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期刊导航|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期刊信息/Journal information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哈尔滨工程大学

杨士莪

月刊

1006-7043

xuebao@hrbeu.edu.cn

0451-82519357;82534001

150001

哈尔滨市南岗区南通大街145-1号楼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Journal Journal of Harbin Engineering UniversityCSCD北大核心CSTPCDEI
查看更多>>1954年创刊,月刊,自然科学类综合性学术期刊(ISSN0376-6234,CN23-1235/T),主要报道国内航天、机械、土木、环境、能源、计算机、自动化、电信、交通、控制、材料、力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2014年,《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再次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评出的“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共315种)、教育部“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共49种)、中国学术文献国际评价研究中心的“2014年度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排序TOP5%-10%)。
正式出版
收录年代

    并列切角方柱风致干扰效应的大涡模拟研究

    李方慧张智博张特范佳红...
    599-606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并列切角高层建筑间的干扰影响问题,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研究雷诺数 22 000 的均匀流场下并列切角(切角率 10%)方柱的干扰效应.基于模型的网格收敛性分析及模型准确性验证,对比分析不同间距比下并列切角方柱的气动干扰效应和流场分布,并探寻风压干扰效应的影响规律和形成机理.结果表明:对于并列切角方柱,平均阻力系数主要呈放大效应,脉动升力系数主要呈减小效应.在并列切角方柱处于小间距(B/L=1.2)时,由于风与壁面的相互作用,产生风压力,风压力与方柱表面力叠加,对正压区域产生加强效果,表现为放大效应,对负压区域进行削弱,出现减小效应;当B/L=1.5 时,结构干扰最剧烈,其中相邻立面后流场的切角处放大效明显,干扰因子最大值为 2.58;当B/L≥4.0 时,除相邻立面外的其他立面与切角干扰效应趋于消失;当B/L=8.0 时,相邻立面仍然存在 28%的放大效应.

    并列切角方柱大涡模拟均匀流场气动干扰效应流场分布风压干扰效应阻力系数放大效应

    嵌套阵的疏密子阵融合波达方向估计方法

    王娜赵宣植刘增力侯书画...
    607-614页
    查看更多>>摘要:为有效利用嵌套阵包含疏密子阵的几何结构以提高估计性能,本文提出一种在 2 子阵上分别测向再融合的波达方向估计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际案例阐明融合嵌套阵的两子阵测向结果可以消除信源角度估计模糊,且不会出现互质阵解模糊时伴随的匹配错误.利用无需谱峰搜索的求根多重信号分类方法在嵌套阵 2 子阵上求解测向结果,若稀疏子阵间距为N倍半波长,推导出对其复根开N次方可获含模糊角的高精度估计,再结合最小方差准则与精度较低但无模糊的密集子阵测向结果进行融合,最终得到高精度的波达方向估计.与嵌套阵已有算法相比,该算法提高了波达方向估计精度和分辨率,由于无需 2 子阵协方差降低了计算量,且能够支持嵌套阵的分布式配置.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嵌套阵列求根多重信号分类方差融合疏密子阵波达方向估计稀疏子阵密集子阵解模糊

    红外偏振辐射模型对铬和铜元素的优化识别

    徐将姚明印王晓万敏杰...
    615-621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优化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识别铬和铜元素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偏振检测理论的方法.利用菲涅尔反射定律和基尔霍夫理论分析了红外偏振产生机理,根据能量守恒定律验证了目标红外自发热辐射的偏振特性;利用红外偏振辐射传输模型及菲涅尔反射穆勒矩阵,结合温度的麦克斯韦-玻尔兹曼分布特性,推导出了等离子体红外偏振辐射信号模型,用于识别各激发能量下的重金属元素;利用 5 种不同能量的脉冲激光验证了模型的精准性.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激光能量下,红外偏振辐射光谱可以收集到更多的特征信号峰;在低能量激励下,红外偏振辐射光谱的优势更为突出.红外偏振辐射模型的构建是科学有效的,可用于优化重金属元素的快速检测.

    红外偏振辐射模型重金属特征信号激光诱导击穿光谱菲涅尔反射定律脉冲激光穆勒矩阵

    基于自适应阈值诊断的发动机失火故障实时检测功能开发

    王沛徐超王芳沈崇崇...
    622-632页
    查看更多>>摘要:针对当前车载诊断系统失火诊断策略在功能逻辑、结果输出及阈值标定等方面的局限性,在不增加算法计算量与硬件资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一种自适应阈值算法的诊断策略.该策略以角度域识别方法为基础,通过相对散差分析实时寻找失火敏感区域得到计算时间单元;以各工作气缸时间单元为基础计算各缸时间单元变化值,并进行加权平均构建失火特征信号,以此作为诊断分析对象;对于阈值自适应过程,根据发动机转速及负荷定义基础阈值,对随机失火进行当前工作气缸时间单元变化修正,对连续失火进行当前工作循环分缸滤波后的失火特征信号最小值修正.实车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新策略可以实现诊断阈值随发动机工况实时跟随并根据失火特征信号表现完成自适应调整,改善了高速、小负荷工况失火诊断效果;失火诊断结果在当前工作气缸即可完成输出,诊断实时性提高 89%;连续失火模式下,经分缸滤波后的失火特征信号正向幅值提升 25%以上;发动机全工况范围均可实现多种失火类型检测,不需要根据车辆行驶状态与工况单独设置诊断阈值,从而减少了大量标定工作,降低车辆散差影响.

    自适应阈值车载诊断失火检测随机失火连续失火多重失火诊断算法策略开发