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资源环境与工程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资源环境与工程
资源环境与工程

刘洪峰

双月刊

1671-1211

zyhjygcbjb@yahoo.com.cn;ree@hbdk.gov.cn

027-83592400

430034

湖北省武汉市古田五路9号

资源环境与工程/Journal Resources Environment & Engineering
查看更多>>本刊是一本以关注资源、环境与工程,推动地质勘查、工程勘察发展为己任的面向基层生产、科研单位的地球科学综合性科技期刊(双月刊)。《资源环境与工程》主要刊登湖北地区地学以及边缘相关学科方面的研究论文和湖北地学界在省外和国内的学术成果,同时也报导省外、国外学者对湖北地矿业的研究成果。欢迎省内外作者提供基础地质研究、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资源管理与地矿经济、旅游地质、农业地质、岩土工程与勘察、矿产开发利用、矿业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等方面的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荆门市耕地不同土壤类型养分含量特征及肥力评价

    段碧辉孙奥王芳夏伟...
    802-80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荆门市耕地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类型土壤的全氮、 全磷、 全钾、 全硫、 有效磷、 速效钾和有机质等养分含量,并进行肥力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pH、全钾变异系数最小,属均匀分布型;有机质、全氮、全磷、全硫、速效钾和阳离子交换量变异系数中等,属相对分异型;有效磷变异系数最大,属强变异型.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全硫含量较丰富,全磷、全钾、有效磷含量中等.石灰土有机质、全氮和全硫含量最高,紫色土阳离子交换量和速效钾含量最高,潮土全磷、全钾和有效磷含量最高.研究区土壤综合肥力较高,综合肥力指数为2.87~5.63,肥力处于一—四等,占比分别为3.37%、46.13%、43.10%和7.40%,其中以紫色土肥力最高,石灰土、黄棕壤、水稻土次之,潮土最低.建议潮土适当增施有机肥和氮钾肥,改善土壤结构;水稻土增施磷肥,适当控制钾肥.

    表层土壤耕地土壤养分肥力评价荆门市

    大功率电性源时间域电磁法在中深层地热勘探中的应用

    刘红卫谢兴兵徐连三周磊...
    808-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深层地热勘探和开发利用目标体的深度越来越大,探查地下数千米深处中深层地热储、导水有利空间,精细识别出其中百米尺度以下的优势渗流通道和部位,是确定地热勘探中深部目标靶点、指导地热钻井设计施工、提高中深层地热探测成功率的关键.利用大功率电性源时间域电磁法抗干扰能力强,探测深度大,可同时获得视电阻率、视极化率参数的特点,在地质构造较复杂、潜在层状带状岩溶热储埋藏较深、物探作业环境受制约的地区,开展探测试验研究.结合广域电磁法探测结果,经综合分析,基本达到精细探查、刻画出2000 m以浅深部热储异常区段和百米尺度优势渗流通道(部位)的目的,对确定地热钻探井位置、进行钻探井设计有一定的指导性,所取得的经验和发现的问题可为推进中深层地热精细探测提供借鉴.

    时域电磁法地热精细探测

    恩施盆地恩热1井钻探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

    洪毅郑兴华张所邦谭建国...
    817-821页
    查看更多>>摘要:恩施盆地具有良好的水热型地热资源成矿条件,作为该区首口大口径中深层地热井,恩热1井的成功实施具有工程示范意义.针对施工过程中井壁稳定性差、取心难度大、钻井冲洗液性能要求高等工艺技术难点,结合各井段地质特点,采取合理设计井身结构、备足各类钻头、及时调整钻井冲洗液性能等措施,提高了钻探效率和质量.对PDC钻头破岩过程进行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选择牙齿切深为2 mm时,可有效减少钻头切削力的波动并延长钻头使用寿命.该井完井后井身结构、孔深及孔斜、抽水试验等技术指标均满足项目设计和规范要求,最终探获水温>42℃的地热水,其钻探设计方案和工艺技术组合对区域地热钻井设计和施工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地热井钻探工艺技术钻井冲洗液恩热1井

    井温测井数据在湖北中深层地热勘查中的多效应用

    张祎然梁学堂全浩理刘磊...
    822-827页
    查看更多>>摘要:井温测井作为常规物探手段,广泛应用于多数地热勘查项目.基于大量测井生产实践经验,以湖北省两处中深层地热井为例,总结在不同监测模式和监测环境下,应用井温测井数据解决地温梯度读取、高温层及涌水层识别、套管查漏、裂隙观测等实际生产问题的方法.利用静态井温监测数据和地温梯度变化曲线,可有效识别高温层,并准确采集地温梯度数据.利用动态井温监测数据和井温梯度变化曲线,可在复杂环境下有效识别涌水层,并定性判断涌水量大小.利用动态井温监测曲线的微小异常,可有效识别套管破损等固井情况.在地热勘查中充分灵活地应用井温测井数据能有效提高勘查工作效率并降低工作成本.

    井温测井中深层地热目标层识别固井检测地温梯度

    综合物探方法在武汉市水域地质调查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王斌战邱波刘文光周世昌...
    828-835页
    查看更多>>摘要:武汉市水域面积广阔,不同水域的水深、 水体流速、 水下沉积物分布等地质条件有显著差异,开展水域地质调查时对物探方法的需求也不一样.武汉市以往开展的水域物探工作以水上地震探测为主,但当前单一的物探方法已经不能满足探测深度、精度及适用性等多方面的要求.为解决武汉市水域地质调查对物探方法的选择问题,以代表湖泊水域的后官湖、代表河流水域的长江和汉江为试验区,开展水上地震、探地雷达、浅地层剖面法、高密度电法四种物探方法的应用效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武汉市湖泊区域宜采用高密度电法和探地雷达的方法组合,在河流区域宜采用水上地震和浅地层剖面法为主、探地雷达为辅的方法组合.上述物探方法组合可基本满足武汉市水域地质调查的物探需求.

    水域物探综合物探方法水上地震高密度电法探地雷达浅地层剖面法

    基于DSAS模型协同GEE长时序影像的巽他海峡东海岸岸线变迁时空分析及预测

    马梓程陈思张倩贾凤鸣...
    836-8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岸线变化作为海岸带变化的标志之一,通过海岸线监测,可以有效了解海岸带的变化情况.选用巽他海峡东海岸多年光学数据影像,通过GEE平台进行预处理后,利用MNDWI和二值化阈值分割操作反演了2005—2020年海岸线.而后运用DSAS对海岸线变化数据进行分析,其结果结合回归模型预测未来海岸线.结果表明,2005—2020年海岸线整体表现为向海域推进,增长岸线占比最大,平衡岸线占比其次,侵蚀岸线占比最少;2005—2010年,增长岸线比例为55.50%,平衡岸线比例为44.34%,侵蚀岸线为0.16%;2010—2015年,增长岸线比例发生突变,比例从55.50%增长至100%,无平衡岸线及侵蚀岸线;2015—2020年,增长岸线比例从100%降低至58.30%,平衡岸线比例为30.76%,侵蚀岸线比例为10.94%.活跃的地质活动以及沿岸泥沙淤积可能是导致海岸线向海域推进的主要原因.利用DSAS模型对未来海岸线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2030年和2040年海岸线向海域推进平均距离分别为87.73、80.72 m.

    遥感海岸线GEEDSAS监测

    高精度自动定量给料仪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乐育生杨盼沈祥兵吴专...
    843-8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提高光谱法分析中矿样粉末定量给料的生产效率和控制精度,实现定量给料流程自动化,设计一款基于模糊PID控制的矿样粉末高精度定量给料控制系统,系统采用上位机与单片机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利用MATLAB/Simulink软件搭建系统模型并对给料控制算法进行仿真,经对该系统进行实际上机验证.结果表明,该系统稳定、可靠,设计满足矿样粉末定量给料工作的控制要求,对金属粉末、无机粉末和有机粉末的定量给料控制系统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并具有广阔的市场应用前景.

    定量给料仪MCU模糊PID二级给料方式MATLAB仿真

    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初探——以湖北省枝江市为例

    邢小雨邵泽兴胡海潮夏宇航...
    850-85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构建分类合理、 权责完整、 覆盖全要素的自然资源管理新格局,满足新时期自然资源管理部门对自然资源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的需求,从自然资源部"两统一"职责和"七个关键环节"职能定位出发,深入分析现有各自然资源分类体系及问题,通过对现行业务流程与各行政事项的梳理,以建设用地管理流程的实例化,探索性地构建了覆盖自然资源全要素类型、全流程管理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结果表明,构建的管理模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通用性,能够满足对自然资源进行全生命周期一体化管理实际需求,可为国土空间实施监督系统、基础信息平台等自然资源信息化工作提供支撑.

    自然资源全要素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型

    湖北远安化石村规划发展研究

    赵璧李姜丽邹亚锐陈刚...
    856-863页
    查看更多>>摘要:落星村大量集中产出全球最古老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位于湖北远安国家化石产地和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为加快推动其珍贵化石资源保护开发和乡村振兴,远安县政府2015年开始在此地实施"化石村"建设工程,并取得了重要进展和成绩.为明确远安化石村下一阶段发展主要目标,通过充分收集和分析前人在此完成的化石调查研究、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对接相关政府部门和开展规划研究,认真梳理落星化石村建设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重点论证提出其未来几年的主要任务及相关重点工作,即远安化石村要以化石保护为根本前提,加快创新建设映沟、张家湾等关键化石产地和节点,在彰显化石特色同时进一步融入区域发展,努力成为中国真正以化石保护利用促进乡村振兴发展的示范区;研究同时认为,远安化石村建设思路和实践过程对贫困偏远山区的化石保护工作有着重要借鉴意义,证明化石保护管理可与乡村振兴发展、生态环境治理以及地质科学研究等工作互促互进,这是地质遗迹保护利用又一创新路径.

    化石保护早三叠世地质遗迹地质旅游化石村创新湖北远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