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袁业立

季刊

1671-6647

hbhh@chinajournal.net.cn

0532-88967804

266061

青岛市高新技术区仙霞岭路6号

海洋科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和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黄海、渤海及其邻近海区和世界各大洋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地位、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港工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综述与评述等。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潜标观测的南海北部陆架海域内潮时空变化特征

    尹汉军谢波涛张琪黄必桂...
    611-6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加深对南海北部陆架区域内潮特征的了解,本文利用位于南海北部陆架海域的 2套潜标观测资料,研究了南海北部油气区内潮的时空变化特征.通过提取斜压流速并滤波后发现,LF2站位内潮较强,内潮最大流速为 8.32 cm∙s-1,出现在水下 290 m深度处.小波分析和能量诊断结果显示,上述 2个潜标观测到的半日内潮能量比全日内潮能量整体上小1~2个数量级.LF2站位处全日内潮以第二模态为主,半日内潮以第一模态为主;LH2站位处的全日内潮以第一模态为主,半日内潮则第一和第二模态并重.上述 2个潜标测站全日内潮传播方向接近正N向、半日内潮传播方向多为NW向,但在 10月中旬LF2站位处半日内潮传播方向由NW向变为NS向,LH2站位处全日内潮方向由正N向变为NE向.分析实测背景流发现,10月中旬内潮传播方向的改变可能与背景场的变化有关.本文的结果将有助于加深对陆架区内潮的时空特征的认识,促进对南海北部油气区内波时空变化机制的了解.

    南海北部陆架区内波内潮垂向模态

    陆丰海域秋季第一模态内孤立波观测特征分析

    李达刘涛谢波涛黄必桂...
    623-633页
    查看更多>>摘要:南海北部内孤立波异常活跃,具有极强的非线性、极高的强度和极大的能量,其传播特性和精细结构在背景过程影响下更加复杂,加剧了内孤立波预报和海上石油平台作业的难度.基于南海北部陆丰海域 295 m水深处一套潜标连续 79d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秋季内孤立波的波动特征和统计规律.典型内孤立波表现为波列的形式,头波振幅达 86.7 m,在海洋上层导致局地增温超过 8.0℃,并诱发最大达0.83 m/s的西向流和 0.60 m/s的北向流,在波前产生最大达 0.25 m/s的下降流.对观测期间捕捉到的 91个内孤立波统计分析表明,内孤立波主要沿WNW方向传播,平均振幅为 59.9 m,在海洋上层诱发的最强西向流速平均值为 0.79 m/s;在天文大潮时期,内孤立波在 04:00至 06:00和 16:00至 19:00频繁出现,且农历初二至初五和十六至十八期间经过陆丰海域的内孤立波具有更大的强度.此外,全日内潮与半日内潮共同作用下压了温跃层,导致典型内孤立波中形成了 1个上凸波动,其在近底层导致局地降温达1.3℃,并诱发超过 0.30 m/s的西向流和 0.20 m/s的北向流;该上凸波动陡峭的波前汇聚了强剪切,极易触发剪切不稳定.本研究结果可为陆丰海域海上石油平台施工、勘探船作业等提供重要参考.

    南海北部陆丰海域内孤立波潜标观测

    阿留申群岛阿图岛水道多年夏季水文特征分析

    陈红霞刘健康张学宏刘敏...
    634-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 2003年至 2014年在阿图岛水道连续 5个航次的CTD(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温盐深仪)站点观测数据,采用特征统计和时序分析方法,对水道多年夏季的分层结构、跃层特点和时序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阿图岛水道夏季垂向分层非常显著,密度和盐度均表现出4层的剖面结构,而温度表现为有时4层、有时5层的剖面结构.5个航次均存在跃层结构,其中温度跃变最为显著、密度次之、盐度最弱.在水道内未发现"海底断崖",而"液体海底"特征显著.研究表明,水道的垂向分层受到夏季局地海表加热和上游海域上一年冬季强烈垂直对流混合的控制,海表加热和冬季残留水对其跃层结构特点有决定性作用.这一研究对于深入了解阿图岛水道附近海洋环境、气候变化、生态系统和资源利用等具有参考意义.

    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阿图岛水道液体海底海底断崖

    沉积物活性铁锰特征对比研究及其对有机碳矿化的意义——以长江口、黄海中部陆架泥质区和黄河口为例

    韦世金孟倪韦钦胜庄光超...
    643-662页
    查看更多>>摘要:铁锰的早期成岩是海洋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活性铁锰的含量和分布情况对评估铁锰异化还原作用下的有机碳矿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针对中国近海不同沉积环境下活性铁锰的分布对比研究还比较少.2021年 8-9月长江口(CJK1-3)、黄海中部陆架泥质区(YSCW-1)和黄河口(NS-37)三个站位沉积物中活性铁锰的含量及分布特征显示,长江口沉积物中碳酸盐结合态铁(Fecarb)的平均质量摩尔浓度(91.23 μmol·g-1,干重)分别为黄海中部陆架泥质区沉积物(19.35 μmol·g-1,干重)和黄河口沉积物(14.15 μmol·g-1,干重)的 4.71倍和 6.45倍,无定形和弱结晶铁氧化物(Feox1)的平均质量摩尔浓度顺序为CJK1-3(111.63 μmol·g-1,干重)>YSCW-1(79.99 μmol·g-1,干重)>NS-37(61.63 μmol·g-1,干重).3个站位沉积物中锰氧化物的质量摩尔浓度都低于铁,可还原态锰(Mnre)平均质量摩尔浓度分别为Feox1 的 1.56%、0.91%和 2.29%.培养实验结果表明铁锰异化还原在原位有机质条件下发生,铁锰异化还原的评估结果表明铁异化还原是近海(河口)沉积物有机碳矿化的重要途径,而锰还原是次要途径.研究结果加深了对中国近海(河口)沉积物中铁锰生物地球化学的认识.

    长江口黄海黄河口有机碳

    长江口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研究

    王凌霄戴志军梅雪菲王杰...
    663-676页
    查看更多>>摘要:滩槽系统是河口普遍存在的地貌单元,其演变过程直接关乎航槽稳定与滩涂资源利用.利用1992年—2022年长江口北支上段实测地形资料、Landsat遥感影像及长江入海水沙、南北支分流比等数据,分析北支上段滩槽演变过程及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崇头边滩淤涨速率为 0.32 km2/a,新跃沙为0.25 km2/a,其中超过 50%的研究区边滩淤涨发生在 2000年—2003年.同时,崇头河槽在 2000年—2008年发生明显侵蚀,容积扩大超过 50%.崇头边滩与新跃沙淤涨泥沙来源主要由潮流带入,受上游来沙影响较小.由于北支青龙港河道弯曲及涌潮现象,引起新跃沙快速淤涨.崇头边滩在洪季受径潮流顶托造成泥沙落淤;在枯季因科氏力与淤涨滩涂扩展,形成涨潮冲刷槽,构成北支"槽冲滩淤"的特点.

    滩槽系统动力地貌演变潮汐不对称长江口北支

    黄河口及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甲藻孢囊多样性研究

    高晨王晓峰石雅君马元庆...
    677-68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2年 11月采集了黄河口及邻近海域 16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品,鉴定出 35种甲藻孢囊(隶属13个属)和 3种未定种,其中优势种为甲藻孢囊 A型、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1)、膝沟藻(Spiniferites spp.)、原多甲藻(Brigantedinium spp.)、网状原角管藻(Operculodinium centrocarpum)、甲藻孢囊C型和甲藻孢囊B型.其中,孢囊物种丰富度指数(dMa)为 3.66~5.91,多样性指数(H')为 2.72~3.68,均匀度指数(J)为0.53~0.73.孢囊总丰度为35~921个/g(干重,下同),平均丰度为346个/g.研究表明,从黄河口及邻近海域和莱州湾至渤海中部海域甲藻孢囊多样性和丰度逐渐升高,高比率的异养型甲藻孢囊显示了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程度较高;2种产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甲藻(具刺膝沟藻Gonyaulax spinifera和多边舌甲藻Lingulodinium polyedrum)孢囊和 3种产麻痹性贝类毒素(PSP)甲藻(链状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catenella、微小亚历山大藻Alexandrium minutum和链状裸甲藻Gymnodinium catenatum)孢囊调查海域分布广泛但丰度比较低.

    甲藻孢囊黄河口沉积物有毒有害赤潮

    南海北部夏季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涡物理过程的响应

    冯友飞李佳烜杨世民
    690-70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分析南海北部浮游植物群落对中尺度暖涡的响应,于 2021年夏季在南海北部海域布设了19个大面站,采集浮游植物水样,并分析浮游植物丰度、群落特征指数,以及水体叶绿素极大值层和营养盐浓度分布等,结果表明:共鉴定出隶属于 3门 82属的 307种浮游植物,其中甲藻和硅藻为该海域主要的浮游植物类群,分别有 176种(33属)和 129种(48属),优势种为菱形海线藻(Thalassionema nitzschioides)、菱形藻属(Nitzschia spp.)、环沟藻属(Gyrodinium spp.)、斯克里普藻属(Scrippsiella spp.);在中尺度暖涡中心,叶绿素极大值层(Deep Chlorophyll Maximum,DCM)相比边缘区域更深,营养盐浓度分布也呈现类似特点;中尺度涡的物理过程对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产生显著影响,表现为暖涡中心区域的浮游植物丰度低于边缘区域.斯皮尔曼相关性分析(Spearman Correlation Analysis)表明,在暖涡中心区域,随着温度升高,硅藻丰度开始降低,且硅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低于边缘区域;相比之下,甲藻在中心区域的丰度高于边缘区域.进一步分析硅甲藻优势种的分布特征可知,菱形海线藻,菱形藻在暖涡中心区域的丰度要小于边缘区域,而环沟藻、斯克里普藻则相反.通过对暖涡区域群落特征指数的分析发现,从边缘区域到中心区域,物种多样性显著降低,物种分布趋于均匀.本研究可为探索浮游植物对中尺度涡响应提供基础资料.

    南海北部中尺度暖涡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环境因子

    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与水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

    王蒙王兴华李翔赵茜...
    709-72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解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分布状况及其与水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分别于2022年枯水期(4月)、丰水期(7月)和平水期(11月)水采了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样品及水环境样品,并进行了研究与分析.样品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共鉴定出甲藻 5目 13科 17属 50种,按类群分类赤潮甲藻可分为 25种,其中有毒赤潮甲藻占 13种;3个水期共计优势甲藻 10种,其中 9种为赤潮甲藻,有毒赤潮甲藻占 5种;枯水期、丰水期、平水期第一优势甲藻均为赤潮甲藻,分别为凯伦藻(Karenia sp.)、四齿多甲藻(Peridinium quadridentatum)和环状异帽藻(Heterocapsa circularisquama);同一站点不同水期水环境因子波动较小,空间上无机氮磷营养盐两端站点质量浓度高,中间站点质量浓度低.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NH4+-N、NO3--及NO2--N是影响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群落结构的主要驱动因子.N RDA分析结果显示,三亚湾近岸海域优势赤潮甲藻分布与水温、盐度、无机氮磷营养盐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总体而言,三亚湾近岸海域浮游甲藻尤其是优势赤潮甲藻,对无机氮磷营养盐响应最为密切.本研究调查结果可作为三亚湾浮游甲藻种类分布统计数据的补充,并为分析其与水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监测该海域甲藻赤潮风险程度提供基础资料.

    甲藻水环境因子赤潮三亚湾

    永乐环礁表层海水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功能预测

    舒艾梅宫春光黄惠琴胡永华...
    725-737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探究永乐环礁表层海水环境中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以及差异性,采集了 6个岛礁的表层海水样品,利用高通量宏条形码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岛礁海水细菌的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并探索了环境因子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同时对菌群功能基因进行了预测分析.共获得优化序列 891 892条,聚类为 7 499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隶属于 49个门、144个纲、392个目、663个科和1 274个属.优势细菌类群主要包括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细菌门(Cyanobacteriota)、拟杆菌门(Bacteroidot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ota)、髌骨细菌门(Patesci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通过冗余分析发现主要的环境影响因子为电导率、pH值和温度.PICRUSt功能预测结果显示不同岛礁中细菌主要涉及 6个生物代谢通路及 46个子功能,共得到 399个三级通路相关功能基因,其中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产物等方面的功能基因较为丰富.本文初步揭示了永乐环礁 6个岛屿表层海水微生物群落组成与基因功能预测,可为研究永乐群岛岛礁生态及环境保护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后续进一步的微生物资源调查和开发利用提供基础研究数据.

    永乐环礁细菌多样性环境因子功能预测

    群体感应对藻际细菌Sulfitobacter pseudonitzschiae H46生理活性调控的研究

    迟旭辉杨淋张彦超胡天翼...
    738-75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海洋细菌群体感应调控功能的热点问题,研究了藻际细菌Sulfitobacter pseudonitzschiae H46的群体感应系统对菌株H46的生态功能和抑藻活性的影响,探讨了基于群体感应介导的藻菌相互作用关系.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群体感应抑制剂(β-环糊精),分析了亚硫杆菌H46成膜性、DMSP降解能力、抑藻活性的变化,了解了亚硫杆菌H46群体感应系统潜在的调控功能.结果表明,β-环糊精在一定程度上淬灭了亚硫杆菌H46的群体感应信号分子AHLs的诱导活性,导致亚硫杆菌H46的成膜能力、DMSP降解能力和抑藻活性受到抑制.本文以群体感应调节细菌生态学功能为切入点,探讨了藻际细菌对微藻生长的抑制作用,为藻菌互作机制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藻菌互作藻际环境亚硫杆菌群体感应抑藻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