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戴小明

双月刊

1004-941X

hbmyxbwk@126.com

0718-8438535 8431373

445000

中国恩施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从创刊到今天通过20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着“立足本土,涵泳自然,走向世界”的编辑思想,突出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特色,现已成为个性突出、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学术期刊。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农民再组织化与乡村公共性重构:社会范式下集体经济的发展逻辑——基于黔村"村社合一"经验的研究

    邹英刘杰
    94-100页
    查看更多>>摘要:关于农村集体经济的研究主要有产权范式和政权范式,但均对村庄既有社会结构、社会联结、社会秩序这些村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缺乏足够的重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困境在于过度关注经济目标和政治目标,忽视了社会目标,在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社会"严重缺席.黔村的"村社合一"集体经济发展以农村再组织化为发展机制,致力于经济、政治和社会多重目标的达成,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同时,促进了乡土社会公共性的重建.黔村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范式下思考集体经济问题,必须首先对"集体经济"本身的概念进行反思,必须重视"集体经济"的"所有制"属性,必须正视"集体"本身,重视或解决"集体"的内在联结和外在机制,在此基础上对"集体经济"进行各种社会性规范,更好地促进集体经济健康发展,发挥集体经济的"集体"作用.

    集体经济农民再组织化乡村公共性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的对接:逻辑转换与实践路径

    徐晓军张楠楠
    101-10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决胜脱贫攻坚后如何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乡村振兴的整体性、长期性与脱贫攻坚的局部性、紧迫性之间的客观差异,导致两大战略的对接面临较大挑战.因此,在系统认识脱贫攻坚战略要义与准确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定位的基础上,实现政策指向由"特惠定制"面向"全民普惠"、战略主体由"特困群众帮扶"转向"精英培植"、产业发展由"快速脱困"定位"可持续发展"、文化建设聚焦更高标准的"乡风文明"四个维度上的逻辑转换,才能破解乡村振兴对接脱贫攻坚的困境.而在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对接的过渡时期,虽然脱贫攻坚为乡村振兴做好了基础性准备,但脱贫攻坚引发的乡村新矛盾与高返贫风险等挑战依然存在,必须处理好分配矛盾以促进平等共享、构建脱贫后续可持续的发展机制,才能推动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平稳过渡.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可持续发展精准扶贫

    价值认同视角下乡愁对乡村振兴的路径规训

    杨晓曦张克克
    109-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愁是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纽带.乡愁的内生价值表现为对人类性的认同,对传统价值的重塑,对主体社会价值的衡量.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乡愁内生价值的错位源于个体二重性和社会二重性的价值失衡,它阻碍了个体二重性与社会二重性的恒常统一,而这个恒常统一既是激活乡愁内生价值的前提,又是乡村治理结构的稳定性因素.因此,要从个体与社会恒常统一于价值认同出发,通过引导乡愁中的价值认同实现正确排序,激活乡愁内生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价值,推动乡村走向全面振兴,夯实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

    乡愁价值认同乡村振兴内生价值乡村治理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的现实困境与提升路径——基于云南M彝村的经验

    刘芳徐兴文
    117-123页
    查看更多>>摘要:产业扶贫作为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重要策略,事关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的成败.M彝村通过开创"收租婆"+"雇佣工"的生计模式、"农业合作社"+"贫困户"帮扶联结模式与"公司"+"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三重策略,产业发展取得实效,但产业扶贫中也暴露出扶贫资源配置陷阱、扶贫产业双低难题、帮扶企业深陷三高困局以及产业发展自身面临多重矛盾等现实问题,需从制度完善路径、技术提升路径、能力建设路径与价值指引路径四个维度提出应对之策.

    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贫精准扶贫

    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

    马丽
    124-130页
    查看更多>>摘要: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三重逻辑.人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双向生成性是理论逻辑的本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文化伦理的重要载体,是各族人民文化教育的重要来源,是各族人民文化记忆的重要内容,是各族人民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化的表现仪式、内隐的价值理念以及传承人的精神叙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实践逻辑.批判性审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性和超时代性,创新性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呈现方式,紧扣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是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的时代逻辑.

    非物质文化遗产育人理论逻辑实践逻辑时代逻辑

    少数民族古镇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的实践与逻辑——以酉阳龚滩建设特色旅游小镇为例

    刘安全
    131-138页
    查看更多>>摘要: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镇重庆酉阳龚滩古镇因乌江下游彭水水电站修建而整体搬迁复建,进而实现了从水埠码头、古集镇和建制镇中心向特色旅游景区的创造性转化,成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地和特色文旅小镇.通过追溯龚滩古镇保护性搬迁和适应性开发历程,分析古镇景观、历史、生态和民俗文化叙事实践,讨论少数民族特色古镇遗产创造性转化的行为逻辑: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要在新时代获得更强生命力,需要适应新的文化生境,结合新时代要求进行主体能动选择,采用更加积极的文化叙事策略,完成基于文脉传承与创新的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

    少数民族古镇文化遗产特色旅游创造性转化文化叙事龚滩古镇

    空间变迁与关系重构:微信绘制的土家村民家庭图景——对一个土家村落的民族志研究

    彭晨罗翔宇
    139-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交媒体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度浸入构成了当代社会的基本表征.家庭作为社会关系结构的重要维度,真正折射了人的生活本质,潜藏着中国社会的深层脉络.微信等社交媒体所勾连的巨大网络,使得龙家湾这个居于"中国之中"的武陵山区土家村落获得了全新的家庭生活空间.本文以实地民族志和网络民族志为方法,从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双重视域观察微信对土家村民家庭关系的深层改变,从而"深描"武陵山区土家村落家庭生活中的社交媒体图景.

    微信土家村民家庭生活民族志

    三亚疍民"龙盘古井"的民俗叙事与身份建构研究

    周俊
    146-152页
    查看更多>>摘要:民俗叙事是一种大叙事的概念,是包含语言叙事、景观叙事、行为叙事三位一体的叙事体系,具有广泛的认同性."龙盘古井"是三亚疍民重要的民俗文化遗产,三亚疍民借助民俗叙事的手法,通过改编"龙盘古井"系列文本的语言叙事,修缮并打造"古井"景区的景观叙事,建构"祭拜古井"仪式等行为叙事,实现了其由史籍中"四民之外"的卑贱之流向"龙的传人,知恩图报,三亚市建设者、开拓者"的疍民形象身份的转变.这种转变,是三亚疍民为了获取更多的社会资源和族群利益,充分利用其社会、文化和象征资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疍民身份建构中的结果.

    三亚疍民龙盘古井民俗叙事身份建构

    人物介绍

    封2页

    征稿

    封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