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海洋科学进展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海洋科学进展
海洋科学进展

袁业立

季刊

1671-6647

hbhh@chinajournal.net.cn

0532-88967804

266061

青岛市高新技术区仙霞岭路6号

海洋科学进展/Journal Advances in Marine Science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是由国家海洋局主管,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主办和编辑,海洋出版社出版的全国性综合性海洋科学学术期刊,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主要刊登黄海、渤海及其邻近海区和世界各大洋的物理海洋、海洋气象与气候、海洋地位、海洋物理、海洋遥感、海洋化学、海洋生物、海洋资源勘探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港工建设等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及相关交叉学科的学术论文、研究报道、综述与评述等。具有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最新研究成果。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2021年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季节性变化

    李亚倩张倩杨世民
    337-348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比较分析渤海中部和渤海海峡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季节性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别于 2021年春季、夏季和秋季在渤海(118°~122°E,37°~40°N)设 25个站位采集水样,开展浮游植物种类组成、细胞丰度空间分布、优势种、群落结构和环境因子的综合调查研究.在研究海域共检出浮游植物 3门 68属 168种,其中硅藻和甲藻在物种数和细胞丰度上占主要地位.研究结果显示,春季、夏季和秋季浮游植物水柱细胞丰度均值分别为 78.76×103、18.83×103 和 25.02×103 个/L,呈"双峰型",春季为主高峰,秋季为次高峰.细胞丰度空间分布具有季节性差异,春季高值区位于渤海海峡,秋季高值区位于黄河入海口,夏季呈现斑块状分布.群落结构特征中的多样性指数、均匀度指数和丰富度指数均呈现秋季高于春季和夏季的趋势.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时空分布受多个环境因子共同控制,相较于夏季,春季和秋季营养盐对浮游植物的影响更为显著.

    渤海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季节性变化

    基于NaI(Tl)伽马谱仪的反演分析法在海水放射性探测中的应用

    毕海杰张颖颖吴丙伟冯现东...
    349-357页
    查看更多>>摘要:伴随着核能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海洋放射性环境安全监测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因具有成本低、功耗低、探测效率高等优点,NaI(Tl)伽马谱仪成为海洋放射性自动连续监测主要应用的仪器.但是,该谱仪探测分辨能力尚存在不足,导致核素甄别和定量检测存在困难.为了解决该困难,本研究采用理论计算、仿真模拟和实验测量等技术手段,开展基于反演分析的海水伽马能谱处理分析方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仿真实验中经过反演分析法计算的重构谱线的分辨率得到大幅改善,与仿真能谱中核素的道址和活度的参考值相比,重构谱线的134Cs、137Cs、60Co和40K核素峰的道址误差在 2道以内,活度计算误差在 4%以内.在位于青岛的海洋科学实验站进行的海水现场实验结果表明反演分析法对40K核素的活度分析结果为 1.218×104 Bq·m-3.该方法能够有效解决NaI(Tl)伽马谱仪探测分辨能力不足的问题,实现准确的海水放射性核素分析.

    海水放射性监测NaI(Tl)伽马谱仪反演分析响应矩阵

    海洋碳汇分类方法框架探索与构建

    刘大海董通刘超李晓璇...
    358-369页
    查看更多>>摘要: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汇,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发挥着关键作用.加快海洋碳汇分类研究,是切实提升对海洋碳汇分类科学认知、推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促进碳汇市场交易和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举措.本研究从"发展-保护-碳汇"综合视角出发,系统梳理了目前海洋碳汇分类的现实困境,致力于构建一个适用于我国的多层次、多维度海洋碳汇分类框架.旨在针对中国特有的海洋生态系统,通过细化碳汇的形成属性、作用机制、空间分布、生态系统类型、碳库种类及物种差异等方面,深入解析海洋碳汇的组成与特点,以揭示海洋碳汇的形成机制、变化趋势和潜在潜力,为海洋碳汇的监测、评估和管理提供科学管理框架,为开展海洋碳汇分区分类提供实践指导.

    海洋碳汇蓝碳分类标准

    基于多帧聚类的紧凑型地波雷达海上目标航迹起始方法

    孙伟峰刘秋爽李小彤纪永刚...
    370-383页
    查看更多>>摘要:紧凑型地波雷达是专属经济区内海上船只目标监测预警的重要手段.由于其发射功率低、目标回波信噪比低,在对海上船只目标检测过程中较低的检测概率极易导致目标漏检,采用序贯类方法难以及时起始航迹.对此,本文通过分析杂波和目标的地理位置以及径向速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多帧聚类的紧凑型地波雷达海上目标航迹起始方法.该方法利用目标和杂波在连续多帧内运动特征的差异,在具有噪声的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算法(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求解聚类ε邻域的过程中增加运动特征约束,将各船只目标在多帧内的点迹聚类为不同的簇,实现海上船只目标点迹与杂波点的区分,将簇内点迹按时间顺序顺次连接得到起始航迹.利用仿真与实测紧凑型地波雷达数据开展了航迹起始实验,结果表明,与逻辑法相比,本文方法得到的航迹起始时间平均提前了 5.95 min,丢点率平均降低了 12.68%,解决了海上弱目标航迹起始时间滞后的问题,适用于杂波区目标与雷达远端船只目标的航迹起始.

    紧凑型地波雷达航迹起始多帧聚类

    基于无人机航测的红树林潮滩地貌高程反演

    梁喜幸戴志军黄鹄王杰...
    384-399页
    查看更多>>摘要:红树林潮滩地貌高程的变化直接影响红树林生长发育.精确快速获取潮滩地貌高程动态变化过程,对实施红树林培育与造林意义重大.然而,受限于潮水涨落、潮滩易陷及红树林区难以深入等因素,红树林潮滩地貌的高程获取成为当前备受关注的难点.基于此,本文以广西北部湾北部北仑河口为例,利用DJI Phantom 4 RTK无人机对区域进行多高度、多架次航测,以Structure from Motion(SFM)算法为核心反演该区域的红树林潮滩地貌高程,探讨影响高程反演精度的因素,进而拟合出一套误差修正关系式,并以钦江与南流江河口红树林潮滩为应用对象验证该关系式的适用性.结果表明:①无人机飞行高度直接影响高程提取精度,其中飞行高度越高,提取的地貌高程误差越大,飞行高度约在 110 m时更能兼顾航测用时和高程提取精度;②无人机航测提取的潮滩地貌高程值与RTK测量值存在较为显著的垂向平移偏差关系,提取值普遍高于RTK测量值,基于此提出了修正关系式,实现了对不同飞行高度的高程提取值的修正,显著提高了其精度,且关系式有较好的适用性和普适性;③植被覆盖度是无人机提取潮滩地貌高程的重要影响因子,植被覆盖度越高,提取精度越低,本研究的修正关系式在光滩区域的修正效果优于植被区域.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反演红树林潮滩地貌高程变化过程提供部分理论和技术支撑,对提高无人机反演红树林潮滩地貌高程的效率和精度有一定借鉴意义.

    无人机红树林潮滩高程反演北部湾

    一种Kongsberg EM多波束后向散射强度波束指向性残余改正方法

    理晨赵建虎徐冲浣石...
    400-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Kongsberg EM多波束声呐的波束指向性与出厂标定存在偏差,导致后向散射强度呈现与扇区耦合的辐射畸变,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波束指向性模型的多扇区指向性残余改正方法.该方法首先在分析波束收发过程的基础上,构建EM声呐多扇区指向性辐射模型;然后选取特定测线,采用经验性声学模型估计后向散射强度-角度曲线,分离各扇区指向性残余信号;最后对回波强度进行指向性残余改正,得到与采集扇区无关的后向散射强度.实例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多扇区指向性残余对后向散射强度测量的干扰,提高EM系列多波束声呐在海底底质分析中的使用价值.

    EM多波束声呐后向散射强度多扇区波束指向性波束指向性残余改正

    下凹和上凸型海洋内孤立波对遥控潜航器的作用力研究

    赵洁查国震宋新改宋新新...
    412-424页
    查看更多>>摘要:遥控潜航器在海洋环境勘测、钻井支持和水下救援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遥控潜航器在陆架和陆坡处工作时很容易遭遇海洋内孤立波(Internal Solitary Waves,ISWs).海洋内孤立波在传播过程中会诱发水平向和垂向流,从而对正在下放、回收和作业状态的遥控潜航器施加作用力.本文分别利用连续分层eKdV和KdV方程估算 2个振幅相近的下凹和上凸型海洋内孤立的流速场,进而利用莫里森公式(Morison's equation)估算这 2个海洋内孤立波对 1个遥控潜航器的作用力,比较遥控潜航器在不同类型海洋内孤立波流场中的受力差别.研究表明:下凹和上凸型海洋内孤立波均会对遥控潜航器施加较强的水平向力,且不同类型海洋内孤立波在相同深度上对遥控潜航器施加的水平向力的方向不同;对下凹型海洋内孤立波,遥控潜航器在上、下层所受水平向力的大小相差不大;对上凸型海洋内孤立波,遥控潜航器在下层所受水平向力是上层所受的水平向力的 2倍;2种类型海洋内孤立波对潜航器施加的垂向力都较弱.

    内孤立波遥控潜航器上凸型下凹型作用力

    《海洋科学进展》征稿简则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