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李万庆

季刊

1673-9469

journal-1@hebeu.edu.cn

0310-8579122

056038

河北邯郸市河北工程大学学报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ebe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TPCD
查看更多>>本学报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她以繁荣科学文化、促进学术交流、发现培养人才、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为办刊宗旨。主要刊登工业与民用建筑、环境工程、建筑学、给排水、暖通、空调、计算机技术、采矿、地质、机械工程、电气工程、数学、物理、化学和管理工程等方面的学术论文。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水灰比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研究

    丰土根杨航张箭
    1-6页
    查看更多>>摘要:泡沫混凝土作为一种多孔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建筑中,其性能直接受内部气孔结构的影响,而水泥浆的性质是影响泡沫稳定存在的重要因素.为探究水灰比对泡沫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该文配制了三种不同水灰比的水泥浆制备泡沫混凝土,并测量其干密度、抗压强度、导热率和吸水率,探究其性能与水灰比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水灰比减小,水泥含量增加,水泥粘度增加,泡沫混凝土密度逐渐增加,强度逐渐增加,导热率逐渐增大,吸水率逐渐减小.在合适的水灰比下,泡沫混凝土相比纯水泥浆密度降幅最大,达到41.76%;强度降幅最小,抗压强度达到9.8 MPa;导热率降幅达到最大,为0.212 W/m·K;吸水率达到21.5%.

    泡沫混凝土抗压强度导热率吸水率干密度

    集中荷载作用下弹性支撑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工字形梁稳定性能研究

    刘迎春杨开琳计静张文福...
    7-1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弹性支撑刚度对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工字形梁稳定性能的影响,开展了集中荷载作用下3 根带有不同弹性支撑刚度的矩形钢管混凝土翼缘工字形梁的稳定性能试验,研究试验梁的位移及应变的变化规律,获得梁的失稳形式和稳定承载力.试验结果表明,整个加载破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即弹性阶段、弹塑性阶段和破坏阶段,3 根试验梁均发生整体弯扭屈曲失稳.随着弹性支撑刚度增加,梁稳定承载力增大,验证了设置弹性支撑可有效地提高该梁的稳定承载力.在试验基础上,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对该梁进行非线性屈曲分析,将获得的稳定承载力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误差均小于5%,从而验证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正确性.最后,研究了混凝土强度、上翼缘含钢率和腹板高厚比等参数对该类梁稳定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增大上翼缘钢管含钢率和减小腹板高厚比均可明显提高该类梁的稳定承载力,而增强混凝土强度对梁的稳定承载力提高较小.

    钢管混凝土翼缘梁弹性支撑整体稳定承载力

    大跨度光伏跟踪支架结构风振响应特性研究

    陈雪辉张一凡李昊马涛...
    16-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大跨度光伏跟踪支架的风振响应特性,以某平单轴跟踪式光伏支架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动力学特性,采用谐波叠加法模拟脉动风速时程,通过时程分析方法对支架进行风振响应研究并考察平均风速、光伏板倾角以及风向角对光伏跟踪支架结构风振响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光伏跟踪支架自振频率较低且分布集中;所有支撑组件中,檩条风致位移响应最大,主梁和立柱位移响应较小;檩条顺风向长度上位移响应具有不对称性,主梁横风向长度上位移响应与自身结构对称性一致;结构风致位移响应随着平均风速、光伏板倾角、风向角的增大而增大;负向风荷载作用下,光伏跟踪支架风振响应更剧烈,光伏板倾角从 25°增大到 35°时,支架的刚度会迅速降低,横向脉动风对主梁和立柱的位移响应影响很大.

    光伏跟踪支架脉动风风振响应风荷载

    成层土中长桩竖向承载激发规律研究

    马鹏程刘润李国和苏伟...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成层土中长桩承载问题,结合试桩数据建立了成层土中长桩-土相互作用特性分析模型,基于分析模型研究了上砂下黏和上黏下砂中砂-黏占比对长桩竖向荷载-位移曲线的影响,分析了成层土中长桩侧阻和端阻承载分担比,揭示了达到极限承载力时成层土中桩基侧阻、端阻激发规律,即黏土层侧阻可完全激发、砂土层侧阻未完全激发,桩底端阻完全激发,为实际工程中长桩承载力计算选取合理参数提供依据.

    长桩成层土竖向承载力现场试验砂-黏占比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及粒径对混凝土抗压性能影响试验研究

    安新正郭永民张龙娇蒋毓晋...
    30-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单轴受压情况下再生粗骨料粒径范围、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抗压性能的影响规律,分别以粒径范围5~10、10~20 和 20~31.5 mm,以及取代率分别为 0%、10%、30%和 50%为参量设计制作再生混凝土棱柱体试件,并对其开展单轴抗压性能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取代率相同时,粒径范围为5~10 mm时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及峰值应变均比粒径范围为10~20、20~31.5 mm时的大;在粒径范围相同情况下,随取代率增大,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呈现出逐渐减小的变化趋势,而峰值应变则呈现出逐渐增大的变化趋势.根据试验数据,得出了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峰值应变的函数关系式.

    再生粗骨料取代率再生粗骨料粒径范围再生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峰值应变

    岩石三维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研究

    虎积元盛冬发陈泰聪李子恒...
    36-42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准确描述岩石蠕变曲线的各阶段特征,将Kelvin模型中黏壶元件的黏滞系数定义为与时间相关的函数,并根据蠕变损伤理论构建了一个考虑蠕变参数随时间劣化的损伤黏弹塑性体,进而将弹性体、非线性Kelvin体、黏性体和损伤黏弹塑性体进行串联,提出了可以描述岩石蠕变全过程的非线性黏弹塑性损伤蠕变模型,并合理推导了该模型在恒应力情况下的一维和三维蠕变方程.最后,根据相关蠕变试验数据进行参数识别来验证损伤蠕变模型的有效性,对比分析理论模型和试验数据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很好地描述岩石蠕变全过程,且相关系数均在0.92 以上.

    岩石蠕变损伤非线性黏滞系数黏弹塑性

    刺槐豆胶改良黏土强度抗压抗拉力学特性试验研究

    齐梦瑶胡梦园刘瑾车文越...
    43-50,10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研究刺槐豆胶改良黏土强度的效果,对不同养护龄期、刺槐豆胶掺量的改良黏土分别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以及抗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刺槐豆胶的掺入可以显著改善黏土的抗压和抗拉性能.当养护龄期一定时,随着刺槐豆胶掺量的增加,改良黏土的抗压和抗拉强度均呈增长趋势,通过对比可知,刺槐豆胶的最优掺量为 2%,试样的抗压和抗拉强度的最大值分别提升至 425.74 及 234.61 kPa,与素土相比均提高约 1.8 倍;当刺槐豆胶掺量一定时,养护龄期对改良黏土的抗压、抗拉强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在刺槐豆胶掺量相同的条件下,养护龄期为 7 d时,试样抗压、抗拉强度提升量最大,最大提升量分别为 68.12 和 34.39 kPa.刺槐豆胶在土体表层形成一层胶质薄膜,并利用自身延展性填充土颗粒间孔隙,改善了土体的粒间结构,增强土体的稳定性,从而提升黏土的强度特性.随着养护龄期的增加,胶质薄膜逐渐收缩,使土体颗粒排列更加紧密,进而提高改良黏土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抗拉强度.

    黏土刺槐豆胶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拉强度

    基于CGA模型的盾构扭矩预测研究

    刘映晶卢敬科陈城刘维...
    51-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盾构近距离下穿既有车站结构为背景,提出了一种结合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CNN)、门控制循环单元神经网络(Gated Recurrent Unit,GRU)和注意力机制(Attention)的新型盾构荷载预测模型.首先用CNN-Attention模型提取数据的高维空间特征并区分不同特征的重要性,然后通过GRU模型提取数据的时序特性,紧接着通过注意力机制提取出重要时间节点信息,最后得出预测的结果.为验证所提模型的预测效果,选取了 4 种现有的算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模型在三种评价指标上均优于其他算法模型,同时该模型还可为盾构刀具磨损、地表及结构变形等方面的预测研究提供思路.

    盾构隧道扭矩预测深度学习注意力机制时空特征

    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管棚支护参数优化研究

    陈家征李忠
    59-70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浅埋偏压小净距隧道管棚+超前小导管联合超前支护参数对隧道支护效果的影响,依托彝良隧道洞口段工程,通过FLAC3D 建立不同管棚注浆加固区厚度、长度、直径、环向间距和外插角度等参数下的三维模型工况,分析各管棚参数对围岩位移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增大管棚注浆加固区厚度、直径和长度可降低围岩位移,注浆加固区厚度为 3 m、管棚直径为 100 mm和长度为40 m较佳;随管棚外插角度和环向间距的增加,围岩位移逐渐增大,管棚外插角度为 2°和环向间距为0.3 m较为合适.在管棚合理支护参数选择的基础上,将模拟值与现场监控量测值对比,验证所选支护参数的合理性和可靠性.

    浅埋偏压隧道管棚超前支护参数优化监测效果

    黄土地裂缝区地铁隧道暗挖施工塌方机理及处治措施

    任小平
    71-77页
    查看更多>>摘要:依托西安地铁3 号线近接地裂缝区域的某暗挖隧道施工塌方案例,对引起坍塌的水文地质、施工行为诱因进行了分析.通过离散元软件进一步模拟隧道坍塌过程,发现隧道上部初支结构加速了"力链"的形成.在塌方案例中,通过一系列处治措施保证了土层结构安全,未引发次生灾害.现场监测数据有效地验证了险情处治方案的有效性.研究结果表明:地表降水为塌方重要诱因,软弱地层隧道暗挖时应保证隧道结构尽快成环,并确保底部土体的稳定.

    地铁隧道浅埋暗挖塌方应对措施现场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