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北金融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北金融
华北金融

吴超

月刊

1007-4392

huabeijingrong@sina.com

022-23209531

300040

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117号

华北金融/Journal Huabei FinanceCHSSCD
查看更多>>《华北金融》是人民银行天津分行主办,天津市金融学会、河北省金融学会、山西省金融学会、内蒙古自治区金融学会协办的金融专业期刊,本刊始终坚持立足天津,面向华北,辐射全国,及时反映经济金融改革前沿性问题,围绕经济金融热点、难点问题展开研讨;既有地方特色,是推动环渤海区域经济金融合作的园地,又体现“大金融”概念,综合反映银行、证券、保险行业的动态。本刊注重树立精品意识,是金融改革的窗口、传播金融信息的媒介、金融学者联系的桥梁。《华北金融》拥有阵容强大的撰稿人队伍,及时推出一流金融专家学者的理论研究成果,解读最新金融政策,介绍金融工具和金融衍生产品的创新,分析和借鉴国外金融机构管理模式和内控机制。同时,紧密联系基层,是金融机构广大干部职工、大专院校经济金融理论研究人员和经济部门工作者的益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逆向混改、投资者信心与公司估值——基于外部投资者视角

    秦海林张欢
    1-15,75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引入国有资本,民营企业逆向混改既能够缓解企业融资困境,带来政治资源,也能够进一步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改善企业经营绩效,这有助于提振投资者信心,从而提升公司估值。本文以2011-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类民营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逆向混改对民营企业估值的影响。研究发现:(1)民企逆向混改引入国有资本显著提升了公司估值水平;(2)机制检验发现,民营企业逆向混改通过提高投资者信心,进而提升公司估值;(3)异质性检验表明,在代理成本较低的样本中,民营企业逆向混改提升公司估值的效果更为显著,因此,企业自身的发展状况始终是影响公司价值的主要因素;(4)进一步研究发现,国有资本的加入提高了民营企业的估值,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更有利于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在深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民营企业自愿逆向混改的程度,也要关注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在逆向混改中做到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的协同发展和价值提升。

    逆向混改公司估值投资者信心信贷配给

    供应链金融对涉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蒲小彤王洪生闫一鸣
    16-28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2015-2022年新三板涉农中小企业数据,从供应链金融的金融属性和供应链属性双重视角出发,选择双重固定效应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供应链金融对涉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供应链金融能够显著提升涉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供应链金融通过降低企业融资约束程度、提高企业风险承担能力,从而提高涉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供应链金融对涉农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在高质量内部控制、低供应商集中度、低客户集中度以及高地区金融发展水平中更为明显。根据研究结论,从企业层面、供应链层面和政府层面分别提出建议,为涉农中小企业更好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提高创新能力提供参考。

    倾向得分匹配(PSM)Tobit模型融资约束风险承担能力供应链集中度

    税收绿色化改制是否能抑制企业"漂绿"——基于《环境保护税法》实施的准自然实验证据

    刘澜飚任可歆
    29-39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2014-2022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研究了税收绿色化改制对企业漂绿行为的作用以及背后的影响机制。实证结果发现:(1)税收绿色化改制对企业漂绿行为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2)税收绿色化改制通过重新划分环保税收入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间划分比例,提升地方政府环境关注度压缩了企业的漂绿空间;(3)融资约束水平较高的企业、非国有企业和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降低漂绿水平的动机不足,税收绿色化改制对其微观作用较弱。通过本文研究可以得到的启示为:税收绿色化改制对抑制企业漂绿行为有着显著的积极作用,但政策效果进一步发挥还需税务部门的严格审查,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以及绿色金融体系的全面发展,并针对企业特征,实行差异化精准行政。

    《环境保护税法》企业漂绿行为环境关注

    全球适应性金融的气候正义问题研究

    刘志洋
    40-49,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某种意义来讲,当前全球的气候问题是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排放大量温室气体所引发,而气候变化的后果却由很多没有享受到发展利益的国家来承担,因此全球气候变化风险本身就蕴含了气候正义问题。为了帮助此类国家应对气候风险,全球金融业提出了适应性金融(Adaptive Finance)理念。虽然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些金融支持,帮助其适应和度过应对气候风险变化期,但本文认为,在维护气候正义方面,适应性金融并没有完全彰显气候正义,在一些方面存在不足:发达国家金融支持落实欠缺导致补偿性正义难以实现;发展中国家在金融资源分配机制方面难以达成共识导致分配性正义难以实现;金融治理存在不完善导致过程性正义难以实现。最后,本文立足于气候正义的实现,对未来适应性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适应性金融气候正义金融资源分配

    精准扶贫与慈善捐赠——一个比较研究

    石琦
    50-62页
    查看更多>>摘要:精准扶贫与慈善捐赠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精准扶贫强调行政引导,慈善捐赠依靠市场自觉,其共性与个性是否产生经济后果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以2016-2020年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对企业精准扶贫与慈善捐赠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研究发现,从企业特征出发,国有企业更加倾向于精准扶贫,非国有企业更加倾向于慈善捐赠;在经济动机方面,企业参与精准扶贫或慈善捐赠主要基于形象塑造、产业关联、政策压力和战略发展等动机;关于经济后果,相比于慈善捐赠,精准扶贫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多更持续的长期贷款、媒体关注和广告效应,并且该效应在非国有企业更加显著。本文研究补充了自愿性社会责任与强制性社会责任差异等方面的文献,同时也表明精准扶贫是一项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共赢"的战略部署。

    精准扶贫慈善捐赠企业特征经济动机经济后果

    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研究

    梁佳琛李书舒
    63-75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基于中国45家商业银行2007-2020年的数据,通过DEA模型测度了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并通过PSM-DID方法分析了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成本效率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发现,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呈现"U"型特征,即在实施初期,由于成本效应的存在,绿色信贷政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负向的且逐年加深,但在2016年开始转变,随着政策实施的逐步深入,负向影响逐渐减弱并转变为正向影响,风险管理机制、声誉机制、交叉销售机制的影响作用逐渐凸显,绿色信贷政策的实施最终对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产生了正向影响。因此,从长期来看,实施绿色信贷政策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的成本效率。在此基础上,从行业自律机制、信息披露与信息共享机制、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创新绿色信贷产品等角度为绿色信贷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绿色信贷政策成本效率商业银行PSM-DID

    转型金融助推西部强工业的路径分析和政策建议——以甘肃为例

    赵经涛杨雪姣
    76-8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支持高碳行业绿色低碳转型方面,传统金融由于面临巨大的转型风险溢价和估值下降而难以发挥作用,绿色金融则由于标准过高而"爱莫能助",转型金融对"浅棕色"转型过程包容性强,将是未来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中国西部省份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传统高耗能、高污染型重工业比重过大的工业结构,转型发展面临巨大资金缺口。本文以甘肃为例,对转型金融在强工业中的作用和优势进行了系统深入分析,提出西部应当"先行一步",凝聚各方共识,从加强顶层设计、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大力推进转型金融创新等方面,全力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全力抓住转型金融这个未来金融业发展的战略"蓝海"。

    转型金融绿色金融可持续金融

    数字金融影响企业海外投资效率的机制研究

    陈予张慧玲
    83-94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为信息技术赋能传统金融的新兴产物,数字金融通过信息流通与技术支持帮助提升企业投资活动质量。为从企业对外投资视角验证数字技术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本文使用2010-2018年北大数字金融指数与基于A股数据的Richardson投资效率模型,探究数字金融对企业海外投资效率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实证研究表明,数字金融的发展对样本企业海外非效率投资存在显著纠正作用,主要路径为减少海外投资过度,并通过缓解融资约束与完善企业信用评级发挥传导效应。本文的研究结果为数字金融的经济效应、支持企业海外投资效率提高提供了可靠经验支持。

    数字金融海外投资效率融资约束

    天津市金融学会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华北金融》杂志社第五届"致知"主题有奖征文启事

    天津市金融学会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华北金融》杂志社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