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河北医药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河北医药
河北医药

狄岩

半月刊

1002-7386

hb85882942@126.com

0311-85989639,85989635

050071

石家庄市和平西路299号

河北医药/Journal Hebei Medical JournalCSTPCD
查看更多>>本刊坚持面向临床,面向基层办刊方针,坚持科学性的办刊宗旨。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的影响

    刘靓懿黄强宿冬远刘绍田...
    1051-1053,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生长抑素对急性胰腺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CARD9)、B细胞淋巴瘤因子-10(BCL-10)水平的影响.方法 124例急性胰腺炎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n=62)行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n=62)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生长抑素.比较2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炎性因子、胰腺体部血流指标、血清胰腺消化酶水平.结果 2组治疗后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血白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流量、血容量水平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血流量、血容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且研究组胰蛋白酶原2、胰淀粉酶、胰脂肪酶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急性胰腺炎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生长抑素,对外周血单核细胞CARD9、BCL-10水平的调节作用较为明显,可有效减轻炎症,改善胰腺血流、消化功能.

    生长抑素急性胰腺炎外周血单核细胞胱天蛋白酶募集域蛋白9B细胞淋巴瘤因子-10

    不同时机产后生物反馈电刺激对盆底功能障碍的防治作用

    刘艳娟
    1054-1058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产妇在产后不同时间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的防治效果.方法 选取2010年3月至2015年2月在保定市第三中心医院进行产后复查并进行1个疗程盆底治疗的产妇865例,根据治疗时间段不同分3组:A组(632例),产后42 d~2个月;B组(158例),产后3~6个月;C组(75例),产后7~12个月.比较治疗前、治疗后和治疗结束5年压力性尿失禁(SUI)发生率、盆腔器官脱垂、盆底肌肌力情况.结果 治疗前B组、C组与A组比较盆底Ⅰ、Ⅱ类肌纤维肌力升高、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治疗前与治疗结束时比较Ⅰ类、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提高、SUI发生率、阴道前壁膨出及子宫脱垂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结束后5年比治疗前SUI发生率、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均明显降低,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治疗结束后5年比治疗前SUI发生率、阴道前壁膨出、子宫脱垂降低(B组除外)、Ⅱ类肌纤维肌力均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结论 产后盆底肌自我恢复能力有限,盆底康复治疗在产后1年内均有效,但42 d~2个月内疗效显著且5年的保护性作用最强.

    不同时机盆底功能障碍生物反馈联合电刺激压力性尿失禁盆底肌力脏器脱垂

    内镜辅助下小切口保胆取石治疗胆结石的临床价值

    郑浩宇戚林孙石平王众...
    1059-1061,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分析胆结石行内镜辅助下小切口保胆取石对患者胆囊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2例胆结石患者为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2组,每组46例.对照组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试验组予以内镜辅助下小切口保胆取石手术,比较2组患者围术期指标、胆囊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试验组手术时间比对照组长,术中失血量比对照组少,切口长度比对照组短,且肛门首次排气时间、肠道蠕动恢复时间及肠鸣音恢复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胆囊的最大收缩率及空腹胆囊容积均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时,试验组消化病生存质量指数(GLQI)评分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8.70%,比对照组的23.91%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结石行内镜辅助下小切口保胆取石的临床疗效显著,有助于改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胆囊功能,并且提升其生活质量与安全性.

    胆结石内镜辅助小切口保胆取石术胆囊功能生活质量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CHD伴SAS患者PCI术后中的应用及安全性分析

    孙丽张东素徐佳佳苏晔...
    1062-106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在冠心病(CHD)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应用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130例CHD伴S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高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65例.2组均行PCI治疗,并于围术期予以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评估两组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肺动脉收缩压(PASP)]、SAS相关指标[最低血氧饱和度(LSpO2)、平均血氧饱和度(MSaO2)、氧减总时间(ODTT)]、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IL-6)、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血脂代谢指标[低密度脂蛋白(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随访6个月记录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 治疗1月后,2组LVEF、LVEDD、PASP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组LVEF、PASP降幅均大于低剂量组(P<0.05),2组LVED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月后,2组LSpO2、MSaO2、ODTT均高于术前(P<0.05),高剂量组降幅小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1月后,2组CRP、IL-6、sICAM-1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组降幅大于低剂量组(P<0.05);治疗1个月后,2组LDL-C、TG、TC均低于治疗前(P<0.05),高剂量组降幅均大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 CHD伴SAS患者PCI术后应用高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减少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获益更多.

    冠心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阿托伐他汀剂量

    利拉鲁肽治疗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的效果及对FGF-21、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肝酶的影响

    王晶璞卢燕王会
    1066-1068,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探讨利拉鲁肽对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的应用效果及对FGF-21、调节性T细胞及血清肝酶的影响.方法 选择内分泌门诊确诊的81例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进行分组,对照组40例给予二甲双胍治疗,观察组41例加用利拉鲁肽治疗,治疗16周,比较治疗前后血糖、体重指数(BMI)变化情况,血浆FGF-21水平、外周血CD4+CD2+5 Foxp3+Treg细胞比例、血清肝酶指标.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BMI,FPG,2 hPG,外周血FGF-21水平,血清肝酶ALT、AST、GGT水平均显著低于治疗前,CD4+CD2+5 Foxp3+Treg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BMI、FPG、2 hPG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外周血FGF-21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ALT、AST、GGT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应用利拉鲁肽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兼具控制血糖和BMI的作用,促进机体代谢的改善,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FG F-21水平、提高调节T细胞比例以及降低血清肝酶水平有关.

    初诊肥胖2型糖尿病应用效果利拉鲁肽调节性T细胞FGF-21血清肝酶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尿液CIB1与血清pro-BNP的相关性分析

    高奎邱绍香牟长友
    1069-1072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观察冠心病(CHD)合并心力衰竭(HF)患者尿液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CIB1)水平及血清B型脑钠尿肽原(pro-BNP)水平,并探讨CIBI和pro-BNP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6月确诊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58例为CHD并HF组研究对象,另选择同期经冠状造影确诊的单纯冠心病(CHD对照组)患者58例及健康体检者58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尿中CIB1水平,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pro-BNP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其相关性,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HD患者发生HF的危险因素.结果 对照组、CHD组、CHD并HF组患者年龄、性别、吸烟史比例、饮酒史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CHD组、CHD并HF组患者血清TC、HDL-C水平、LVEF降低(P<0.05),心率、LVEDd、尿液CIB1水平及血清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与CHD组比较,CHD并HF组患者血清TC、HDL-C水平、LVEF降低(P<0.05),心率、LVEDd、尿液CIB1水平及血清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HD并HF患者尿液CIB1水平与血清pro-BNP水平呈正相关,二者均与LVEF呈负相关,与LVEDd呈正相关(P均<0.05).血清TC、HDL-C水平、尿液CIB1水平与血清pro-BNP水平是影响CHD患者发生HF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患者尿液CIB1水平与血清pro-BNP水平均显著升高,二者呈正相关,是影响冠心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独立危险因素.

    冠心病心力衰竭钙整合素结合蛋白1B型脑钠肽原

    桡神经浅支与骨膜阻滞及臂丛神经阻滞在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效果比较

    刘洋王生韩庆波王振华...
    1073-1075页
    查看更多>>摘要:目的 研究对比桡神经浅支与骨膜阻滞及臂丛神经阻滞对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的麻醉效果.方法 82例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对照组实施臂丛神经阻滞,研究组则实施桡神经浅支与骨膜阻滞.比较2组麻醉时间、麻醉起效时间以及麻醉后疼痛情况,一次性复位成功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此外,比较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失败与成功患者的各项基线资料,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研究组麻醉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而2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后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一次性复位成功率、骨折愈合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位失败患者年龄≥60岁、合并骨质疏松以及骨折分型为C型人数占比均高于复位成功患者(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可得:年龄≥60岁以及骨折分型为C型均是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失败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结论 桡神经浅支与骨膜阻滞应用于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中的麻醉时间短于臂丛神经阻滞,但二者总体应用效果相当.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骨折分型为C型,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失败的发生风险越高.

    桡骨远端骨折无痛手法复位桡神经浅支骨膜阻滞臂丛神经阻滞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免疫机制的研究现状

    刘丽李延萍吴斌
    1076-108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是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之一.尽管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免疫紊乱在该病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树突细胞的抗原递呈、巨噬细胞浸润和上皮屏障的功能缺陷、炎性小体的炎症介导讨论pSS的固有免疫机制.从B细胞(细胞亚群、B细胞激活因子、B淋巴细胞趋化因子)和T细胞(Th1、Th2、Th17、Treg、Tfh细胞)讨论pSS适应性免疫机制.从抗Ro抗体和抗La抗体等分析自身抗体机制,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联系探讨干扰素的致病机制,并强调了免疫疗法在pSS治疗中的关键地位.

    干燥综合征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自身抗体干扰素

    阿帕替尼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进展期及晚期胃癌的研究进展

    张子博刘羽李勇赵群...
    1082-1086页
    查看更多>>摘要:胃癌是全球恶性肿瘤之一,绝大多数胃癌患者确诊时已是进展期或晚期,无法进行手术根除.因此对于此类胃癌患者,药物治疗成为主要手段.目前胃癌药物治疗方案可分为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其中阿帕替尼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靶向药物,分属于小分子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可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VEGFR)信号通路作为靶点,特异性的抑制酪氨酸激酶活性,进而抑制肿瘤生长.由于阿帕替尼在治疗胃癌的临床应用中被证实安全有效,2015年阿帕替尼被NCCN临床实践指南列为进展期胃癌二线治疗.近些年,不少学者尝试将阿帕替尼与其他抗肿瘤药物联合应用于进展期及晚期胃癌的治疗中,并且取得了积极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围绕阿帕替尼联合治疗在进展期及晚期胃癌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阿帕替尼晚期胃癌靶向治疗联合治疗

    二分髌骨的诊断及治疗进展

    杨冬冬曾伟刘荆陵
    1087-1091,1095页
    查看更多>>摘要:二分髌骨(bipartite patella,BP)是临床上一种相对少见的膝关节疾病,由于通常无症状,常常被患者以及骨科医生忽视.随着目前对二分髌骨的研究逐渐明了,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在发育过程中骨化中心不融合导致髌骨形成两个不发生骨性联合的骨块所引起.目前诊断方法有膝关节X线片、CT及MRI.其中MRI被视为诊断二分髌骨的金标准.治疗方法主要有保守治疗、副髌骨切除术、软组织松解术和副髌骨复位内固定术等.各种治疗方式均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但对于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仍有争议,因此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对二分髌骨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内容包括二分髌骨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鉴别诊断、治疗等方面,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二分髌骨诊断治疗临床疗效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