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华东理工大学

刘洪来

双月刊

1006-3080

ecustxbb@ecust.edu.cn

021-64252666

200237

上海市梅陇路130号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Journal of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CSCDCHSSCD北大核心CSTPCD
查看更多>>《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教育部主管、华东理工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方面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为双月刊,主要刊登化学工程、生物化学、制药、材料、机械、信息与计算机、环境与能源等学科有创新意义的科学论文,并辟有研究简报栏目。本刊为综合性科学技术类核心期刊,被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РЖ)、美国《剑桥科学文摘社网站》(CSA)等10余种国内外权威数据库和文摘刊物收录。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鼓泡塔反应器中两相流动CFD-PBM耦合数值模拟

    贾翔飞钱嘉澍吴幼青陈剑佩...
    1-10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气液体系,将一个新型气泡破碎模型植入群体平衡模型(PBM)并与欧拉双流体模型进行耦合,在内径0.44 m、高2.43 m的鼓泡塔中对气-液两相流动进行模拟.在对破碎模型的气泡破碎速率和子气泡分布预测值进行验证后,将计算流体动力学-群体平衡耦合模型(CFD-PBM)在不同表观气速下的气含率、轴向液速模拟值与实验值进行了对比,并探究了升力的加入对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过程中升力的加入使气含率和轴向液速的径向分布更接近实验值.低表观气速和高表观气速下模型的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均吻合良好.同时,随着表观气速增大,反应器内的湍动耗散率增加,气泡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增强,使得反应器内气泡尺寸分布范围变宽.

    鼓泡塔反应器群体平衡模型双流体模型计算流体动力学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过程研究

    杨曹立高瑞代正华梁钦锋...
    11-1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传热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揭示了烧嘴流道组织对转化炉内燃烧情况和烧嘴端面热负荷的影响.结果表明:三通道烧嘴将CO2通道添加在O2与CH4通道之间时,增加了高温区与烧嘴端面之间的距离,减少了外侧端面受到的传热量;双通道烧嘴利用CO2稀释O2的方式降低反应强度,减少了辐射传热量,从而降低了烧嘴外侧端面温度,改善了外侧端面热应力分布.采用双通道形式的烧嘴在端面温度及热应力分布方面更具优势.

    气态烃非催化部分氧化烧嘴端面温度热应力

    低温氧化过程中煤的宏观特性与微观结构变化

    沈冰洁黄婕曹银平张福行...
    17-25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深入研究炼焦煤的低温氧化行为,以瘦煤、肥煤和气煤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升温与恒温氧化实验,并采用低温氮气吸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对氧化后的样品进行表征.恒温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设定温度(95、130、190℃)下,煤所释放的CO有少量来自煤自身的热分解,大部分来自氧化反应所产生的碳氧络合物的分解.氮气吸附实验和SEM-EDS结果显示,在95℃下氧化对煤结构的破坏作用较小,但在190℃下氧化后,煤表面裂隙增多,粉化程度变高,煤的总孔容、平均孔径增大,由于部分氧化产物堵塞孔洞,因而比表面积下降.煤表面存在Al、Si元素,可以推断附着的颗粒中包含Al2O3、SiO2.FT-IR结果显示,在氧化过程中,煤的羟基、甲基、亚甲基与O2反应后生成了羰基、羧基和醚键等碳氧络合物,并进一步被分解为CO、CO2等气体.提出了气体产生机理,经HSC Chemistry 6.0软件计算认为其在热力学上可行.

    炼焦煤低温氧化指标气体孔结构官能团

    一种改进的分隔壁精馏塔简捷计算方法

    叶贞成倪泽雨程辉
    26-34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现有分隔壁精馏塔四塔等效模型简捷计算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计算方法,根据Underwood方程确定分隔壁精馏塔的最小气相流率.该方法可以结合设计要求快速确定精馏塔的塔板数、进出料位置、回流比、气液分配比等操作参数.为了验证设计方法的有效性,分别选取3种不同分离因子的进料物系进行设计并将获得的设计结果在HYSYS软件中进行严格模拟,结果表明:与其他设计方法相比,该方法可以更准确地计算出预分馏塔与主塔之间连接流股的组成,且所需要的年总成本较小.

    精馏简捷设计模拟节能分隔壁精馏塔

    加热卷烟制品传热与烟气流动过程数值模拟

    肖卫强周国俊蒋健胡安福...
    35-40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加热卷烟制品为研究对象,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方法研究加热卷烟制品烟丝在加热和抽吸模式下的烟气流动和传热过程,建立了加热卷烟制品内部烟丝加热和烟气流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加热卷烟制品经加热器加热后,烟丝段温度升高至493.6 K,总传热系数为3.4 W/(m2·K);由于在抽吸模式下有烟气通过,烟丝段温度由394.1 K降低至393.8 K,但烟气流动对温度分布影响较小;从通风端到抽吸端,压力逐渐降低.

    加热卷烟制品烟气计算流体力学加热流动

    (6,5)单壁碳纳米管对盐酸阿霉素的载药研究

    仲文博张敏章弘扬王月荣...
    41-47页
    查看更多>>摘要:以分离后的单壁碳纳米管为载药工具,制备了一种(6,5)单壁碳纳米管-盐酸阿霉素-人血清白蛋白-叶酸((6,5)SWCNT-Dox-HSA-FA)四元靶向载药系统.首先通过反应制备得到三元复合物Dox-HSA-FA,并采用双水相萃取法分离得到(6,5)SWCNT;然后采用超声作用将(6,5)SWCNT分散至Dox-HSA-FA中制备得到(6,5)SWCNT-Dox-HSA-FA;最后采用Hep G2细胞对四元复合物进行细胞毒性评价.结果表明,Dox-HSA-FA和(6,5)SWCNT-Dox-HSA-FA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27.3μg/mL和25.7μg/mL,表明四元复合物可以提高盐酸阿霉素的靶向性.

    单壁碳纳米管盐酸阿霉素人血清白蛋白叶酸靶向

    丹参酮ⅡA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和氧化应激减轻大鼠认知障碍

    李洁毛宇蒋可欣马磊...
    48-57页
    查看更多>>摘要:通过建立双侧颈总动脉结扎(BCCAO)大鼠模型和H2O2诱导的原代星形胶质细胞的氧化损伤模型,探究丹参酮ⅡA(TSA)的神经保护作用和机制.TSA逆转了BCCAO诱导的大鼠认知障碍和神经元丢失,增加了皮层和海马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TSA抑制了细胞活力的降低和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其次,TSA减弱了线粒体膜电位(MMP)的丧失,并增加了三磷酸腺苷(ATP)水平.TSA显著逆转了由线粒体复合酶异常引起的损伤,降低了活性氧(ROS)积累和脂质过氧化水平,同时增强了抗氧化能力.研究表明,TSA可以增强线粒体生物能并有效减轻氧化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神经保护丹参酮ⅡA线粒体功能氧化应激

    头孢氨苄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其降解特性

    杨涛孙贤波刘勇弟蔡正清...
    58-66页
    查看更多>>摘要:从生活污水处理厂污泥中筛选出一株能高效降解头孢氨苄的菌株CQ2,鉴定为苍白杆菌(Ochrobactrum sp.).考察了温度、pH、混合强度和接种量等对CQ2菌的生长和头孢氨苄降解率的影响,确定最佳培养条件为温度30℃、pH 7.0、转速150 r/min、接种量5%(体积分数).在该条件下培养CQ2菌28 h,对水中初始质量浓度为10 mg/L的头孢氨苄的降解率可达100%;CQ2菌对其他抗生素的降解效果为:培氟沙星<磺胺嘧啶<土霉素<阿莫西林.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仪(LC-MS/MS)测定的降解中间产物,提出了CQ2菌生物降解头孢氨苄的初步路径.

    头孢氨苄筛选降解菌降解特性降解路径

    基于CCF-PLS的通讯系统异常根因分析

    郁枫杨帆熊智华
    67-73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通讯网络升级后出现的系统性能下降问题,提出了一种互相关函数-偏最小二乘(CCF-PLS)方法对系统性能进行监测,并给出导致系统性能下降的根本原因变量.对于大采样间隔且线性特性较强的通讯系统,PLS模型能很好地建立关键性能指标(KPI)与其他观测变量的回归模型.由于观测变量中存在较多与KPI不相关的成分,采用CCF能很好地筛选与KPI强相关的变量,因而可以作为前端处理步骤.在此基础上,结合贡献图方法,CCF-PLS给出导致系统异常的根本原因.仿真结果显示,本文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根因分析互相关函数偏最小二乘通讯系统异常诊断

    基于音频内容和歌词文本相似度融合的翻唱歌曲识别模型

    陈颖呈陈宁
    74-80页
    查看更多>>摘要:翻唱歌曲识别是音乐信息检索(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MIR)领域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为了提高翻唱歌曲识别(Cover Song Identification,CSI)的准确率,研究者提出了多音频特征相似度张量积图融合的翻唱识别模型,但相似度高维空间几何结构的学习大幅度增加了模型的时间复杂度,同时该模型没有考虑歌词对翻唱识别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基于音频内容和歌词文本相似度融合的翻唱识别模型.采用深度学习的方法分别提取音频特征和歌词特征,并采用相似度网络融合模型对这两种特征的相似度进行融合.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构建了Covers2326多模态数据库.实验结果表明,与基于多音频特征相似度张量积图融合模型相比,本文模型取得了更高的识别准确率和更低的时间复杂度.

    多模态深度学习相似度融合翻唱歌曲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