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徐永祥

双月刊

1008-7672

xuebao@ecust.edu.cn

021-64253199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262信箱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CSSCICHSSCD北大核心
查看更多>>本刊为社科类学术季刊,面向海内外公开发行,目前已和北京大学、香港大学等全国三百多所院校的文科版学报成为长期性的交流刊物。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对文明冲突论思维的超越

    白雪左天全
    1-12页
    查看更多>>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不同于文明冲突论思维,其超越了以绝对对抗为价值前提、以西方文明国家为目标主体、以西方集团为理论视野、以还原主义为论证方法的文明冲突论思维.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起源于古老而深厚的中华文明,是一种融共生性、融合性、整体性和系统性特征为一体的新型全球治理理念,对新全球化时代中国全球治理角色的构建及全球治理实践的深化具有重要指导和启示意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文明冲突论全球治理

    住房资源、生活方式与阶层认同——基于广州青年中间阶层的实证研究

    胡蓉任婉婷
    13-30页
    查看更多>>摘要:本研究考察了住房资源占有状况对城市青年中间阶层生活方式的影响,并基于社会经济、文化、心理三重视角,以住房相对剥夺感为中介变量,检验了住房对主观阶层认同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房产数量、住房支出等经济因素不仅塑造阶层消费惯习、形成不同类型生活方式,而且对主观阶层认同具有显著的直接影响;以住房产权认同感为代表的文化符号,影响了个体在与同龄人比较时的阶层认同;同时,个体的心理感受具有重要的中介效应,经济、文化等结构性因素亦通过住房相对剥夺感间接影响阶层认同.

    住房分层生活方式主观阶层认同住房相对剥夺感

    住房产权差异与社区认同分化——基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调查"数据的分析

    周骥腾
    31-45页
    查看更多>>摘要:在中国城市空间变迁的进程中,城市居民住房产权的差异化是一个典型特征.住房产权差异反映了城市居民对其居住空间不同的占有状况,由此形成了多样的住房群体,也导致了空间表象上的分化.在居住空间与空间表象的理论背景下,本文基于"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空间调查"17个城市数据,比较了商品房、租房、单位房、回迁房四类典型城市住房群体的社区认同感的结构差异,并探讨了其生成机制.研究发现,不同住房产权居民社区认同的生成机制遵循着不同的社会逻辑,因而呈现出认同分化的空间表象状况.商品房和租房居民的社区功能认同感较高,体现了基于市场选择的居住需求机制;而单位房和回迁房居民的社区情感认同感较高,反映出基于熟悉关系的社区嵌入机制.

    居住空间空间表象住房产权社区认同

    老龄社会的风险认知与信任建立——基于上海无子女老年人参与以房养老政策意愿研究

    钟晓慧陈丽梅
    46-58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往的以房养老政策研究主要从决策者角度分析政策可行性,很少从老年人角度分析其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本文从风险认知和信任角度考察老年人如何理解"以房养老"政策,以及(不)响应该政策的原因.基于2019年对上海27位无子女老年人的深度访谈,本文发现尽管没有子女遗产继承方面的顾虑,这群老年人对以房养老政策的参与意愿依然很低.首先,老人们把房产看作"嵌入"熟悉社区、获得安全感的重要保障,对以房养老政策的顾虑是害怕被卷入风险境地,失去熟悉环境.无子女家庭形态进一步放大了老年人对这项政策的风险认知.其次,在抽象复杂的政策系统与个人生活之间缺乏可信任的代理人帮助老年人评估政策机会与风险,因此,老人们对政策的信任度不高.本文进一步厘清了制约中国老年人参与以房养老政策的主要因素,为推进政策实施提供新思路.由此可见,中国老龄社会治理要高度重视老年人群体内部的风险认知差异,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要将建立信任纳入考虑范围.

    老龄化以房养老无子女老年人风险与信任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从思辨哲理到折衷方法——兼论"存在-整合"的评估框架

    郭锦蒙
    59-74页
    查看更多>>摘要:存在主义作为社会工作哲理基础之一,在社会工作的教科书中常有一席之地,但在推动社会工作理论研究和应用实践方面作用甚微.实际上,源于思辨哲理的存在主义提供了一种联系自由与责任、苦难与意义的积极视角,延展了社会工作的世界观.本文通过追溯存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萨特和海德格尔的核心思想,以及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先驱克里尔的理论观点,揭示存在主义提供的价值指引、行动逻辑及其与社会工作相融合发展出的一种折衷方法.本文认为,存在主义社会工作强调与服务对象保持真实且自由的关系,在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不断向服务对象提供被他们认知所固化、痛苦所掩盖的现实.折衷方法表现为理论融合和维度平行整合的倾向,并形成了一种应用于老年群体的整合性评估框架.该方法存在的实务困境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在帮助社会工作者审视自身、诠释意义和理解服务对象人生方面的积极作用也应被正视.

    存在主义社会工作折衷主义自由意义关系评估框架

    社会工作本土化的逻辑理路——基于"结构—机制"视角

    马丽张国磊
    75-85页
    查看更多>>摘要:"国家—社会"结构是影响社会工作发展机制选择的重要变量."小政府"结构下的社会具有较强的自我修复力,能自动消化部分社会弱小者问题,为社会工作组织自下而上的专业化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土壤."大政府"结构下的社会工作事务则统一纳入行政管理范畴,具有权威导向."嵌入性"发展是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发展的特色,也是中国特定"国家—社会"结构的产物.该生成机制具有内在合理性,但受传统政策工具路径依赖等影响,社会工作专业性发展不足.为此,本文提出应以"国家—社会"关系调整为突破口寻求破解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困境的有效路径.

    社会工作嵌入性发展本土化结构—机制

    "两法"修改背景下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席小华
    86-95页
    查看更多>>摘要:2021年,修改后的"两法"正式确立了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中的法律地位,这必将成为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展望未来,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应以儿童福利、社会服务、契合性发展为基本理念,在关注服务客体、服务主体、服务递送等结构性要素的基础上,密切关注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结构中亟待完善的空间和内容.具体而言,落实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的政府责任主体;加快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推进;梳理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需求、制订服务清单、出台服务标准;加强与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相关的研究工作,是未来我国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未成年人司法社会工作服务体系服务理念

    行政与服务:传统司法模式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模式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的比较研究

    雷杰刘晓宇陈玉莹
    96-113页
    查看更多>>摘要:社区矫正是预防和补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以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参与推进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模式介入青少年社区矫正.本文以Y市A县和B区为例,从社区矫正的价值理念、支持系统、人员队伍、工作方法和效果评估等维度出发,归纳、比较传统司法模式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模式的特点.经研究发现,两种模式各自呈现"行政"和"服务"的不同特征,而且在上述五个维度中分别具有显著的特点.这些比较研究结果不但能在实务上为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一个传统司法模式和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模式的协作模型,还能在理论上构建一个我国社区矫正实务模式的概念模型,从而为本土社区矫正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实务经验.

    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社区矫正政府购买服务

    流散族群、侨务政策与本国发展:中印比较的研究

    黄玉琴
    114-124页
    查看更多>>摘要:印度和中国都具有悠久的移民流出史,分别是世界第一、第三大国际移民来源国,都具有规模庞大的海外流散族群社区.两国如何理解海外流散族群社区和本国发展之间的关系?这种理解如何随时代的变迁而变化?这又如何影响了两国的侨务政策,并进一步影响了本国发展?两国在这方面的经历有何相似和相异之处?本文以"迁移-发展关系"范式为主要框架,从海外汇款、海外流散族群带来的直接投资和高学历高技术人才的流动三个方面,比较中国和印度两国与各自海外流散族群的关系、两国政府所采取的相应侨民政策,以及这些给本国发展带来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反恩"迁移-发展关系"这一范式.

    流散族群侨务政策"迁移-发展"范式中印比较

    村落信仰文化体系的探析——基于内蒙古黑土村神明信仰与祖先崇拜的比较研究

    王红艳
    125-135页
    查看更多>>摘要:对内蒙古黑土村神明"管一方"与祖先"联自家"的比较表明,神明信仰与祖先崇拜并存但并不相同.神明信仰将村落整合为观念中的地域共同体进而与国家共同体相联系,体现了神明信仰的社会性延伸.祖先崇拜通过不断强化村落中祖先与"自家"的联结进而实现村落中家族共同体的历史性建构,体现了祖先崇拜的时间性延续.神明信仰的社会性延伸与祖先崇拜的时间性延续共同建构了村落信仰文化体系,表明了村落共同体社会性延伸与历史性延续的文化逻辑,对于从村落信仰文化角度理解村落中家庭-村落-国家共同体建构以及推进村落精神家园建设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神明信仰祖先崇拜村落信仰文化村落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