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都市人类学视角中的上海"士绅化"实践:集体记忆、空间重构和地方归属感

    潘天舒
    1-7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文对始于1998年的田野体验和实地观察进行反思,以普通民众话语实践中的空间二元论入手,探讨上海城市转型语境中记忆与地方归属感之间的关系,同时观察、了解、体会和分析具有新上海特色的"士绅化"进程对于城市社区重塑的深远影响.研究表明:摧枯拉朽般的造城运动未曾减弱当地人对于特定场所和公共空间的集体记忆和想象,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地方归属感会随着社会分层的加剧在特定的时间和场合,以各种方式加以呈现,成为当代都市话语和实践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都市人类学空间记忆地方感"士绅化"实践

    从多元到聚合:优化族群关系的新视点

    杨晓莉马超
    8-16页
    查看更多>>摘要:多元文化模型关注文化差异并提倡族群平等,在十余年间得到广泛传播与运用.但在族群偏见、实践干预方面却暴露出了不足,其实质在于模型建立之初的理论基础.文化聚合模型关注族群文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凸显了文化的动态发展特性,对多元模型起到补充作用.文化聚合模型对于优化族群关系的作用得到了较多研究的验证,未来研究一方面需要进一步检验多元文化模型的边界适用性,另一方面也需要拓展文化聚合模型对个体文化心理发展的预测以及优化族群关系的积极作用.

    族群文化群际关系多元文化模型文化聚合模型

    人类学中华本土化初期模型的建构——"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的认知与书写

    郭永平
    17-2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学的理论范式形成于对"简单社会"的研究,在迈向"复杂社会",开展文明人类学研究的时候,原有的范式面临着挑战."黄土文明·介休范例"的研究以"文化自觉"和"自觉发展"的理论思考为核心,"既从人类学角度总结出黄土文明的理论成果,同时为介休的未来发展提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方案".这样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与现实意义:不仅是在探索人类学复杂文明社会研究的范式而试图建构一种"人类学中华本土化的初期模型",而且所秉持的学以致用和重视社会实践的理念也体现了人类学学科应用价值和其终极关怀的人文理念.

    乔健"黄土文明·介休范例"人类学本土化

    个体情感与艺术实践:一个民居彩绘传承人的生活史

    刘敏
    23-29页
    查看更多>>摘要:艺术通常被视为整体文化的建构形式及多重力量的承载方式,这在某种程度上低估或忽视了艺术实践主体的能动性.在白族民居彩绘传承人李云义的个人生活史中,民间艺人在个人、家庭和国家三个不同的社会场景中的个体能动性、个人情感、艺术实践与特定历史传统、社会情境、国家政策的相关性得以集中展现,为人类学阐释民间艺人在艺术实践中的主体性以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与民间艺术的传承、创新、传播之间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白族民居彩绘个体情感艺术实践李云义

    水体污染问题的社会文化机理:以巢湖为中心的考察

    张莉曼
    30-38页
    查看更多>>摘要:水污染问题使我国的现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严峻考验.治理水污染须就水污染行为追根溯源,探究其深层次发生机理.就巢湖水体污染问题而言,污染发生的深层次社会文化机理在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对工业化生产方式的推崇,社会结构转型中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导致内外交织的水体污染行为,在现代消费主义影响下废弃物的生产行为以及人们主观上环境责任感的减弱.巢湖水体污染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即在追求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构成现代社会基本结构的生产生活方式的认知与实践出现偏差.

    水污染社会文化机理工业生产城市化消费主义

    藏区治理的本土资源:藏族高僧调解及其功能

    杨雅妮
    39-44页
    查看更多>>摘要: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藏区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又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实现.从古至今,作为一种颇具特色的本土治理资源,藏族高僧调解一直是藏区治理的重要手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教合一制度在藏区被彻底废除,藏族高僧调解在性质上演变为一种民间调解.当前,在国家治理的视域下,藏族高僧调解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维护社会稳定、解决特定纠纷、文化传承与发展等方面.

    藏区治理高僧调解藏传佛教纠纷解决

    云南跨境婚姻移民的社会治理研究

    陈雪
    45-53页
    查看更多>>摘要:跨境婚姻是亚洲女性流动的主要途径之一.中国也正在成为亚洲区域内新的婚姻移民接收地,其中云南正接收着大量来自越南、老挝和缅甸三国的婚姻移民.云南跨境婚姻移民现象是亚洲区域内部发展不平衡的一种呈现形式,但移民也成为推动女性、家庭和区域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身份的悬置,跨境婚姻移民也成为地方政府的治理难题.为达到移民、输出和输入社会共同发展的目标,首先通过由下至上的策略逐步解决婚姻移民跨境规范化、身份合法化的问题,再联合多重组织力量促进移民及其家庭发展,并推动多国合作促使移民迁徙形式多元化的方式推动云南跨境婚姻移民治理取得进展.

    跨境婚姻移民社会治理输出社会输入社会

    晚清民国畲族乡村政治的现代转向——以山民会馆为中心的察析

    邱开玉廖梦雅余德华
    54-62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现代化"视角下,山民会馆之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化的意义得到彰显.山民会馆烙印着强烈的同宗同族的"血缘性",决定了其实质是"会馆"模式的祠堂.晚清民国畲族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统治者的政治牵引以及畲族民族意识的觉醒构成了山民会馆的创建与畲族乡村政治现代转向的社会基础.在民族国家的建构历程中,山民会馆的功能发挥与角色转变透视着畲族乡村政治艰难的现代化探索进程.

    畲族政治现代化山民会馆晚清民国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度贫困治理的机遇与挑战

    易柳张少玲
    63-71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前中国扶贫工作进入攻坚期,深度贫困问题成为顺利走完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的一大障碍.深度贫困的治理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之间存在一定的耦合性,主要表现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符合乡村振兴战略下深度贫困地区的扶贫要求、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与深度贫困地区的脱贫需求相契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与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目标相一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可以减少深度贫困地区机会不均等现象的发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实施产业扶贫政策的基础与前提.但通过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式消除深度贫困也面临着深度贫困地区的部分扶贫方式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扶贫方式相冲突、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人才匮乏、缺乏监督考评机制等挑战.若要以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式消除深度贫困,应逐步构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系,多措并举吸引并留住公共服务人才,创建深度贫困地区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多元供给模式以及构建深度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效参与的政绩考核机制.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度贫困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近二十年中国农村权力结构及多元治理格局研究

    余浩然林杨
    72-77页
    查看更多>>摘要:自1949年以来,经历过数次改革和调整,中国农村权力结构逐步演变,形成了一种多元化治理秩序,其参与主体如基层政府、村民自治组织以及宗族等在地方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也趋于多样化、复杂化,农民的权力观念和社会适应能力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从农村权力结构演变、宗族活动对乡村治理活动影响、农民社会心理和社会适应、农村多元治理格局形成4个方面对近20年中国农村权力结构及多元治理格局研究进行梳理,提倡一种以宏观逻辑与微观观察相结合的解释框架.这需要把握诸如城镇化、治理现代化等"宏观逻辑"的解释力,也需要具体分析行动者的策略和治理逻辑的观察力.

    农村宗族权力结构地方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