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湖北农业科学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湖北农业科学
湖北农业科学

喻大昭

半月刊

0439-8114

hbnykxzz@126.com

027-87389334

430064

武汉市武昌南湖瑶苑2号

湖北农业科学/Journal Hubei Agricultural SciencesC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创刊于1955年,由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和黄冈师范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被认定为“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国农业核心期刊”,1997~2004年连续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首届国家期刊奖、第二、第三届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该刊以为科研、生产和“三农”服务为宗旨,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特色,面向管理人员、大专院校师生以及广大科技人员,报道国内外最新农业科技成果和科研动态。主要栏目有:专论、生物技术、栽培?育种、土肥?植保、园艺?特产、药用植物、畜牧?兽医、水产养殖、贮藏?加工、农业工程、检测分析、综述等。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基于变异系数对叶菜型甘薯新品系的选育分析

    李保证肖波曾新宇徐茜...
    1-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提高叶菜型甘薯新品系选育效率,探讨变异系数对叶菜型甘薯新品系选育的影响,以7个叶菜型甘薯品系为试验材料,研究其不同采摘期各品系间、各品系不同采摘期间及不同品系各重复间的茎尖数量、茎尖产量及其变异系数,并对茎尖性状及变异系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菜型甘薯新品系茎尖性状的变异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各品系不同采摘期间、不同采摘期各品系间、不同品系各重复间;高产稳产新品系在各采摘期间的茎尖产量和茎尖数量的变异系数普遍较高,而重复间的变异系数较低;品系2019-1-15、2018-2-76、2018-2-37的茎尖产量比对照品种福薯7-6高,且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叶菜型甘薯茎尖数量与茎尖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558 9,P<0。01),茎尖数量变异系数与茎尖产量变异系数呈极显著正相关(r=0。668 3,P<0。01)。由此得出,变异系数对叶菜型甘薯新品系选育有重要意义,在高产稳产叶菜型甘薯新品系选育过程中,可以优先选择茎尖数量多的新品系,并综合考虑其茎尖产量和茎尖产量变异系数的影响;2019-1-15、2018-2-76、2018-2-37是相对高产稳产的叶菜型甘薯新品系。

    叶菜型甘薯选育采摘期茎尖数量茎尖产量茎尖数量变异系数茎尖产量变异系数

    干旱胁迫下苎麻生理指标和抗逆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

    张奥深徐敏陈炼熊伟...
    6-11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研究干旱胁迫对苎麻(Boehmeria nivea L。)生理特性和抗逆相关基因的影响,以苎麻品种华苎4号为试验材料,采用自然干旱胁迫,测定其生理指标、抗逆相关基因表达量和相关农艺性状的变化。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处理苎麻叶片叶绿素SPAD降低,茎尖和叶片的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均显著增加(P<0。05),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均升高,抗逆相关基因BnP5CS1、BnWRKY1、BnACO1、Bn-α-amylase、BnAPX1、BnbZIP1、BnDREB19和BnGR1的相对表达量均提高,其中BnP5CS1和BnWRKY1在叶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提高了5。1倍和5。3倍;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处理苎麻株高、茎粗、皮厚、地上部鲜重和单株原麻重均显著下降(P<0。05),茎粗和皮厚分别降低0。13 cm和0。14 mm,地上部鲜重和单株原麻重分别降低了52。05%和39。53%。

    苎麻(BoehmerianiveaL.)干旱胁迫生理指标抗逆基因相对表达量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下麦田土壤理化性质和酶活性的变化

    刘东海毛庆华邓辉梅亮贤...
    12-16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探明长期秸秆还田下配施化肥对麦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以持续4年的广水长期定位试验为依托,设置秸秆(S,用量为 6 000 kg/hm2,其他处理用量相同)、秸秆+施 100%N(S100N,纯N用量为187。5 kg/hm2,其他施肥处理用量按此用量折算)、秸秆+施80%N(S80N)、秸秆+施60%N(S60N)、秸秆+施 80%N+菌剂(S80Nm,秸秆腐熟菌剂用量为 30 kg/hm2)、秸秆+施 60%N+菌剂(S60Nm,菌剂用量同S80Nm)6个处理,测定了土壤酶活性、土壤理化性质及小麦产量。结果显示,与S相比,S100N和S80N小麦产量分别显著提高182。82%和179。55%(P<0。05);秸秆腐熟菌剂的添加对土壤理化性质和小麦产量的效果不显著。与S100N相比,S80N增加了土壤磷酸酶(Phos)、硫酸酯酶(Sul)、β-葡萄糖苷酶(βG)、β-木糖苷酶(βX)、α-葡萄糖苷酶(αG)、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和亮氨酸氨基肽酶(LAP)的活性;冗余分析(RDA)显示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的含量是土壤酶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因此,从减肥增效角度来看,S80N是提升土壤质量较适宜的管理措施。

    麦田秸秆还田化肥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

    农业废弃物好氧发酵高温阶段工艺

    冯亮施爱平
    17-21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优化好氧发酵高温阶段工艺为目的,采用鸡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选取高温阶段温度、时间、菌剂添加量为工艺参数进行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酸碱度(pH)、电导率(EC)、碳氮比(C/N)和种子发芽指数为评价指标,对农业废弃物高温好氧发酵中高温阶段工艺开展研究。结果表明,高温阶段最佳工艺条件为菌剂添加量20 g/kg、温度75℃、发酵时间12 h。

    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玉米秸秆好氧发酵高温阶段工艺优化

    2000-2021年渭河流域NDVI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封建民刘宇峰郭玲霞文琦...
    22-29页
    查看更多>>摘要:渭河流域是黄河中游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同时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典型区域,监测该地区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并分析其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关系,对科学评估区域生态建设成效、黄土高原植被恢复和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0-2021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温、降水量、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数据,分析了渭河流域NDVI的时空变化特征,探究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NDVI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2000-2021年,渭河流域植被生长季NDVI呈增加趋势,全区年平均增速为0。004。年际尺度上,NDVI与年平均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与年平均气温的相关性不显著;月尺度上,NDVI与4月和8月的气温、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关系,与7月气温呈弱的负相关关系。人口密度变化与NDVI变化趋势呈负相关,流域人口密度的减小有利于植被的恢复和改善。土地利用类型内部变化是植被NDVI变化的主要原因。NDVI显著减少区NDVI的减少趋势主要由关中平原耕地NDVI的减少引起,NDVI显著增加区NDVI的增加趋势主要由草地、林地以及黄土丘陵区、黄土残塬区耕地NDVI的增加引起。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气候人口密度土地利用渭河流域

    2001-2020年黄土高原气候对植被NDVI空间异质性的影响

    李俞张翀田晓凤
    30-36页
    查看更多>>摘要:选用2001-2020年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和气候数据,通过地理加权法探究黄土高原气候变化对植被及其变化趋势的影响。结果表明,黄土高原NDVI与地表温度在空间上具有非平稳关系,NDVI与温度指标的回归系数主要以负值为主,主要集中在北部的内蒙古高原,空间正相关则集中分布于胡焕庸线以南区域;对比不同气候指标的标准化系数可知,降水量是黄土高原植被变化的主要因素,占黄土高原总面积的30。90%,植被受水分控制作用较为显著的区域主要集中在黄土高原中北部的内蒙古高原及西部祁连山附近;而黄土高原中南部植被活动的主导因素为气温,面积占42。91%,其中最高气温对NDVI的主导区域范围最广,影响区包括甘肃省东部、陕西省中部、山西省南部及河南省,其植被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降水量充沛,随着温度的升高,植被活动均有所增强。NDVI变率与气候变率的回归结果表明,黄土高原气温增高对植被的生长起到促进作用的区域较广;但黄土高原西北部也存在气温和降水量减少而植被却表现为增长趋势的情况。

    NDVI空间异质性气候变化地理加权回归黄土高原

    基于SPEI的北疆1961-2020年气象干旱变化特征

    卫炎豪古丽娜孜巴特尔·巴克帕丽扎提·玉素甫...
    37-44,214页
    查看更多>>摘要:基于北疆26个主要气象站点1961-2020年逐日气象数据,选取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为气象干旱指标,采用Mann-Kendall突变检验、小波分析等方法对北疆年及春、夏两季SPEI和不同等级气象干旱影响范围变化特征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北疆实际轻旱情况更适合以-1。0<SPEI≤0识别;与年尺度的湿润化趋势相反,北疆春、夏两季均呈不同程度的干旱化趋势,且夏季极端气象干旱(重旱、特旱)事件影响范围有显著扩大趋势;1961-2020年不同尺度SPEI有1~4年的主变化周期;北疆整体气候于20世纪80年代转变后在1993-2010年呈显著湿润化趋势,春、夏季气候分别于2014年及1997年出现了由湿转干的趋势信号;研究区夏季的干旱情况于1988年开始逐渐缓解,但在2008年再次突变后干旱情况又开始逐步加剧。

    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气象干旱小波分析Mann-Kendall突变检验北疆

    蚜虫减量饲喂对七星瓢虫成虫产卵特性的影响

    彭应力余佳敏王勇刘东阳...
    45-4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了明确蚜虫减量饲喂对高密度条件下七星瓢虫(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 L。)成虫产卵特性的影响,试验设计0、25%、50%、75%、100%共5个蚜虫减量处理,分别为A(纯蚜虫)、B(3 d蚜虫1d人工饲料)、C(1 d蚜虫1d人工饲料)、D(1 d蚜虫3d人工饲料)、E(纯人工饲料),分析蚜虫减量饲喂对七星瓢虫成虫产卵量、产卵位置选择、孵化率、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A、B、C、D、E各处理七星瓢虫产卵量整体随蚜虫饲养量的减少而减少;B处理25%蚜虫减量与A处理纯蚜虫对照无显著差异;七星瓢虫各处理所产卵块绝大多数为可收集卵,卵块的可利用率高;除E处理为纯饲料外,各蚜虫减量处理对七星瓢虫的产卵位置选择、孵化率和寿命无显著影响。综上所述,B处理减量25%的豆蚜,并配合人工饲料饲喂高密度七星瓢虫,各项指标较A处理纯蚜虫对照均无显著差异,可以运用于七星瓢虫的高效繁育。

    蚜虫七星瓢虫(CoccinellaseptempunctataL.)减量饲喂人工饲料产卵特性生物防治

    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茶饼病菌的抑菌活性

    孙礼雪关丽杰马晓彤高洁...
    50-55页
    查看更多>>摘要:探讨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种子提取物对茶饼病菌(Exobasidium vexans Massee)的抑菌活性及田间防治效果。采用孢子萌发抑制率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补骨脂种子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按照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在5省5地进行茶饼病田间试验。室内抑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对茶饼病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率随着药剂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其EC50分别为12。925 mg/L和6。074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当补骨脂种子提取物微乳剂有效成分用量为2。00~2。67 mg/kg时,其对茶饼病的防治效果为68。08%~83。78%,其防治效果相当或优于对照药剂3%多抗霉素可湿性粉剂。

    生物农药茶饼病菌(ExobasidiumvexansMassee)抑菌活性田间防治效果补骨脂(PsoraleacorylifoliaL.)种子提取物

    秸秆木醋液的制备及其斑蝥复合剂抗菌活性

    柴凤兰张帆王文辉许兆斐...
    56-60页
    查看更多>>摘要:分别以玉米和芝麻秸秆为原料,采用低温分段热解技术制备了不同热解温度下的秸秆木醋液(SWV),测定了秸秆木醋液的基本性质,将秸秆木醋液与斑蝥原液复配制备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并分别进行了抗菌活性试验。结果表明,在设定的热解温度范围内,玉米秸秆和芝麻秸秆木醋液总收率分别为20。92%和18。75%,最佳热解温度分别为180℃和220℃。抗菌活性试验表明,2种秸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具有较好的广谱抗菌活性。就大肠杆菌而言,玉米秸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芝麻秸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体积比均为1∶2(220℃木醋液)的抗菌活性最佳;就金黄色葡萄球菌而言,玉米秸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体积比为1∶8(180℃木醋液),芝麻秸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体积比为1∶4(240℃木醋液)的抗菌活性最佳。复合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明显优于大肠杆菌,秸秆木醋液对斑蝥原液的抗菌活性有明显的增强作用。

    玉米芝麻秸秆木醋液斑蝥原液复合剂抗菌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