学界在省外和国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报导省外、国外学者对湖北地矿业的研究成果。欢迎省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资源管理与地矿经济、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岩土工程与勘察、矿产开发利用、矿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铜山口矿区水环境中硫酸盐来源及迁移规律的同位素解析

    王宇李圣军马超万凯...
    265-273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铜山口铜矿为例,利用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与其他水化学特征离子的相关关系,分析水环境中硫酸盐来源及迁移特征.铜山口矿区水质总体表现为高硫酸盐、高TDS、低重金属和弱碱性—碱性特征.氢氧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表明矿区内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硫同位素及水化学特征表明,矿区水环境中硫酸盐主要来源于矿区含硫矿物氧化、淋滤作用以及尾矿库废水的渗漏.与底泥中固态硫化物相比,水溶液中离子态的硫酸盐更易于迁移,难以与其他阳离子结合发生沉淀;在地表水汇流过程中,下游逐渐富集硫酸盐,导致水质进一步恶化.

    硫酸盐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水化学特征矿山环境迁移规律

    武汉市某旱地自然土壤剖面中重金属迁移规律研究

    张响荣罗红祝安安朱晛亭...
    274-279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武汉市棕红壤分布地区的某旱地自然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采样测定垂向上8种重金属元素(As、Cd、Cr、Cu、Hg、Ni、Pb、Zn)的含量,分析土壤剖面重金属的纵向分布和迁移特征,探讨重金属的来源.结果表明,在自然土壤剖面的酸性(pH值为5.66)环境中,Cd易于淋滤迁移,整体平均含量低于武汉市棕红壤背景值;除Cd之外,其余重金属在大部分深度中均超出背景值.迁移系数分析表明,As和Cr向下逐渐富集;Cd在表层土壤中富集,向下都是丢失趋势;Hg在表层土壤中富集,下部迁移系数变化不大;Pb的迁移系数基本都>0,有一定程度的富集;Cu、Ni和Zn迁移系数变化不大,迁移作用较弱.综合重金属含量、迁移特征以及相关性分析,认为表层土壤中Cd和Hg的含量受农业生产活动影响而明显升高;Pb含量受汽车尾气的影响而升高;其他重金属主要是自然源,基本未受人为外源影响.

    重金属旱地棕红壤自然土壤剖面迁移规律

    黄冈市典型城市湖泊水体污染物分布特征及环境质量评价

    项文霞陈茂林刘明昊蔡三维...
    280-28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采样和检测获得黄冈市某典型城市湖泊丰水期(7月)和枯水期(12月)的8项水质指标含量,分析各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并采用单因子及综合污染指数法评价该湖泊水环境质量.结果表明,该湖泊丰水期水质指标:pH 7.6~8.1,DO 5.26~6.12 mg/L,TP 0.20~0.45 mg/L,TN 0.80~2.22 mg/L,CODMn 11~29 mg/L,BOD52.3~6.7 mg/L,NH3-N 0.047~0.412 mg/L,Chl.a 31~185μg/L;枯水期水质指标:pH 7.7~8.3,DO 3.24~4.36 mg/L,TP 0.03~0.13 mg/L,TN 0.67~1.03 mg/L,CODMn7~15 mg/L,BOD52.1~3.5 mg/L,NH3-N 0.103~0.557 mg/L,Chl.a 4~11μg/L.该湖泊水质在枯水期明显优于丰水期,由西北部—中部—南部—东北部水体污染程度逐渐降低.湖泊污染与人为活动外源过量输入磷、氮等污染物有关,污染源可能主要为湖泊西北方向.该湖泊在丰水期主要为严重污染,水质状况极差;在枯水期主要为轻污染,水质状况一般.研究结果可为该湖泊生态修复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湖泊水质污染物时空分布环境质量评价

    1980年以来5个时期汤逊湖湿地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刘力李朋胡元平张雅...
    286-292页
    查看更多>>摘要:汤逊湖曾是武汉市最大的原生生态湖,由于拦湖筑汊、开发过度、保护不力等因素影响,出现水体污染、环境恶化、功能退化等突出问题.以1980、1990、2000、2009、2019年五个不同年份和1998、2016、2020年三个洪水期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遥感影像分割、支持向量机提取方法,分析汤逊湖湿地时空分布特征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与1980年相比,2019年人工湿地面积增加4.92 km2,湖泊湿地和沼泽湿地面积分别减少4.57、6.02 km2;人工湿地面积在洪水期减少,湖泊湿地面积在洪水期增加,1998年是三个洪水期(1998、2016、2020年)对汤逊湖湿地影响最大的年份.汤逊湖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为降雨、人口增长、土地利用变化和工程活动.

    湿地时空分布特征遥感解译驱动因素汤逊湖

    内蒙古察哈尔右翼后旗元山洼A型花岗岩年代学及地球化学特征

    陈岩滨夏立元王耀陆兆和...
    293-3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内蒙古中部察哈尔右翼后旗元山洼二长花岗岩为对象,对其开展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研究.元山洼二长花岗岩主要由正长石、微斜长石、更长石、石英和少量黑云母组成,其锆石U-Pb测年结果为(232.1±2.6)Ma,属晚三叠世侵入岩.该岩体富SiO2、K2 O、F、Rb、Ga、Th、U、Zr、Hf、LREE,亏损FeOT、MgO、CaO、P2 O5、Zn、Ce、Sr、Ba、Nb、Ta、Ti、HREE,具较高的10000 Ga/Al、LREE/HREE、LaN/YbN比值和较低的Y/Nb、Rb/Nb、Sc/Nb、Ce/Nb、Sr/Y比值.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曲线整体右倾,具中等—较强的负Eu异常和"W"型四分组效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该岩体属于铝质A型花岗岩,可进一步归为A1型花岗岩.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晚三叠世时期华北板块北缘处于后碰撞晚期伸展拉张阶段,受幔源物质底侵加热、地壳减薄和乌兰哈达—高勿素深大断裂引张切割等因素影响,下地壳镁铁质麻粒岩相发生部分熔融,熔体在经历较强结晶分异和富F流体相交代后,形成了元山洼铝质A型花岗岩.

    A型花岗岩锆石U-Pb测年后碰撞晚期晚三叠世内蒙古中部

    角闪石矿物化学研究进展

    郭盼吴波房龙罗华...
    305-313,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角闪石的化学成分可以有效地指示岩浆来源及其演化过程中的物理化学条件,具有重要的成因矿物研究意义.系统总结角闪石族矿物的分类命名原则,重点介绍角闪石矿物化学成分在地质温压计、岩浆氧逸度、含水量和碱度以及岩石成因等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结合前人案例,明确角闪石矿物化学指标在各类应用中的适用条件,提出目前研究中尚存的薄弱环节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以期进一步促进对角闪石矿物化学应用的研究.

    角闪石矿物化学矿物分类地质温压计岩石成因

    湖北新洲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杜小锋周鼎廖明芳霍炬...
    314-320页
    查看更多>>摘要:新洲盆地位于秦岭—大别造山带南缘,是白垩纪以来发育起来的陆相盆地,盆地内沉积多个韵律旋回的冲积扇—湖泊陆缘沉积体.盆地形成过程受滨太平洋运动的影响,控盆断裂主要为NNE向的团麻断裂,而近EW向的襄广断裂则控制了盆地的南部边界.通过区域地质背景研究、盆地内的沉积建造、控盆构造的演化、火山活动特征等对比分析,认为新洲盆地是断陷盆地,其演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即晚白垩世—古近纪早期盆地裂陷充填阶段、古近纪末期盆地萎缩封闭阶段、新近纪时期盆地差异升降阶段.

    新洲盆地沉积建造控盆断裂盆地演化

    鄂东南张福山—柯家山地区铁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李傲竹阮业东程普杨栩玥...
    321-3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张福山—柯家山地区处于鄂东南矿集区金山店铁矿田,成矿地质条件良好.典型矿床地质特征总结表明,该区铁矿体受控于金山店石英闪长岩体与碳酸盐岩地层正接触带及附近内外接触带,主要呈脉状、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在此基础上总结该区控矿因素及找矿标志,提出张福山深部、张福山—柯家山衔接段、大垴山地区为下一步找矿的有利地段.

    铁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深部找矿成矿规律鄂东南

    西羌塘勒玛擦地区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方向探讨

    赵守仁陈海霞
    329-336页
    查看更多>>摘要:勒玛擦地区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西北部,毗邻多龙矿集区.通过分析勒玛擦地区成矿地质条件和典型矿点地质特征,提出该区找矿方向.结果表明,勒玛擦地区主要发育矽卡岩型铜铁多金属矿和斑岩型铜矿;矽卡岩型矿床受控于龙格组碳酸盐岩和早白垩世花岗闪长岩,斑岩型矿床与早白垩世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等浅成侵入体有关.综合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化类型,在勒玛擦地区圈定团结达坂铜铅锌铁找矿远景区和勒玛擦铜找矿远景区.

    斑岩型矽卡岩型成矿地质条件找矿方向远景区羌塘西部

    恩施盆地北部小龙潭地热田水化学特征及成因研究

    袁飞杨波涌付强李明龙...
    337-343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施盆地北部小龙潭地热田蕴含丰富的地热资源.从地热水水化学特征和同位素特征入手,结合水文、地热地质条件,采用Piper三线图法、氢氧同位素示踪法、二氧化硅温标法等探讨分析地热水地球化学特征及稳定同位素特征,并判定地热水的补给来源、热储温度、循环深度、补给高程及补给区等.研究表明,该区地热水类型为SO4·Cl-Na型,热储温度为55.74~91.46℃,热水循环深度为1.80~3.40 km;地热水补给来源主要为大气降水,补给高程为1022.64~1109.00 m,补给区主要为白果坝背斜核部奥陶系—寒武系碳酸盐岩地层出露区.

    地热水氢氧同位素硫同位素补给来源恩施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