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中国农村治理变迁及其逻辑:1949-2019

    吴理财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1949年以来70年间,我国农村治理先后服务于国家政权建设、国家建设、农村改革和发展,并随之而变迁.因此,每个历史时期的农村治理的主题及其内容并不相同,可是它在社会主义中国却一以贯之地遵循着国家的基本逻辑,并且,国家在农村治理变迁中扮演着引导者、规划者、改造者或建设者的角色.

    1949-2019农村治理国家逻辑治理变迁

    中国农村文化政策70年:话语形态及其演变脉络

    李山
    11-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方式的总和.就人类社会而言,文化具有自身目的性和外在工具性;就文化本身而言,文化具有内在三重属性:政治性、经济性和社会性.在国家存续的历史时期,文化政策隶属于国家公共政策的范畴,它需要在体现文化的三重性、目的性和工具性的基础上,不断回应现实的政治治理、经济发展与社会建设的历史诉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文化政策在特定历史境遇和具体实践进路中逐步形成了"政治话语""经济/市场话语""社会话语"的文本叙事和演变脉络.

    农村文化政策文化产业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控制、汲取、激活:中华人民共和国70年农村治理政策的三个维度

    李世敏
    18-28页
    查看更多>>摘要: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后对农村治理的70年,仅仅从农村自身角度是不够的,必须从执政党和国家政权建设的角度对其进行系统把握.概括而言,中国共产党对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基本围绕着"控制—汲取—激活"三个维度进行展开与切换.在治理的控制层面,通过土改、集体化、政党下乡等政策实现了权力渗透与下沉;在治理的汲取层面,通过统购统销、税费征收和户籍政策维持和保障了必要的工业化积累;在治理的激活层面,通过土地承包、村民自治与乡村振兴战略等政策实现对农村发展活力的释放与激活.中国共产党农村治理政策的70年变迁,始终围绕着"国家建构"进程展开,一直贯穿着国家与社会张力的主线,同时也是国家与社会双重发展的70年.

    农村治理土地改革政党下乡村民自治乡村振兴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70年:回顾与展望

    杨振杰刘笑笑
    29-3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过渡型农业合作化时期(1949-1957)、计划型人民公社运动时期(1958-1984)、真空型制度变革交替时期(1985-2002)和反哺型公共财政覆盖时期(2003年至今).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主体、内容与形式在不同时期表现各不相同.经济基础决定农村供给体系发展程度,央地事权与财权划分影响地方公共服务,"自上而下"供给决策也会产生双面效应.当前我国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制中仍存在着基层政府财力与事权不匹配、农村公共服务被边缘化、供需脱节等诸多问题严重阻碍了农村公共服务的健康发展.在当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统筹城乡公共服务发展需要从合理划分政府事权与财力、加大对农村公共服务财政投入、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管理机制等路径着手.

    农村治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财政能力国家与社会

    财政视角下的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关系变迁(1949-2019)

    张良
    3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初期在统收统支财政体制下,人民公社体制通过以集体为单位征收税费而绕开分散农户,增加国家资源汲取能力;1980至分税制改革,国家实行财政分权——财政包干,围绕着向单个农户征收税费,乡镇政府将村级组织准行政化,同时与这个时期开始实施村民自治,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开始分化;1994年至新世纪之交,分税制改革带来中央财政集权,导致财权上收、事权下沉,财政压力层层向下传递,作为最末端的基层政府,财政压力只能通过向农民增加收费和集资进行转嫁;2000年至2006年税费改革,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再依靠向农民征收税费,而更多依靠上级政府的转移支付或专项补助,这在减轻农民负担的同时,也导致基层政府与农村社会关系趋向松散化;在后税费时代,国家财政越来越多通过财政专项补助的方式输入到县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在很大程度上绕开了乡镇政府,乡镇在很大程度上被虚置和架空,政社关系进一步松散化.未来乡镇财政的建设,应该增加上级政府(特别是县级政府)及其部门对乡镇财政的专项补助,让乡镇政府拥有根据农村社会需要设立项目、审批项目的权力,进而从财政关系上增进乡镇政府与农村社会的利益关联.而未来乡镇政府建构应当是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服务型政府,基层政府在国家资源输入农村社会中需要发挥重要的甄别与验收等作用,这也是未来政社关系发展的方向.

    统收统支财政包干分税制农村税费改革政社关系

    资本下乡规模经营中的农民土地权益保障

    陈柏峰孙明扬
    42-50页
    查看更多>>摘要:资本下乡实践通过资本强力和组织吸纳的方式迅速集中土地,实现规模经营.在此过程中,农民基于经济收入和家计模式产生了差异化的土地诉求.资本下乡的流转方式迎合了离土离乡农民的土地变现需求,而损害了部分农民的基本生活,更切断了小农依托土地实现的灵活生产模式和家庭自我循环,难以回应分化农民的土地诉求.同时,资本重构了土地利益空间,捆绑政府吸附大量的农业治理资源,普通农户无法以土地为载体分享国家农业投入,进而被农业治理资源体系边缘化.因而,在资本下乡的规模经营中应坚持土地集体所有,保证农民的基本土地需求,通过农地政策和村级民主制度限制和规范土地流转,并且调整农业资源分配体系,以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

    资本下乡土地流转农民分化地权诉求

    项目制实践中农村党组织的治理能力探析——基于村治主体研究视角的分析

    刘法杞
    51-60页
    查看更多>>摘要:面对项目制实践下的乡村治理困境,农村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亟须得到提升.这种困境主要是乡村治理主体缺失造成的村组织治理能力不足,具体体现在村庄治权弱化、基层组织公共性职能偏离和村级组织合法性流失带来的村庄治理问题.一开始党组织作为国家力量嵌入乡村,现在又转变成为村级治理的内在构成部分.农村党组织的治理能力主要围绕组织动员能力、村庄认同能力、吸纳—整合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四个方面展开.党组织治理能力的完善应当加强自身党组织制度建设,将党组织嵌入乡村社会网络,夯实村庄社会基础,发挥村民自治制度的作用,组织动员村民参与到村庄治理之中.

    项目制村级治理村民自治党组织治理能力

    城镇化背景下村民小组长的功能及未来走向

    潘祥
    61-67页
    查看更多>>摘要:村民小组在经历土地家庭承包、取消农业税费等政策变动后,功能已经严重弱化,但在基层治理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村民小组长的功能上.城镇化背景下,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吸纳村庄精英充当村民小组长的动力不足,使得当前的村民小组长正面临老龄化、后继无人等问题.而中坚农民当选村民小组长以及把村民小组从村委会脱离出来是重塑村民小组的重要途径.

    村民小组村民小组长功能基层治理

    基层环境执法困境及其解释

    王福强
    68-77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环境执法活动实施实效不彰,对此有多种解释,但多有不足.现以"嵌入性环境执法结构"为解释框架,从执法过程、执法结构入手,对环境执法在基层的运作进行系统性、多面向的分析,指出环境执法机制的运作困境、地方官员的政绩逻辑以及执法对象的形象塑造等因素,共同导致了环境执法实践陷入困境.环境执法活动具有特殊重要性,对环境执法困境予以系统性、多层面的阐释,有助于推动环境执法实践的完善,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依法保护.

    环境执法嵌入性执法结构执法困境环境治理

    医疗纠纷的分类治理及其法治

    朱政
    78-87页
    查看更多>>摘要:近年来,医疗纠纷的频度与烈度长期处在高位.在巨大的纠纷压力型塑下,地方政府和医院主导的纠纷筛选与多元解纷体制逐渐形成.现有的治理实践看似笨拙实则有其精巧之处,可以将其概括为医疗纠纷的分类治理.依据冲突性的高低和患方诉求是否合理,可以得到一个二维的理论框架以及六种纠纷类型,有助于理解和优化现有治理实践,以及深化对法律治理和基层法治的认知和自觉.医疗纠纷蕴含的冲击社会秩序的巨大能量,根源于我们这个时代尚未妥善安置的"生命政治".在这种复杂条件下推进基层法治,必须立足现实,有效回应当下的治理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凝聚共识,形成一种渐进式的法治观,从而期待不断提高法治水平.

    医疗纠纷分类治理基层法治生命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