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医药
河北医药

狄岩

半月刊

1002-7386

hb85882942@126.com

0311-85989639,85989635

05007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99号

河北医药/Journal Hebei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办刊方针,坚持科学性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休克指数在急诊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中的作用

    李洁余月彩
    370-372,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休克指数在急诊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急救护理效果中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9年9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200例,采取红蓝球抽签方式对患者进行分组,蓝球患者接受常规护理100例为对照组,红球患者接受以休克指数为指导的急救护理干预100例为研究组,对2组患者最后的临床护理结局进行探讨和对比.结果 研究组患者抢救成功率90.00%,与对照组(79.00%)比较较高(P<0.05);预后疗效评估中,与对照组患者比较,研究组患者获得的有效率明显较高(P<0.05);研究组患者出现并发症几率为5.00%,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乳酸、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血红蛋白以及血小板水平值,与对照组患者比较改善结果较优(P<0.05).2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干预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休克指数为基础的急救护理,对于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而言,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各项血气指标,最终提高患者预后效果.

    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休克指数急救护理

    新型血糖管理模式对患者血糖水平的改善效果研究

    王念周蓓徐朝阳曹海红...
    373-377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基于信息化平台进行全院血糖管理的临床应用模式与效果,以提高全院血糖管理的有效性,旨在为临床采用新型管理方式提高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苏州科技城医院建立以数据化和信息化为基础的血糖监测管理模式,实施以内分泌科医生和护士为主导,对全院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专业血糖管理.江苏盛泽医院进行常规会诊模式管理.通过分析住院糖尿病患者管理前后血糖数据,评价两种管理模式血糖管理效果.结果 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苏州科技城医院应用信息化平台全院共管理非内分泌科住院的500例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4.1±11.9)岁;平均住院时间(13.6±10.2)d;入院时HbA1c(8.65±1.75)%.与入院时比较,出院时空腹血糖下降(2.0±3.6)mmol/L,早餐后2 h血糖下降(2.7±5.0)mmol/L.江苏盛泽医院在传统普通会诊模式下管理的156例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平均年龄(66.7±13.3)岁;平均住院时间(13.8±8.6)d;入院时HbA1c(8.8±2.6)%.与入院时比较,出院时空腹血糖下降(0.8±3.1)mmol/L,早餐后2 h血糖下降(1.6±5.8)mmol/L;基于信息化平台下血糖管理效果优于传统内分泌科会诊模式.结论 与传统会诊模式相比,基于信息化平台下全院血糖管理进一步降低了住院期间血糖水平,提高了血糖管理的效果.

    血糖管理模式院内血糖管理信息化糖尿病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失眠治疗的用药分析

    李田军
    378-380,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统计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失眠药物应用情况,对比分析不同药物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以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接受抗失眠药物治疗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82例,依服用抗失眠药物不同分为唑吡坦组及艾司唑仑组,比较分析组间服用相应抗失眠药物治疗期间相关指标与停药后相关指标.结果 唑吡坦组服药后平均入睡时间为(22.68±5.06)min,显著短于艾司唑仑组的(44.33±8.97)min(P<0.05),平均睡眠时间为(8.16±1.37)h,较艾司唑仑组的(6.96±0.82)h显著延长(P<0.05);唑吡坦组服药后PSQI平均得分为(10.00±2.49)分,显著低于艾司唑仑组的(13.18±1.68)min(P<0.05);与艾司唑仑组比较,唑吡坦组存在较高的顺行性遗忘发生率(40.54%vs 17.78%,P<0.05),但头痛(13.51%vs 33.33%)、药物耐药(29.73%vs 71.11%)、幻觉(13.51%vs 33.33%)、共济失调(5.41%vs 31.11%)、呼吸抑制(0 vs 13.33%)发生率显著优于艾司唑仑组(P<0.05);停药后唑吡坦组失眠加重、焦虑及药物依赖的发生率显著低于艾司唑仑组(32.43%vs 57.78%、8.11%vs 53.33%、10.81%vs 60.00%,P<0.05).结论 唑吡坦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抗失眠治疗中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及高度安全性,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维持性血液透析失眠苯二氮唑吡坦艾司唑仑

    心理干预与悬吊训练对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步行功能和静态平衡能力的影响

    曾敏肖文婷王丽平陶慧...
    381-384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接受心理护理+悬吊训练,对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74例,根据入院时间分组,观察组37例接受心理护理与悬吊训练,对照组37例仅接受常规训练,比较2组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单位时间轨迹长Romberg率与轨迹长Romberg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X轴移动中心偏差-闭眼、各指标Romberg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步行能力Holden分级、6 min步行测试明显升高,10 m步行时间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olden分级、6 min步行测试高于对照组,10 m步行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角色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维度评分均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社会、心理、躯体、角色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实施悬吊训练与心理干预,可消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提高患者静态平衡能力与步行功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值得推广.

    静态平衡能力步行功能胸腰段脊柱骨折悬吊训练心理干预

    腹腔镜技术在Hartmann造口还纳术中的应用

    赵红旗马松杨建伟
    385-387,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通过对比分析腹腔镜辅助Hartmann造口还纳术与剖腹Hartmann造口还纳术差异,探讨腹腔镜辅助Hartmann造口还纳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市顺义区医院2006年9月至2018年9月行Hartmann造口还纳术的6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腹腔镜辅助Hartmann造口还纳术(LHR)患者18例(腹腔镜组),剖腹Hartmann造口还纳术(OHR)51例(剖腹组).通过个案控制配比法将18例LHR患者根据年龄、性别、体重指数(BMI)、麻醉风险分级(ASA评分表)作为匹配依据变量,按1:1比例匹配,记录并分析2组患者临床参数及在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包括伤口感染、肠梗阻、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术后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等方面的差别.结果 患者在年龄、性别、BMI、麻醉风险分级、手术史、合并症、Hartmann术后还纳时间等基线临床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例腹腔镜辅助Hartmann手术中因腹腔内造口周围粘连1例,腹腔镜下操作困难而中转剖腹手术,无吻合口瘘、死亡等情况发生.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74±63)ml vs(134±103)ml,P=0.003]、术后肠功能恢复[(3.1±0.64)d vs(4±0.60)d,P=0.005)]、住院时间[(5.4±3.0)d vs(8.3±3.8)d,P=0.005]均具有明显优势.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腹腔镜辅助Hartmann造口还纳术可降低患者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促进肠功能恢复,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的手术方式.

    腹腔镜手术Hartmann造口还纳术个案控制配比法

    CT引导下腹膜后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

    王泽阳任文君张宏涛底学敏...
    388-391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CT引导下腹膜后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的临床应用疗效及安全性,为腹膜后肿瘤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1月至2018年11月行腹膜后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的患者11例,所有患者均行CT引导下碘-125粒子植入术,术后定期复查CT评价疗效.结果 1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植入粒子18~52颗,粒子活度0.4~0.8 mCi,术后疗效评价:CR 3例(27%),PR 5例(45%),SD 3例(27%),总有效率(CR+PR)73%,PFS最长13个月,中位PFS6个月.比较分析手术前后疼痛评分,显示术后疼痛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粒子植入术可以有效缓解疼痛症状.结论 CT引导下行腹膜后肿瘤碘-125粒子植入术,手术操作安全,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为腹膜后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了新思路.

    碘-125粒子植入术组织间植入原发腹膜后肿瘤腹膜后转移淋巴结近距离放射治疗

    下颌切牙根管数目与牙冠大小关系的CBCT研究

    丁沛璇王溪尹海滨任新雅...
    392-394,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使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下颌切牙根管形态及数目,分析牙冠大小与根管数目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71例患者共275颗下颌切牙的CBCT影像.测量其在近远中向宽度(M-D)及唇舌向宽度(B-L)的最大值,并计算二者比值(M-D/B-L),制作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和最大临界值.结果 下颌切牙的单根管占比为90.55%,双根管占比为9.45%.单、双根管M-D、B-L及M-D/B-L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双根管M-D、B-L及M-D/B-L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5.53 mm、5.70 mm、0.92 mm.结论 M-D、B-L及M-D/B-L对于下颌切牙单、双根管的预测均有提示意义,其中M-D的预测能力更好.

    下颌切牙双根管螺旋锥束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牙冠大小

    蚕食清创法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研究

    宋文菊杜新芝张耘张辉...
    395-39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蚕食清创法联合封闭负压引流术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糖尿病足患者226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126)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采取常规清创治疗,观察组采用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蚕食清创处理治疗.评价2组治疗效果,并检测治疗前及7d后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Ⅰ)及其Ⅱ型受体(TβRⅡ)阳性指数水平.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换药次数、抗生素使用时间、创面愈合时间及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TGFβⅠ指数、TβRⅡ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7 d后,观察组TGFβⅠ指数、TβRⅡ指数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联合蚕食清创处理治疗糖尿病足的临床效果显著,可加速创面愈合,促进患者恢复.

    糖尿病足蚕食清创法封闭负压引流术

    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相关因素分析

    官京会毛国顺李敏
    399-401,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临床观察及相关因素分析.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2020年1~12月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8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第三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对其患儿进行眼底筛查,记录新生儿视网膜出血发病情况,并对影响视网膜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窒息、头颅血肿、颅内出血、胎龄、羊水污染、脐带绕颈均与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早产儿、有窒息史、有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率较高、有羊水污染、有脐带绕颈的患儿出现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率显著较高(P<0.01);高龄产妇、急产、妊娠糖尿病、妊娠高血压综合症、催产素催产均与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发生存在相关性,其中高龄产妇、分娩≥2次、使用催产素者、患有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及糖尿病者出现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率显著较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胎龄、头颅血肿、颅内出血、窒息、羊水污染、脐带绕颈、分娩≥2次、合并妊娠糖尿病及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均是影响新生儿视网膜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颅内出血、脐带绕颈、羊水污染以及妊娠高血压综合症与新生儿并发视网膜出血的发生均具有相关性,眼底筛查工作有助于尽早发现、预防眼科疾病,为新生儿视力功能发育提高保障.

    自然分娩高危新生儿视网膜出血临床观察影响因素

    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

    任敏张昊
    402-40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究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在潜伏期分娩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收治的初产妇120例,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潜伏组和活跃组,每组60例.潜伏组产妇在宫口打开1~2 cm时开始分娩镇痛,活跃组产妇在宫口打开>3 cm时开始分娩镇痛.比较2组产妇产程时长、分娩方式、镇痛前后疼痛评分的变化情况、催产素使用情况以及产后出血量.比较2组新生儿体重和Apgar评分.结果 潜伏组产妇的第一产程和第二产程时长均短于活跃组产妇(P<0.05).2组产妇分娩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产妇自然分娩率为65.00%,高于活跃组(50.00%),潜伏组产妇剖宫产率为15.00%,低于活跃组(25.00%).2组患者分娩镇痛前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镇痛后10 min、30 min时,潜伏组疼痛评分均低于活跃组(P<0.05).潜伏组缩宫素使用率为20.00%,与活跃组产妇使用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潜伏组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高于活跃组(P<0.05).结论 在潜伏期使用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进行分娩镇痛可以明显缩短产程时长,缓解产痛对产妇的负面影响,有利于产妇自然分娩,减少由于疼痛导致的剖宫产,且对产后出血无明显影响,对新生儿无恶性影响,潜伏期分娩镇痛的安全性较为理想.

    分娩镇痛潜伏期低浓度局麻药椎管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