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解放军医药杂志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解放军医药杂志
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解放军医药杂志

北京军区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

赵会懂

月刊

2095-140X

jfjyyzz@126.com

0311-87978599

050082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山西路398号

解放军医药杂志/Journal Medical & Pharmaceutical Journal of Chinese People's Liberation ArmyCSTPCD
查看更多>>为适应军队医学期刊发展的需要,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华北国防医药》于2011年第一期始更名为《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年期刊由双月刊改为月刊,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在保持原有学术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卫生工作视点和重点进行编辑策划和栏目调整,设有专家论坛、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预防医学、临床经验、药学与临床、检验与临床、病理与临床、影像医学、医院管理、信息管理与应用、护理园地、医学心理学、病例报告等栏目,适合各级各类医务人员投稿和阅读。本刊先后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数据库6个国内主要文献数据库收录,被中国药学文摘期刊列为固定收录对象。2003年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2005年入选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连续三届获得全军医学期刊质量评比优秀期刊奖。欢迎新老读者和作者继续给本刊赐稿和支持。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二甲双胍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及机制

    邢亨特梁传财王晨宇邱波...
    1-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二甲双胍(MET)对大鼠关节软骨细胞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用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不同浓度MET(5、10、15 mmol/L)对Wistar大鼠关节软骨细胞进行处理,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分化活性,并检测比较正常软骨细胞、骨关节炎(OA)软骨细胞和经10 mmol/L MET处理后的OA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ColⅡ)、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mRNA表达情况,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HMGCR)的蛋白表达情况,以及总胆固醇(TCH)含量.结果 在OA软骨细胞模型中MET浓度为10 mmol/L时细胞增殖分化活性较佳.与正常软骨细胞比较,OA软骨细胞ColⅡmRNA显著降低,而MMP-13 mRNA、TCH和SREBP-2、HMGCR蛋白显著升高(P<0.05,P<0.01).与OA软骨细胞比较,经10 mmol/L MET处理后的OA软骨细胞ColⅡmRNA明显升高,而MMP-13 mRNA、TCH和SREBP-2、HMGCR蛋白显著降低(P<0.05,P<0.01).结论 MET可能通过抑制软骨细胞胆固醇合成通路,减少软骨细胞内胆固醇蓄积,减缓软骨基质降解,保护关节软骨.

    骨关节炎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13胆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2羟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还原酶总胆固醇

    芍药苷对TNF-α诱导的川崎病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

    杨艳娟胡琳李洁滢田正...
    6-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芍药苷(PF)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的川崎病(KD)血管内皮细胞氧化应激和炎症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体外培养人冠状动脉内皮细胞(HCAECs),将细胞随机分为Control组、PF组、KD组、PF+KD组,Control组不给予任何处理,PF组和PF+KD组给予25μg/ml的PF预处理24 h;KD组和PF+KD组给予50 ng/ml的TNF-α处理6 h.采用CCK-8法检测各组的增殖活性,DCFH-DA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WST-1法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ABTS法检测总抗氧化能力(T-AOC),qRT-PCR法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VCAM-1)、E-选择素mRNA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IL-1β、IL-6、红系衍生核因子相关因子2(Nrf2)、血红素氧化酶-1(HO-1)、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Keap1、闭锁小带蛋白-1(ZO-1)蛋白表达.结果 与Control组比较,PF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D组增殖活性、SOD活性、T-AOC及Nrf2、HO-1、ZO-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而ROS荧光强度、IL-1β、IL-6、IL-8、ICAM-1、VCAM-1、E-选择素mRNA及IL-1β、IL-6、Keap1、p-NF-κB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KD组比较,PF+KD组SOD活性、T-AOC及Nrf2、HO-1、ZO-1蛋白表达显著升高,而ROS荧光强度、IL-1β、IL-6、IL-8、ICAM-1、VCAM-1、E-选择素mRNA及IL-1β、IL-6、Keap1、p-NF-κB蛋白表达显著下降(P<0.05).结论 PF可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和炎症,减轻KD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川崎病芍药苷内皮细胞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炎症Nrf2/HO-1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炎性因子变化及短期预后分析

    杜敬华刘国军王位坐包义君...
    14-1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对炎性因子、神经功能影响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3月—2022年3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89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研究组(47例)和对照组(42例)2组.研究组行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对照组行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炎性因子、神经功能及治疗后并发症,分析影响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治疗前,2组炎性因子及神经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水平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手术方式、入院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有无破入脑室和出血量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P<0.01).结论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改善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好.高血压病史、手术方式、入院GCS评分、有无破入脑室和出血量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神经内镜微创手术颅内出血,高血压性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2影响因素

    vWF、HIF-1α、IL-6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缺血的相关性

    王栋华王波元周胜富肖寒...
    18-21,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白细胞介素-6(IL-6)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迟发性脑缺血(DCI)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2年1月确诊的120例aSAH患者,将继发DCI 38例作为DCI组,未继发DCI 82例作为非DCI组,比较2组临床资料及vWF、HIF-1α、IL-6表达情况,分析vWF、HIF-1α、IL-6相关性以及影响aSAH后DCI发生的危险因素;评估vWF、HIF-1α、IL-6对aSAH后DCI的预测价值.结果 DCI组脑水肿、动脉瘤位于前循环、Hunt-Hess分级≥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Ⅲ级患者比例高于非DCI组(P<0.05).DCI组vWF水平低于非DCI组,HIF-1α、IL-6水平高于非DCI组(P<0.01).vWF与HIF-1α、IL-6呈负相关(r=-0.445、-0.471,P<0.05),HIF-1α与IL-6呈正相关(r=0.452,P<0.05).合并脑水肿、Hunt-Hess分级≥Ⅲ级和改良Fisher分级≥Ⅲ级以及vWF、HIF-1α、IL-6水平升高是aSAH后发生DCI的危险因素(P<0.01).vWF、HIF-1α、IL-6联合诊断aSAH后DCI的曲线下面积大于单一指标检测(P<0.05).结论 vWF、HIF-1α、IL-6与aSAH后DCI发生有关,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发现DCI.

    蛛网膜下腔出血迟发性脑缺血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缺氧诱导因子-1α白细胞介素-6危险因素

    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rt-PA溶栓近期预后的临床价值

    巴一高红安于渤杨鑫...
    22-2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急性脑梗死患者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近期预后的临床准确性和实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1日—2022年1月1日收治的年龄≥80岁且使用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出院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3分),利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高龄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基于分析得出的危险因素利用R语言构建列线图模型,并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Booststip方法及临床决策曲线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和临床决策的获益性.结果 最终纳入预后良好组234例,预后不良组108例.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脑梗死部位、入院时收缩压、发病至溶栓时间、溶栓后并发脑出血、心房颤动史、入院时血糖高是高龄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近期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P<0.01).ROC曲线验证列线图模型显示,构建的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近期预后的准确性较高,其中曲线下面积为0.854,95%CI为0.71,0.92.Bootstrap方法重复抽样1000次验证列线图,发现校准曲线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17.临床决策曲线显示,当发生阈值为0.06~0.86时该模型的适用性最佳.结论 列线图模型预测高龄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近期预后的临床准确性较高,临床医生可借鉴该模型对高危人群进行积极干预,对临床决策制定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脑梗死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静脉溶栓列线图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吸入治疗老年呼吸衰竭合并高碳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

    吴文婷梅益枝胡小芳
    29-33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吸入治疗老年呼吸衰竭合并高碳酸血症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老年呼吸衰竭合并高碳酸血症98例,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56例)和对照组(42例)2组.观察组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常规治疗.比较2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血气分析指标[氧合指数(OI)、动脉氧分压(Pa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和炎性因子(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以及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后,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6.43%高于对照组83.33%(P<0.05).治疗前,2组肺功能指标、血气分析指标和炎性因子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和OI、PaO22组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aCO2和炎性因子2组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7.14%低于对照组23.81%(P<0.05).结论 无创呼吸机通气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溶液吸入治疗老年呼吸衰竭合并高碳酸血症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和血气分析指标,抑制炎症反应,且安全性较好.

    无创呼吸机通气乙酰半胱氨酸老年人呼吸衰竭高碳酸血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氧合指数降钙素原

    经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分析

    刘曙杰陈儒孙立娜史超...
    34-3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冠状动脉或静脉注射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286例,均接受PCI治疗.按照给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130例和观察组156例.对照组经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比较2组临床疗效、心肌梗死溶栓治疗(TIMI)血流分级、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舒张早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舒张晚期心室充盈速度最大值比值(E/A)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2组LVEDD、LVESD水平均较治疗前下降,E/A>1患者比例较治疗前上升;且观察组LVEDD、LVES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E/A>1患者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血管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后,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TIMI血流分级,缓解左心室重塑,恢复灌注水平,且安全性高.

    心肌梗死经冠状动脉介入替罗非班心室功能,左

    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及胃泌素-17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

    孙雪飞何旭李绍雪张超...
    38-4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肝硬化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Ⅱ(PGⅠ、PGⅡ)及胃泌素-17(G-17)水平与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2017年12月—2021年7月收治的肝硬化80例设为肝硬化组,根据Child-pugh分级分为A组(Child-pugh分级A级,n=23)、B组(Child-pugh分级B级,n=33)和C组(Child-pugh分级C级,n=24),将同期体检健康者80例设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并采用B超检测肝硬化组门静脉主干内径,分析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与患者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的关系.结果 肝硬化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B组和C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高于A组,且C组高于B组(P<0.01);门静脉主干内径>13 mm组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均高于门静脉主干内径≤13 mm组(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与肝硬化患者Child-pugh分级、门静脉主干内径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 肝硬化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G-17水平明显上升,并与患者病情程度密切相关,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根据.

    肝硬化门静脉主干内径Child-pugh分级胃蛋白酶原类胃泌素-17

    不同年龄急性胆囊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吴茂松杨春建汤永胜胡钢...
    42-46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急性胆囊炎患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22年1月接受急诊LC的急性胆囊炎130例,按年龄分为A组(<50岁)48例、B组(50~60岁)42例、C组(60~70岁)23例、D组(≥70岁)17例.比较不同年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分析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病程>48 h、合并症、东京指南标准(TG13/TG18)Ⅲ级、美国麻醉师协会身体状况分类(ASA-PS)≥Ⅲ级患者所占比例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白细胞计数(WBC)、纤维蛋白原(Fb)、肌酐(Cr)、总胆红素(TBIL)水平升高均与年龄相关(P<0.05).B组病程>48 h和Fb>400 mg/dl患者所占比例高于A组,C组和D组麻醉手术风险和疾病严重程度均高于A组(P<0.05).B组术后引流量、并发症和中转开腹率高于A组(P<0.05);C组、D组手术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长于A组,术后引流量多于A组,并发症、中转开腹和开腹手术率高于A组(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ASA-PS≥Ⅲ级、有合并症、坏疽性胆囊炎、Fb>400 mg/dl和TG13/TG18Ⅲ级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显著相关(P<0.05,P<0.01).结论 随着年龄增长,急性胆囊炎患者术后并发症也随之增多,年龄≥60岁、ASA-PS≥Ⅲ级、有合并症、坏疽性胆囊炎、Fb>400 mg/dl和TG13/TG18Ⅲ级是急性胆囊炎LC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胆囊炎,急性胆囊切除术,腹腔镜纤维蛋白原手术后并发症老年人

    经皮穿肝胆道引流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临床观察

    章伟张文俊
    47-49,59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经皮穿肝胆道引流(PTGD)序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治疗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5月收治的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60例,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给予PTGD序贯LC治疗,对照组给予急诊LC治疗.比较2组手术指标、血清炎性因子、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结果 研究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胆囊壁厚度小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术后7 d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及中转开腹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TGD序贯LC治疗高龄急性化脓性胆囊炎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抑制炎性介质释放,降低中转开腹率及并发症发生率.

    胆囊炎,急性经皮穿肝胆道引流胆囊切除术,腹腔镜C反应蛋白手术后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