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乡镇(街道)社会工作站"专题研究

    1页

    论以社工站为基石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

    陈涛蒋斌
    1-11,25页
    查看更多>>摘要:随着民政部于2020年部署在全国推进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进入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的关键阶段,本文将其总结为以社工站为基石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建设阶段.其中"社工站制度"是该制度体系的基石,而社工站制度的基本内容是围绕面向城乡社区居民生产、传递和提供普遍可及的基本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的相关配套制度.社工站服务提供制度的核心又是"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制度".为保障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服务制度体系的有效建设和可持续运行,相应的社工站人才队伍制度建设应发挥关键性的作用.

    社会工作服务制度社工站制度社工站服务提供制度社区社会工作服务提供制度社工站人才队伍建设制度

    协同整合:乡镇(街道)社工站的角色与功能探索

    徐盈艳
    12-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乡镇(街道)社工站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工作服务供给的重要载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社会组织承接服务供给是我国社工站建设的基本方向.政府购买服务使社工站兼具了政府、社会的不同属性,成为联结国家治理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桥梁.在我国的治理情境中,社工站承担协同的角色,在党建引领下,通过专业能力的发挥起到跨界整合的作用,进而回应福利治理、社区治理、弱势群体服务供给等不同方面的需求.协同整合是社工站建设的统合概念,行政整合和专业整合是社工站建设的两个维度.社工站成为政府与社会的联结点,通过多重角色的构建,回应不同主体的要求,逐步发展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综合性服务单元.

    协同整合行政整合专业整合社工站服务单元

    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及其关系辨析——以湖南省社工站建设为例

    周金玲
    26-41页
    查看更多>>摘要:厘清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主体及其关系,明确各方的职责,对解决当前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面临的问题至关重要.对此,已有研究主要从作为购买主体的政府和作为承接主体的社会力量,及其"政—社"关系的角度展开讨论.本文从系统理论出发,指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各主体不是单一的个体或组织,而是由多元个体和组织组成的主体系统;主体系统主要包括政府(购买主体)系统、社会力量(承接主体)系统和服务对象系统,但是服务对象系统尚未受到足够关注;主体系统内部各组成部分间存在的行动逻辑张力与利益诉求差异,导致政府系统内部"政—政"关系的非同一性和社会力量系统内部"社—社"关系的非协同性,进而引发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许多问题.笔者提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整体性分析框架,综合考察政府系统与社会力量系统之间的"政—社"关系、政府系统内部的"政—政"关系,以及社会力量系统内部的"社—社"关系,倡导回归社会工作"服务对象为本"的价值承诺,突出服务对象系统的主体地位,以此调和"政—社"关系、"政—政"关系和"社—社"关系,更好地实现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价值.

    系统理论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主体系统关系

    从社会性出发:中国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影响与应对

    黄雨晴
    42-55,69页
    查看更多>>摘要:中国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是大势所趋,澄清数字化应用的影响对于推动专业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一个技术应用的过程,本文基于技术的二重价值论,将作为社会工作核心特质与运作关键的社会性视为衡量技术运用是否有效的重要尺度,重点考察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与其社会性的契合程度.研究指出,中国社会工作的数字化转型并不试图取代现实社会工作服务,而是基于"从社会工作中寻求数字化"的原则,在不改变社会工作专业属性的前提下将数字技术整合到业务范围内.其中,坚持以社会性作为指标决定社会工作数字化转型的方向和程度,应以持续促进社会工作的关系性和公共性为基本原则.本文据此提出了中国数字社会工作的实践策略.

    社会工作数字化社会性影响实践策略

    专业嵌入治理:边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智慧

    曹玲文军
    56-69页
    查看更多>>摘要:鉴于特殊的"边疆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机构参与边疆社会治理具有因地制宜的区域特征.边疆场域中政府与社会工作机构互动的实践表明,在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的具体行动中,社会工作自身的专业优势从制度、认知、行动三个方面逐步嵌入政府社会治理的过程中,在治理目标、治理价值、服务内容上实现了工具化与专业化的契合,呈现了中国本土社会工作机构的实践智慧.

    边疆地区社会工作机构实践嵌入治理

    从"阻老"到"助老":老年群体数字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研究

    匡亚林蒋子恒张帆
    70-84页
    查看更多>>摘要:数字化社会不断更迭发展,老年群体却因数字技能缺失而深陷数字鸿沟,导致其数字社会融入困难这一问题愈发突出.基于此,研究在梳理老年人数字社会融入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引入并整合SOR理论和期望不一致理论,构建以"刺激因素—机体中介—反应行为"为逻辑主线的理论模型,并依托问卷调查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老年人的使用感知、使用态度等机体范畴变化受外部刺激因素的影响,老年人数字社会融入困难行为受机体范畴变化的影响.因此,社会各界应不断优化刺激因素,给予老年群体支持与鼓励,帮助其树立对于数字社会的正面感知,以期减少数字社会融入困难行为的产生,实现从"阻老"到"助老"的转变,切实增强老年群体在数字社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数字社会融入障碍数字鸿沟老年群体SOR理论期望不一致理论

    追寻自我认同:底层文化资本的建构逻辑研究

    杨瑛费梅苹
    85-96页
    查看更多>>摘要:当下,底层文化资本已成为解释农村学子如何取得高学业成就(考入大学)的代表性观点之一,但其仍因个人主义叙事、忽视教育资源不平等现状而备受批判.底层文化资本在被提出之时便强调对能动与结构双重因素的动态把握,却鲜有研究对其展开探讨,这种空缺导致学界对底层文化资本的认知偏差.基于此,本研究尝试运用结构化理论,探究农村籍大学生在与结构的互动中如何建构底层文化资本.研究发现,结构性张力引发自我认同的调适,激活了农村籍大学生参与学业竞争的主动性,推动了底层文化资本的建构,而对自我认同的重构进一步衍生了反身性实践,最终促成底层文化资本的建构.追寻自我认同的建构逻辑破解了底层文化资本的个体化归因、创生因果谬误问题,也回应了既存的研究争议.

    自我认同底层文化资本建构逻辑高学业成就

    农业转移人口城乡住房状况与落户意愿的多维关联研究

    高伟巴珊覃紫莹
    97-106,148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户籍制度全面松绑的背景下,农业转移人口的城乡住房状况逐渐成为影响其落户意愿的关键因素.本文以广西南宁为例,基于大样本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揭示了农业转移人口城乡住房状况与落户意愿之间的多维关联路径,探究了社会融合因素的中介作用.结果表明:(1)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住房状况和农村房产状况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2)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状况和农村房产状况不仅能直接影响落户意愿,还能通过社会融合因素施加间接影响;(3)相较于农村房产状况,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住房状况对落户意愿的影响更大.因此,我们应从改善城市住房状况、激活农村沉睡房产、增强社会融合度等多方面着手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落户意愿.

    农业转移人口城市住房农村房产社会融合落户意愿

    政策研究·住房专题

    9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