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环境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环境与工程
资源环境与工程

刘洪峰

双月刊

1671-1211

zyhjygcbjb@yahoo.com.cn;ree@hbdk.gov.cn

027-83592400

430034

湖北省武汉市古田五路9号

资源环境与工程/Jour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以关注资源、环境与工程,推动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发展为己任的面向基层生产、科研单位的地球科学综合性科技期刊(双月刊)。《资源环境与工程》主要刊登湖北地区地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湖北地学界在省外和国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报导省外、国外学者对湖北地矿业的研究成果。欢迎省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资源管理与地矿经济、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岩土工程与勘察、矿产开发利用、矿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湖北省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研究

    曾洋华骐杨涛李頔...
    472-47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全面掌握湖北省地质灾害发育特征、 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地质灾害发生的主控因素,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提供相关技术支撑,依据2006—2020年湖北省65个县、市(区)的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资料,运用统计方法,系统总结湖北省地质灾害特征及形成条件.结果表明,湖北省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为主,险情、规模总体以小型为主;地质灾害在十堰市及宜昌市较为发育,有38.20%地质灾害发育于长江水系(干流);地质灾害发育年度分布不均衡,与降雨周期密切相关,主要集中于6月及7月.湖北省地质灾害形成受到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地质构造等作用的影响,降雨和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发因素.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形成条件湖北省

    应城市石膏矿区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

    张晨盛灿陈乐赵菊花...
    479-486页
    查看更多>>摘要:应城市因长期开采膏盐矿形成较大范围的采空区,引发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直接威胁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制约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查明应城市石膏矿区地面塌陷易发性,选取第四系厚度、地层岩性、距断层距离、地下水埋深、距地表水距离、开采深度、采空区范围、充填密实度、老窿密度、距塌陷点距离10个评价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GIS空间分析功能,将该区划分为地面塌陷高、中、低、不易发区4类分区.研究表明,应城市石膏矿区地面塌陷高、中、低、不易发区面积分别为3.02、11.86、40.87、37.85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3.23%、12.67%、43.66%、40.44%.建议在应城市石膏矿区构建"人防+技防"相结合的高质量群测群防体系、"天—空—地—浅—深"监测预警体系和三维地质模型与信息化平台,为地方政府防灾减灾、矿政管理、城镇规划等提供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撑.

    石膏矿区地面塌陷易发性评价层次分析法监测体系

    十堰市南部堆积层滑坡分布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浅析

    李丽华李彬于义军张维江...
    487-493,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十堰市南部竹溪县、 竹山县和房县广泛发育堆积层滑坡.基于县域地质灾害详细调查成果,总结区内堆积层滑坡的类型及时空分布特征,构建典型堆积层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发育的堆积层滑坡以中—小型、浅层滑坡为主;变质岩(钠长石英片岩、变质砂岩、石英千枚岩、绢云片岩、泥质板岩、炭质板岩)分布区、400~700 m高程范围、河流两岸是堆积层滑坡易发区域;1998年以来堆积层滑坡数量显著增多,1998、2000、2005、2008、2012和2014年为高发年份,每年的6—9月为高发月份.在此基础上,拟合堆积层滑坡累计频率与其体积、面积的幂律函数关系,初步构建水平径流滞水型和垂直径流滞水型堆积层滑坡在降雨作用下的变形破坏模式.研究成果可为十堰地区堆积层滑坡的监测预警及防治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堆积层滑坡时空分布特征变形破坏模式降雨鄂西北

    长江上游磨刀溪流域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

    徐锦宏翁茂芝胡元平王宁涛...
    494-503页
    查看更多>>摘要:磨刀溪流域为长江上游支流流域,流域内地质灾害以中—小型规模的滑坡和崩塌为主(合计占地质灾害总数的99.0%),在地质灾害频发的三峡地区具有代表性.为查明磨刀溪流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特征,选取坡度、坡向、高程、斜坡结构、一级水系、其他水系、地层、构造、县乡公路、省道与国道10个评价因子,采用信息量模型法分别开展滑坡、崩塌的易发性评价;然后采用叠加计算矩阵,综合计算得出磨刀溪流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果.研究表明,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控制了地质灾害的发育与分布,人类工程活动和降雨为地质灾害发生的主要诱因.磨刀溪流域可分为地质灾害高、中、低、不易发区4类分区,面积分别为416.80、892.16、829.07、966.60 km2,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43%、28.74%、26.70%、31.13%.地质灾害高易发区沿主要水系分布,表明水系分布是流域区地质灾害发生的关键控制条件.

    地质灾害滑坡崩塌易发性评价信息量模型法磨刀溪流域

    湖北鲍峡镇地质遗迹特征及地质文化镇建设思路浅析

    孟耀郭伟曾莉陈国卿...
    504-511页
    查看更多>>摘要:建设地质文化村(镇)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措施之一.鲍峡地质文化镇位于湖北省十堰市郧阳区西南部,地处秦岭—大别造山带中部,复杂的地质结构形成的地质遗迹有3大类、7类和13亚类共计29处,其中省级以上5处.该镇以最典型的绿松石矿床及矿业遗迹为代表,成为全球优质绿松石的文化符号;独特的山—谷组合的纵向地貌形态是鄂西农业、农村景观演变的基础;南北气候兼具,植被覆盖率高,是蜡梅物种起源地之一,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地.基于镇内地质遗迹资源禀赋状况和特色,按照鲍峡地质文化镇"地质+创新创意"的建设目标,提出"一心、三区、五谷"的总体布局和建设思路.

    地质文化镇地质遗迹绿松石建设思路湖北鲍峡

    "地质+生态农业"模式的江西省高滩地质文化村建设方向研究

    冯乃琦杨晓玲张永康王红杰...
    512-520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提出,中国多个地区开展了地质文化村建设的探索.江西省高滩村于2021年7月入选中国首批三星级地质文化村,总结高滩村的地质遗迹、富硒土地、自然社会与人文、红色文化等资源特征,将地质与文化的相结合,提出区域协同发展和"三区一带"的布局发展思路,并建议以"地质+生态农业"模式开发建设地质文化村,以期为高滩村后续开发建设和全国同类地质文化村建设提供参考.

    地质文化村地质+生态农业地质遗迹富硒地质资源江西高滩

    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范围及有关问题探讨——以高速公路为例

    周鼎李傲竹匡华孙浩...
    521-527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与工程建设进程的加快,建设项目压覆矿产资源(压矿)的案例逐年增多,合理确定建设项目压覆范围对保障矿产资源及工程建设安全尤为重要.以高速公路为例,总结湖北省目前确定建设项目压覆范围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分析认为,湖北省目前确定高速公路压覆露天爆破开采矿山和地下开采矿山范围存在标准不一等问题,提出应根据矿山爆破方式、矿山爆破振动安全允许距离及《三下采煤规范》来确定压覆范围.针对湖北省建设项目压矿管理工作,提出建立压矿数据库、优化压矿工作流程、完善压矿工作要求等建议,以期为进一步完善压矿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压覆矿产资源压覆范围压矿管理高速公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