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

陈孟昕

季刊

1009-4016

hvmsxyxb@163.com

027-81317060

430205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藏龙岛科技园栗庙路6号

湖北美术学院学报/Journal Hubei Institute of fine Arts JournalCHSSCD
查看更多>>《湖北美术学院学报》期刊是湖北省教育厅主管,湖北美术学院主办的美术期刊,全文彩色印刷,季刊。至1999年我院正式创刊至今,我们的办刊思想始终以推进学院美术教学、美术创作和美术理论建设为主旨。不仅立足本院,同时也放眼于国内外美术学科的建构和当代进程。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马克思论意识形态与艺术

    O.K.沃克迈斯特杨贤宗陈清逸
    4-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作者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两段著名文字出发,论述了马克思有关艺术的乌托邦观念与意识形态作用;并以普列汉诺夫、马尔库塞等人的观点为例,分析了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的不同艺术观。这对于我们今天的马克思主义美学理论、马克思主义美术史或社会学美术史研究,仍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马克思乌托邦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美学

    专题:馆藏碑拓研究

    仲威
    12页

    读范大澈《碑帖纪证》帖部札记(下)

    朱嘉荣
    13-31页
    查看更多>>摘要:《碑帖纪证》所述大都范大澈亲历之事,法帖部分尤有研究价值。本文系读书札记,每篇列范氏原文于首,将范说与实物相结合,又旁征诸家之言,复有拓展延伸。下篇前部自秘书省(三馆秘阁)文献引出,考辨《太清楼帖》《淳熙秘阁帖》《绍兴米帖》等宋代内府刊刻、储存法帖史实;后部针对《越州石氏本》《宝晋斋法帖》《十七帖》等私家帖与单刻帖试作探究,间有创见。近年新出宋帖善本颇多,明清间伪托者亦不少,样本增量于研究大有裨益,遂将见闻附录各篇之末。

    法帖研究范大澈版本秘书省辨伪

    浙江省博物馆《金石书画》第六期展览善本碑帖补论

    宋松
    32-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浙江省博物馆举办的《金石书画》第六期——《上海博物馆藏善本碑帖特展》展出了83种拓本,主要是戚叔玉先生的捐赠品。本文对秦《琅琊台刻石》、汉《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汉《刘平国摩崖刻石》和晋《黄庭经》四种碑帖的版本、年代和真伪进行补充论证,修改并增添了若干考据信息,为日后鉴定相关拓本提供了学术支持。

    《金石书画》展览拓本《琅琊台刻石》《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刻石》《刘平国摩崖刻石》《黄庭经》

    马起凤:一位普通文士的金石世界

    高雅
    39-46页
    查看更多>>摘要:马起凤向被视为全形拓开创者,但其生平活动有待补足。他是浙江海盐人,主要活动于道咸时期,目前留下的拓片以砖拓为数最多,其背景是19世纪浙江文人间肇因于金石学热而流行的藏砖风尚。浙江收藏家、海盐游幕拓手、吴门契友、资助人等构成了马起凤的金石交游圈。马起凤在金石生活中获得了愉悦、名声与生业。

    马起凤古砖金石交游海盐

    专题:全球"游牧"——美术馆、展览与跨文化实践

    王璜生沈森
    47页

    游牧与定居:全球文化流动与政治参与中的伦理实践

    李光仪
    48-53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以游牧与定居的历时性关系为线索,讨论了游牧从社会组织形态与个人生活方式到全球流动性和身份工作的讨论框架的概念演变,提出在当代背景下的全球游牧是建立在定居意义上的游牧,它与定居社会之间的矛盾实则是两种定居的碰撞,在此意义上本文探讨了一种强调主动性背叛的游牧生成伦理,试图寻找一条穿越定居政治的道路,以回应全球流动中的会面与冲突。

    全球游牧文化流动定居政治

    到社会中去——2008年以来成渝地区艺术向社会的转向

    田萌
    54-59页
    查看更多>>摘要:20世纪以来,从左翼美术到现实主义,再到晚近的"当代艺术的社会学转向"讨论,艺术与社会的关系构成了中国艺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议题。艺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这不仅是艺术家通过作品反映或者再现社会的变化,而且是艺术家主动参与社会的转向,通过积极行动介入到社会变化中。2008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再次出现了大量的艺术介入的现象。本文将以2008年以来在重庆和成都两地发生的艺术实践作为侧影来讨论这次艺术向社会的转向:"散点'透视':回应现实""深入聚焦:研究、生产与关系链接"和"艺术作为社会工作的方法"。虽然重庆和成都两地并不能涵盖全国的所有艺术实践类型,但是这两地的艺术实践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体现出这次转向的基本特征。

    艺术转向艺术生产关系链接社会工作

    生成与游牧:从三个案例看美术馆展览与策划的"地质学"转向

    沙鑫
    60-64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引入德勒兹和加塔利的地质、生成和游牧思想,对三场具有代表性的美术馆展览及三位策展人的工作方法进行案例分析。从生成-地质、生成-游牧两个层面观察由美术馆、策展人、艺术家等组合而成的集体地质装置的语法地图,探讨该装置如何利用游牧思维进行地质-身体踏查行动,进而完成对由主流文化意识形态和艺术市场资本权力共同固化的中国当代艺术场域的逃逸、批判与解辖域。

    美术馆地质学转向生成性策展游牧身体踏查容贯

    女性艺术家团体、策展人和世界艺术家网络——"女性宣言"现象中艺术家和展览机制研究

    胡超
    65-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女性宣言"由一群居住在泰国的女性艺术家、作家和活动家发起,在1997年到2008年间按照双年展的时间框架运行,依次组织了展览、公共空间活动、最初类似于双年农场工作坊、出版计划、网络项目和艺术家驻留计划。2020年"女性宣言"又以六个国家为核心、组织女艺术家分别在当地聚会,汇总为广州美院美术馆《女性宣言》展览。文章梳理了这一女性艺术家活动的历史与现状,认为她们改写了传统上对艺术家的定义,很难界定她们是艺术家团体、策展人还是社会活动分子,她们所策划的活动也很难说是双年展、工作坊、网络出版、生活聚会还是美术馆展览。随着双年展或三年展极大地冲击了传统上由美术馆主导的艺术展览机制,"女性宣言"超越身份、地域和形式定义的活动,为研究美术馆和艺术生成机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范例。

    东南亚艺术女性宣言双年展策展研究新美术馆学女性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